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系统——《商业洞察力30讲》笔记

子曰:学而时习之。又曰:温故而知新。

知识,只有反复的链接和温习,才能真正为己所用。

先说链接。学完一门课程,我都会反问自己其核心模型是什么。

在我看来,商业洞察力或系统动力学的核心模型就是从整体到要素,理清要素联系,再回到整体。

恰好,隔壁的《化学通识课》也讲到,化学观察和解决问题的一个方式:通过宏观现象,推测微观层面的本质;再借助于本质,去解决宏观世界的问题。

可见,道理是相通的,其实,是底层模型相通。学习,关键就是学思维模型。

接下来是温习,我们一起开始。

不懂系统,注定平庸

我们一生会遇到很多问题,但只有极少数问题是简单的因果问题,比如,肚子饿了就吃点东西,头发脏了就洗洗头。

而绝大多数问题,尤其是那些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难题,都是复杂的系统问题。

所谓系统,指某个整体有明确目的,整体内有多个要素,要素与要素之间有相互作用。

系统无处不在。公司、城市、政府、经济、动物和植物都有自己的系统。此外,多个小系统可以共同构成一个大系统。例如我们的人体系统是由骨骼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神经系统等小系统共同构成的。银河系包括太阳系,其中的每个行星又都自成一个系统。

既然我们大多数时候面对的都是一个个系统,那遇到的问题就都是系统问题。

但我们关注重点往往只是这个系统问题所引发的表象问题,于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轻则得不偿失,重则一命呜呼。

比如,有好些人喜欢讨论国际政治,但他们只看到了谁和谁见面,谁和谁签约,就从表象得出一些某某和某某是朋友的“朴素”观点,殊不知,国内政治、国际政治都有其系统模型,国家不是一个“人”,国家也不是总统一个人说了算,脱离系统的讨论都是不负责任的瞎吹;

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根本读不懂政府工作报告,还诬陷报告是毫无价值毫无新意的八股文,殊不知,每一处改动,每一个与过去不同的提法,都牵涉到背后的模型系统调整,当你在抱怨的时候,别人已经洞察到了机遇。

如果我们不想成为自扰自怨的庸人,就必须掌握系统思考的方法。

系统动力学家德内拉·梅多斯说:真正深刻且不同寻常的洞察力,来自观察‘系统’如何决定自己的行为。

彼得·圣吉讲:所谓系统思考就是看见整体的修炼,让我们看见相互关联而不是单一的事件,看见变化的形态,而不是转瞬即逝的一幕。

识别系统

1.系统组成

①若干要素,每一个要素就是一个变量;

②要素与要素之间会发生关系,一种是增强回路,一种是调节回路;

③滞后效应,一个行为不一定会立即见效,每一条回路都可能存在滞后。

以最简单的夫妻关系为例:

系统是家庭;

要素是丈夫和妻子;

增强回路是一方对另一方好,另一方也对一方好,越来越好;

调节回路是一方对另一方好,但另一方觉得每次都是一样的套路,没感觉了,也就对一方好不起来,于是感情始终维持在一定层面甚至因倦怠而下降;

滞后效应是一方即使意识到要换套路,也确实换了,但另一方没有意识到,或者接收到了但作用不明显。

2.系统思维

①联系地看问题——公式思维

所有系统内的联系,都尽量用公式抽象表达:

比如:

收益=(本金+复合利息)^时间

价格=成本*定倍率

用户忠诚度=(我提供的价值–他提供的价值)+转移成本

绩效=态度×能力

风险=损失×可能性

知识=体验×敏感度

创造力=知识×心智模式(好奇心、想象力、批判性思维)

人生产出=思维方式×热情×能力

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代替成本

信任=(信用+可靠+亲密)÷自我中心

信任=意愿×能力

营销=创造意外+聚焦传播源+强化记忆点

聪明=(神经智力+经验智力)×反应能力

高收入=高价值产出✖️不可替代性

时间价值 =  专业 x 效率 x 杠杆

喜欢=熟悉+意外

…………

②整体地看问题——层次思维

系统是由分系统构成的,系统不是分系统简单的线性叠加。

实际运用中要跳出局部思维和本位主义,反复追问自己:眼前看到的整体,会不会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局部?

要站在更高的整体看当下的局部,防止追求局部最优伤害整体利益。

课程中讲到四个层面决定了企业的兴衰存亡。

第一层:时代。想逆时代大势而为,无异于自取灭亡。

第二层:战略。战略上方向错了,战术上再努力也于事无补。

第三层:治理。结构不对,什么都不对。

第四层:管理。管理的本质,是激发善意。

③发展地看问题——演化思维

没有什么会永垂不朽。

演化思维要求我们始终关注问题从哪里来,将往哪里去。

演化思维有一个本质特征——自下而上。

所以,我们不能看现在是什么样子,而要回到过去的现场,看是哪些变量的组合,逐渐演化成现在的样子。

而一个系统的演化规律是有一致性的,那从现在的变量组合出发,我们还能对这个系统的未来看出一些端倪。

注意:

想用好公式思维、层次思维、演化思维,还需要储备模型、不断追问、多打比方。

储备模型,就是在采购和建立自己的系统思维“认知军火库”;

不断追问,就是在反复打磨和验证模型,逐步形成自己独有的洞察;

