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和学的基本方法

教和学的基本方法_第1张图片
摘自:http://www.spiritualityandpractice.com/films/visions-features/view/15419/searching-for-bobby-fischer

尽管硕果累累,乔希・维茨金 (Josh Waitzkin) 二十出头就结束了他的象棋职业赛手生涯。他在力作《学习之道》(英文原名:The Art of Learning) 中的第八章对此做出了解释,并结合自己的经历,阐述了他对基本学习方法和教育方法的体会。

他认为,最关键的学习方法是孩子游戏式的学习法。孩子游戏不怕摔倒,摔倒爬起来继续玩;不怕失败,没有失败后丢脸屈辱的压力;最重要的是,孩子游戏式的学习讲求的是乐趣,重复若干遍也不厌倦。因为讲求乐趣、不断重复、没有顾虑、不怕摔倒和失败,小孩子学东西是所有年龄阶段最快的,而且充满创意,学的东西也最牢。他认为,成年人如果要在某项专业上或技能上追求卓越,应该下意识地回归到孩子游戏式的学习法。

乔希的父亲以乔希少年象棋夺冠的经历为蓝本写成了一本书《王者之旅》(英文原名:Searching for Bobby Fischer)。乔希16岁的时候,这本书拍成了同名电影,他从此成为了众人吹捧的明星。他去全国各地参加比赛,粉丝蜂拥而至,要他签名,跟他拍照,女孩子给他电话号码,让他在大腿上或者肚腩上签名。对于16岁的孩子而言,这些固然新鲜而刺激,但是对于一个象棋手而言,这无异于一场灾难。他感觉自己好像是在火山口上走钢丝,别人期待看到他精湛的杂技表演,他也想专注于象棋,火山口却时时有岩浆喷出,打乱他的平衡。曾经轻松而激发灵感的游戏突然变成了一场恶梦。

外界的压力和干扰使乔希无法继续孩子式的象棋学习,让他做出了退役的决定;此外,他当时接受到的象棋教育也是他早早退役的主要原因。

马克・德沃斯基Mark Dvoretsky 和尤里・拉祖维Yuri Razuvaev 是俄国国际象棋学校的主要负责人,被评为全世界最伟大的国际象棋导师。这两位导师为培养世界顶级的象棋赛手奉献了一生。他们都编著了大量世界级赛手必读的指导材料,几乎所有的国际象棋大师都受到过这两位导师的影响。从16岁到20岁,乔希跟这两位传奇般的导师都有过密切的接触,他对两位导师风格迥异的教育方法做了深入的探讨分析。

德沃斯基似乎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复杂棋谱,他习惯于一上来就给学生摆出一盘高难度棋局,看到天赋秉异的学生因为他的棋局苦思冥想而不得要领时,他会很得意,居高临下地享受权利带给他的愉快心情,而年轻冠军选手们的创造力和热情则惨遭残酷无情的打击。德沃斯基使用的是一种单一的训练方法,他认为所有的学生都适用这个方法:先用非常残酷的方式让学生身心疲惫、备受打击,然后再对他们使用千篇一律的模式化训练。乔希认为,他的这种训练方式对那些热情洋溢、富于创造力的优秀选手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

乔希称德沃斯基的训练方式为魔鬼式训练,与此相对,拉祖维的指导则为精神上的修炼。拉祖维的训练方法来自于他对每一个学生的敏锐观察,包括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天赋。他先和学生近距离研究学生自己下过的比赛棋局,能以令人惊叹的速度找出学生出棋的风格,以及存在的障碍。他的训练以每位学生自身的特点为基础,为他们量身定做,尊重学生们的差异和个性天赋,以此为出发点系统拓宽学生们的国际象棋知识面。

乔希当时的指导老师是德沃斯基,他一贯主张以保守防御为主,不顾乔希热血沸腾、热衷于主动出击、充满创造力的特点。在德沃斯基的指导下,乔希在赛事中确实偏向了防守,但是与此同时,他感到自己失去了重心,没有了方向,加上比赛失败受挫,也失去了对象棋发自内心的热爱。

他在这章的末尾总结了竞赛者成长的基本方法:一个竞赛者必须不断寻找更加强大的对手来刺激自己的成长,同时也必须赢得胜利,以维持自己的自信。我们必须不断开阔自己的眼界,吸收新的知识,但绝不能放弃我们独一无二的个性和天赋。

尽管我们不是职业赛手,作为普通老百姓,在生活、工作和专业领域中也处处要面对激烈的竞争,你的竞争对手其实也是你成长的利器如今流行于祖国大江南北的各种社群学习也满足了大众成长的需要,一群三观相近、目标相似的人有意识地走到一起,你追我赶,奔跑向前,蔚为壮观。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和学的基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