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见并不为实

文|欣口一笑


眼见并不为实_第1张图片

0  引子

最喜欢的书,想来想去,《金刚经说什么》是其一,南怀谨先生所著。但要说最喜欢,很惭愧,也谈不上,只能说曾经喜欢过,这几年了,还是没有再重读。我对书的态度大抵如此。只是蜻蜓点水式的喜欢,而不像鱼儿一样的离不开的喜欢。

《金刚经说什么》对我影响很大,使我对《金刚经》有所了解,从而,我对自我认知发生了颠覆性变化。同时,我得承认,对《金刚经》的理解依然字义,其博大精深之义,非修行不得悟。如果它是珠峰,我还是在山脚徘徊。本文,仅是一个初学者斗胆而谈的若干感想片断。

1  珠峰手册

《金刚经说什么》自然讲的是《金刚经》。《金刚经》全名《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佛教中的经典。之前,一直把它看作迷信。读后,才朦朦胧胧感觉,并非如此。它是释迦牟尼佛祖自己对人认识自我、认识世界的宣言。

如果《金刚经》是珠峰,而《金刚经说什么》则是介绍珠峰,并介绍教人如何认识并攀爬的指导手册,是引路者,是认识一种世界观的向导。

一般人没有向导,绝对爬不了珠峰。

这本书,同南怀谨先生的许多书一样,是他给人讲课时的录音整理。因此,读起来感觉是面对面的,是生动的、新切的,容易被吸引而读的。

2  主观的认知

情人眼里出西施。情人的眼,是主观的,不是客观的。

你觉得一幅画很美,可能我觉得一般。这个美不是绝对的,是主观的。

战争是观念、认知的剧烈冲突的极致延伸。战争是人类的悲哀和不幸,是人类为各自利益的自我残杀。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各自把持着各自的要地,各不相让。人类不同利益群体所谓的各自的理,仅对人有意义,对猴子、大象而言,它们绝不理解。在猴子的眼中,人类或许和他们差不多,在大象的眼里,人类也是差不多的另一种活物。

人、猴、大象们都有自己的认知。猴对大象的看法、对人类的看法是什么,取决于猴们的大脑构成。同样,我对你的看法,你父对你的看法,你母对你的看,子女对你的看,伴侣对你的看法,前伴侣对你的看法,各各不同。你对你自己的看法,现在当下的看法,和昨天、去年、十年前你自己对自己的看法,也不相同。

这里的看法,没有一个绝对的,全是一个个个体当时的经验与认识。

有一千名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3 认知的局限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所有你看到的,都是你自己目光、眼力劲、格局所能达到的范围,受自我的局限。都是虚想的、妄想的、不真实的。

我们会感动、我们会痛苦、我们会喜怒哀乐,对同一件事,你喜敌悲。和你在一个阵营的,同你一起喜欢,反对你的,嫉妒你、眼红你。

所有的喜怒哀乐,都是不同立场的反应,不同利益的反应。不同群体的反应。

中东宗教间的冲突残烈而频繁。他们殉道的精神强烈而执著。作为旁观者,自然有不同的立场。即便是两支足球队,也有不同的追随者,追随者中也有热情程度不同的拥趸。哪个是正确的?哪个是错误的?有吗?有一个标准的答案吗?

4 虚妄的心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试,莫使惹尘埃。

这首著名的偈语,是高僧神秀所作,他对心的认识:要修心养心!有颗心存在那里。让心保存纯真。

但是,六祖慧能对此的应答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哪里有什么菩提、哪里有什么明镜?! 这些,不过是通过自已的眼睛看到的东西,通过自己的心变化出来的物体,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菩提树、没有什么明镜台。

这是颠覆普通人认知的认知,可谓惊天动地,但这才符合释迦牟尼佛祖与须菩提对话中所讲的,“诸相非相”。

修炼就是修炼到这个层次: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所事这些眼花缭乱的背后,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一切不是一切,这就是如来。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它一直就在那里,无论你看见还是没看见,无论你愿不愿意,它一直在那里。这是绝对存在的。绝对存在的真理,就是如来。

这是真正的悟。

5  颜色的故事

不妨借用英国作家维多利亚·芬利《颜色的故事》中的一段话,它是从科学的角度来解释颜色、理解我们熟知的颜色。而这段话,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诸相非相”。

颜色本身并不真正存在。或者不妨这样说,如果颜色确实存在的话,也只是因为人类在主观上创造了它们,把存在于我们周围的光波的振动解释为颜色。宇宙中的每一件事物—无论它被归于“固体”、“液体”、“气体”或是“真空”—都在不停地闪烁振动,随时改变着自身。但如果我们真的这样理解世界,那就无法有效地把握世界的本质了。于是人们将所经历的事物转换成诸如“物质”、“气味”、“声音”或“颜色”之类的概念,这些概念使我们更容易地理解世界。

6  实相般若

颜色的真相尚且如此,宇宙万物的本源由什么来揭开呢?

般若(bōrě),梵语Prajna的音译,专指如实认知一切事物和万物本源的智慧。

南怀谨先生在书中所讲:

“形而上的道体,是宇宙万有的本源,也就是悟道、明心见性所悟的那个道体。在佛学的文字上,悟道就是见到那个道体的空性,叫做实相般若,属于智慧的部分。我们聪明只是意识部分,局限于现有的知识范围,以及现有的经验与感觉想像的范围。真正的道体是不可思议的,是不可以用我们普通的知识意识去思想、讨论、研究的。”

“一个人修道,或者读书,一步有一步的不同境界。像一个学艺术的人,今天有了一个新的灵感,或者画一张画,特别有一种心得,就是有它的境界。一个做水泥工的,今天突然一砖头下去,用水泥一抹,特别平,心里头很舒服,原来这样砌才好,这是他做水泥工时侯的境界。所以,境界包含一切境界,修道人有一分的成就,境界就有一分的不同,有两分的成就,就有两分的不同。换句话说,人修到了某一种境界,人生的境界就开朗到某一种程度。”

“真悟道的人,智慧开发是无穷尽的,佛学的名辞叫做无师智,也叫做自然智。自己本有的智慧仓库打开了,不是老师传授给你的,是你自己固有的智慧爆发了,天上天下,无所不知。这就是境界般若。”

人类认知的层次,一直在发展,一直在向山顶攀爬,何时达到登顶的共识?我不知道,但是有个顶峰得到很多觉悟者的共识,那就是悟到的那个“如来”或者什么其他的名称。如来也只是一个名称而已,为了方便理解的名称而已。正如《金刚经》中所谓:

“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018/7/6

你可能感兴趣的:(眼见并不为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