多打比方,就是一方面增强对模型的理解、链接和提取,另一方面则是试图探索更多的模型。

3.系统模型

①受阻模型组

公地悲剧基模:资源有限,进场就要早进场,晚进场不如不进场,已在场就要谋划如何清场,甚至是离场。

成长上限基模:像盟军学习,在诺曼底开辟第二战场。

成长与投资不足基模:舍不得娃儿套不着狼,该下血本的地方就要不惜血本。

②失控模型组

舍本逐末基模:明明时间就会根本解决失恋之痛,为何偏偏要反复买醉。

饮鸩止渴基模:失恋确实很苦,但也用不着为爱殉情啊。

意外之敌基模:《东邪西毒》里欧阳锋明白迅速找到新的恋爱对象能有效缓解失恋之痛,但他为什么偏要去找哥哥的老婆。

③通吃模型组

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基模:这一条赛道他赢了就让他去吧,我先去下一条赛道跑起来。

④锁死模型组

恶性竞争基模:与其两败俱伤,不如握手言和。

目标侵蚀基模:把目标公布出去,让自己想反悔也不行。

4.解决难题

“失效问题”,任何措施都有适用边界,过去有效,现在失效,有可能是“边界”这个前提假设变了,不妨从时间、空间、技术几个维度去找答案;

“停滞问题”,任何发展都会遇到各种极限,有规模极限、技术极限、资源极限、政策极限等等,极限是攻不破的,只有绕道突围;

“波动问题”,对抗波动需要冗余量,也就是要有缓冲器,这是调节回路的主业,过剩就储存,匮乏就补损;

“突变问题”,但系统的主导结构模块发生切换,既可能带来质变点、引爆点,也可能是灭绝点、失速点,赶紧识别是主导回路,才能驾驭突变。

总之,只有改变模型,才是问题的根本解。通往改变模型之路的最简单办法,就是问“为什么”,连续地、逐层深入地问为什么。

运用系统

道理总是易懂的,也是乏力的,还是讨论具体的热点问题更有趣。而人,始终是最关键的一环。

1.如何让员工和公司一条心?

那就设计一个“上下同欲”模型。

要说上下同欲的最佳案例,就是抢险救灾。比如“5.12”抗震救灾,万众一心,众志成城。

抗震救灾的系统回路,就是强烈的使命感推动大家主动作为,干得越多自我满足感越强,干少了或不干还会良心不安,于是更加积极。

那在企业中管理人心也不妨借鉴三个要点:

1企业一定要有使命感;2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3激励相容,为了使命和实际利益,员工唯有快干猛干。

2.如何让员工说真话?

那就设计一个“畅所欲言”模型。

人什么时候总说真话?酒过三巡的时候。为什么酒后吐真言?因为放松了警惕,说出来很爽,说完都忘了。

为此,可以借鉴其三个要点:

1宽松的舆论氛围,比如课程讲到的魔鬼代言人、头脑风暴、名义群体法;2及时奖励敢于说真话的人;3决策之后,封存所有不同意见。

3.如何强化员工的“自我驱动力”?

那就设计一个“期望模型”。

要说这方面做得最好的,当属各种游戏设计者,让人们欲罢不能。

游戏的特点是:高度专注、任务明确、及时反馈、意外惊喜。

借鉴其要点,可以:

1赋予舒适区与挑战区之间的适当难度的具体任务;2以具体任务激发个人努力;3用小奖励辅以小惊喜及时反馈个人努力。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只是讨论了某个小系统,是否与更大的系统同步,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运用。

一些想法

1.系统思维是反人性的。按照万维钢老师的说法:事实上任何一个传统文化里都没有系统思维。所以,系统思维是个新东西,新东西往往是受我们基因硬件与文化软件排斥的,简直是双重反人性。但是,系统思维又特别有用,因为它是一门打开系统黑箱看链接关系的学问,现在,可是万物互联时代啊,链接更频繁更紧密。个人有个小体会,学习初期,思路不清,可以多画图,形象化有助思考和对抗“人性”。

2.系统思维让人更谦卑。有了系统思维,于是有了全新的看待我们自己、我们的事业、我们的关系和我们周围的世界的观感,让我们意识到在生活中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后果,所以需要认真谨慎地思考,保持更加谦卑的态度。这一点,有助于我们端正三观。

3.系统思维学习要坚持。系统思维提醒我们时刻记住,反馈总有延迟。所以,我们不要希望30天的学习之后就有了一双慧眼,可以洞察一切。我们尤其不要在求索路上受挫之后泄气和放弃,记住滞后效应,就懂得了坚持就是胜利。

4.系统思维要从难而行。具备系统思维之后,很容易发现,那些简单的,容易的,很可能是错的。就像恋爱不爽就分手,把另一半开除了,貌似一了百了。但如果不去思考恋爱系统中的问题,即使换一个“变量”,大多还是殊途同归。系统思维就很麻烦,要从观察数据和事件开始,再看随着时间变化而产生的行为模式,解密行为背后的真正驱动力,研究并改变那些不再有利的结构。这些,比简单地修复或选择最受欢迎的方式要麻烦得多。但是,也有效得多。

你可能感兴趣的:(万物皆系统——《商业洞察力30讲》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