人人都应该学一点经济学

人人都应该学一点经济学_第1张图片
图片来自于必应

给一本经济学的书写书评向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像薛兆丰老师写的《经济学通识》这种贴近中国现实的经济学入门读物。

我一直认为经济学家的一个责任就是不能作为象牙塔中的学者,就像一直为《商业周刊》撰写通俗易懂的经济专栏的经济学家贝克尔一样。经济学家们应该肩负着用通俗的语言向广大读者展示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帮助人们区分动机和结果、解释事与愿违规律的责任。还好,与贝克尔一样,《经济学通识》这本书也具有类似的功能,这是我目前见过的塑造市场经济价值观最好的读本。

事实上,最早看到这本书是从《企业家须回报社会吗?》那篇颇受争议的文章开始的,因为之前一直听说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哈佛商学院的第一堂课是商业(企业)伦理学,这里的教授们要讲述历史的故事,告诉富有是“学生”,对企业加而言,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企业家如何出色地服务和回报社会与社区。而在这篇文章里,作者提出了一个与传统商业伦理学完全不同的观点:即经济学者能够观察到的,永远且只是两点:一,企业家必须造福他人,造福他人才能挣钱,二,企业家必须挣钱,挣钱才能生存。

这也是吸引我继续读这本书的一个原因。其实,在这本书最初的序言里面作者就提出了人类至少面临的四项普遍约束:(1)东西不够,即稀缺。稀缺不仅指资源不足,同时也指欲望无限;(2)生命有限,即由于未来总是不确定的,所以人们不乐意延迟消费的事实;(3)互相依赖,即没有任何人是绝对可靠的,但我们又不得不与无数人相互协作才能改善生活的事实;(4)需要协调,即指只有依靠合理而可靠的参考系,才能将个人自发的行为导向社会和谐,而不是导向社会混乱的事实。并粗略地概括与此相对应的是四类经济学理论:(1)需求定律;(2)利息理论;(3)制度理论;(4)宏观理论。而这本书正是围绕着这四项约束和四项经济学理论展开的。

有意思的需求理论

我最为感兴趣的是需求理论。我们学的会计学理论告诉我们成本决定价格,在经济学的需求理论看来恰恰正是相反,是供求决定售价,售价决定成本。价格是对最终成品的供求决定的,决定了以后,再倒过来决定生产原料的价格。由此会得出一些非常有趣但可能我们一直深以为然的结论。比如关于治理交通拥堵,很多人都反对“用者自付,按价交费”的资源分配办法,动不动就问“穷人怎么办”。事实上,按照需求定律来看,治堵的目标就是要确保对使用道路的需求最高的车辆顺利通过,而采用的办法就是“按时按段”收费,越是接近这个治堵的方案就越有效,越远离这个原则的治堵方案就越无效。再比如,关于春运综合征问题,其根源在于短期需求激增,是需求激增抬高了实际票价,从而导致了黄牛党的猖獗。从需求决定价格这条原则来出发,对火车票提价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提价多少算是充分?怎样提价才算合理?在这里我们会看到比较有趣的做法:火车票提价提到春运恢复正常秩序时算充分,而提价的方法就是年前逐日递增,年后逐日递减,从而鼓励时间成本低的人早走晚归。

生命有限与利息理论

在生命有限,即人类不愿意延迟消费的事实方面,比如因提出“有效市场假说”的诺贝尔奖经济学家法马,他就认为资产的价格已经反映了关于该资产的内在价值的所有可得信息,所以(1)去研究价格的历史对预测股价没有帮助,(2)去研究公开信息对预测股价可能也没有帮助,(3)即使寻找内幕信息对预测股价也还是没有帮助。有效市场假说的含义是,所有信息其实早被泄露和消化了。估计看到这个结论的炒股者大部分都会有一种崩溃的感觉。

事实上正是因为生命有限,所以衍生出了保险机制。为什么我们要选择保险机制而不是储蓄机制?原因就在于储蓄是人们为不测之需而作的,如果遇到了意外,他就得用掉储蓄,结果是净亏损。而保险却兼顾了三个环环相扣的基本职能,即准确评估风险的或然率,对投保者提出合理的行为约束,并分摊个人投保者遭遇的损失。换句话说,购买保险的人,买到的是确定性。一个成功设计的保险,可以让人们不在乎自己是否会遇到意外。

互相依赖和利息理论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关于“最低工资法”的问题。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大量关于某某政府把最低工资标准提高到多少的新闻,实际上在薛兆丰教授看来最低工资只会带来恶果而不是好处。因为最低工资法规定的只是货币工资,而货币工资仅仅是“全部报酬”的一部分,此外还有劳动保障、医疗费、有薪假期、职业培训等等,那才是“全部报酬”。如果用法律来硬性规定其中的货币工资,那么雇主就会在长期内调整其他报酬,使“全部报酬”回落到原来的水平,使法律失效。所以赞成最低工资的人可能是好心,但是他们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害处。

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关于扶贫的。我们在生活中见到的很多收入再分配政策的受益者,往往不是最穷的人。比如国庆节的高速公路免费,得益的是自驾小车的中产阶级,而乘坐大巴的旅客则不受优惠。因此在对待收入分配问题时,社会应该对穷人发放货币补贴而不是实物补贴,并且补贴的金额应随着穷人自身的收入的递增而递减,收入超过贫困线就不再接受任何补贴,而整个社会的商品和服务,则均按市场化的方式分配,不再搞任何实物补贴。这种方法的好处就是既保证了最穷的人能够得到基本的货币收入,又维护了他们按自己偏好分配收入的权利,还消除了他们力争下游的动力,最重要的是保证了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

需要协调与宏观理论

前段时间正好看到有小伙伴在读刘瑜的《民主的细节》,里面说绝对的民主和绝对的自由都是不可取的。事实上,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自由和民主不仅有区别,而且往往有冲突。“自由”就是个人的人身、理论劳动和产业得到法治保护,他们有权与他人缔结契约和进行贸易;而“民主”则是按照多说原则,集体商议如何行使国家暴力,来干预人与人之间本来可以缔结的契约、本来可以进行的贸易以及本来可以保有的产业。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里面也有过精彩的论断:“让我苦恼的是,不在于我们的社会搞民主,而在于我们与生俱来的和后天习得的恶行,另我们很难保有井然有序的自由。依我看来,没有什么比缺乏自由的民主更可怕的了。”辛迪加专栏作家威廉斯也有过类似的论断:“怎样断定谁可以伤害谁?在独裁体制,由独裁者决定。在民主社会,由暴民决定。在自由社会,由私有权决定。

这本书里面还包含着利率和汇率的形成机制、经济学家的免责声明、行政垄断和准入限制、“体育经济”的凯恩斯式谬误……大量精彩而独到的见解,为了写这篇书评,我今天花了一整天的时间又对本书做了略读和摘抄,它更让我明白一个道理:读一本好的经济学书,也许不会让我挣到更多地钱,但是会为我打下坚实的价值观基础。

#微博读书#如果你认为是黄牛党造成了买票难,如果你把反垄断法当成市场经济的根本大法,如果你也高举着“民主”的旗帜,我建议你应该好好读一读薛兆丰老师的这本《经济学通则》,它虽然不会教我们挣到更多的钱,但是引人思考,思考后还能学会运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人人都应该学一点经济学。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人都应该学一点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