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沙之味》观后感/

《澄沙之味》观后感/_第1张图片



最近看了许多是枝裕和的电影,认识到了树木希林这位艺人,也理所当然地接触到了《澄沙之味》这部电影。

电影的画面与色调,是日系电影一贯所使用的:清新,简单,暖色调。整部电影的节奏也似其他大多数日本电影,能让人感到一剪一辑的静与慢。幕中出现了许多景物,带着各自的生命与存在的意义:樱花,溪河,森林,天空……也能反映出河濑直美的拍摄理念:倾听万物的声音。

如同梭罗说的,“多数人生活中在平静的绝望之中”,这句话能完美映射在男主身上。电影的开幕便是男主拖着满身疲惫,极其无奈地起床、收拾,准备铜锣烧店的营业——他并不喜欢这种状态,因为就连制作铜锣烧的“灵魂”,也就是豆馅,都是外订的。在日本这个总是强调匠人精神的国度,这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足以反映男主对这家小小的铜锣烧店并没有什么额外的热情。将电影的场幕往后拉,才知道原来是男主年轻时犯的错,使他这一生都不得不守着这家小小的店铺:他曾在酒吧打工,为了阻止一场斗争,却不小心将对方致残,是这家铜锣烧店的老板先替他垫了债务。

日语里有一个很美好的词语,叫“木漏日”,意思是从树木的间隙透出来的阳光。德江女士都出现,对男主来说应该就是这样的存在吧。已经年过七旬的德江女士想在铜锣烧店兼职,却遭到了男主的再三拒绝,反复来回后,她将自己制作的豆馅放在男主手中后便马上离开了。男主尝到豆馅后,便邀请德江女士来帮忙制作铜锣烧的豆馅,但这过程极其繁杂:先将豆子泡开,煮出汁后将浮在上面的苦汁滤掉,动作一定要轻柔,不然豆子会很容易破开……电影的镜头一直缓慢、平稳地记录着豆馅的制作过程,安静又温柔。

好景不长,很快有关于德江女士是麻风病人的言论传出来。债主很快找上门来,要求男主辞退德江女士,“手指会掉,鼻子也会融掉的……”她如此描述道麻风病人,脸上写满了对麻风病的恐惧与一种世俗的刻薄。男主看着在窄小的厨房中忙碌的背影,经历了一番难熬的挣扎后,告诉德江女士可以先回去了。

其中还有一个角色:若菜。电影的开幕,若菜的母亲便告诉她:“上学不能当饭吃。”于是若菜来到铜锣烧店,告诉男主如果有兼职,请考虑一下她,因为她可能不会去上高中了。在铜锣烧坐着的她,望向旁边三位女中学生的目光无非是带着一丝羡慕的,混搅着隐隐约约难过的目光却又很快收起,德江女士是她的新朋友,这位新朋友答应了替她照顾她的小鸟,并且她们一同看樱花、星空与月亮。

三人互相卷入彼此的生活并制造出一种奇妙的羁绊不是没有原因的:三人都困于一隅。若菜困于漫长生活中的父母亲的缺席,男主困于满身的债务与窄小拥挤的厨房,德江女士则困于不被世人所接纳的身份——麻风病患者。

所幸的是结尾中的三人都奔向了各自所希望的轨道。若菜考上了高中,德江女士的尸骨上种了一棵樱花树,男主离开了那家小店,开始自己在公园摆铜锣烧的摊,并勇敢吆喝出来……

电影的基调就像德江女士说的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不需要成为其他人”。

你可能感兴趣的:(《澄沙之味》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