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与地理
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
NO.1422-东西不相顾
作者:那日苏
制图:孙绿 / 校稿:酸奶 / 编辑:养乐多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陆地面积第三大的省级行政区,118.3万平方千米的土地面积相当于3个日本。由于内蒙古的地域范围由东北向西南延伸,在地图上呈现为一个狭长的形状,东西直线距离2400公里,南北跨度1700公里,最窄处约300公里。
从呼伦贝尔到呼和浩特, 比京沪还要远...▼
这样独特的版图形状容易让人得出一个结论,即内蒙古一定具备一条贯通东西的交通要道。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内蒙古区内不仅没有纵贯东西的铁路,甚至到目前为止位于最东部的呼伦贝尔市还没有一条高速公路可以不经过外省直达首府呼和浩特。这是为什么呢?
内蒙古很大,相当于11个浙江
但内部联系却远比浙江要稀松得多▼
复杂的内蒙古
内蒙古主体由一连串巨大的高原组成,整体上西南高而东北低,贺兰山、阴山、大兴安岭是其重要的地理分界线。
地形虽起伏不大,但由于季风从东至西的快速减弱,内蒙古内部呈现出与其巨大跨度想匹配的复杂地貌和生境。
其干旱的西部与相对湿润的东部有着巨大反差,黄河流过的河套地区被众多沙漠与沙地包围,大兴安岭则使内蒙古东部的水系与东北地区紧密相连(辽河、松花江、黑龙江流域)。
森林、草原、绿洲、沙漠,能涵盖的内蒙古都涵盖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内蒙古的内部差异同样反映在人与社会层面,这里不止一个中心,也不止一条边界。
内蒙古的十二个盟市,除锡林郭勒盟兼有东西特点之外,可以大略分为东西两个分区。东部区一般指的是呼伦贝尔市、兴安盟、通辽市、赤峰市这四个盟市,称为东四盟。东四盟的民俗、饮食、传统民居等都与东北三省相近,汉语方言口音为东北官话。
东四盟与东北官话大致分布
(内蒙古东部汉族居民点/聚居区集中连片,图上部分覆盖了大部分蒙东人口,东北官话的实际占比很高)▼
而西部区则包括乌兰察布市、呼和浩特市、包头市、鄂尔多斯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盟和乌海市七个盟市。西部盟市的人口多来自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走西口的汉民,汉语方言为晋语,民俗特征有典型的晋陕风格。
内蒙古西部盟市晋语大致分布▼
在不同特征划分的不同群体的背后,是差异显著的生存条件,内蒙古东部区位于我国季风气候和大陆性气候分界线上,大兴安岭纵贯于其间,气候相对湿润,但极寒冷。
大兴安岭虽然有相当范围在400mm等降水线以东
但北部的呼伦贝尔地区实在是太冷了
有降水但无气温,有气温但缺降水,难▼
大兴安岭及以东地区多是林区风貌,以落叶松、云杉等针叶林为主,全年平均气温-5.3℃的中国冷极根河就位于呼伦贝尔市的大兴安岭林区;以西部则是草原景观,地形平缓,水草丰美,河流纵横。
呼伦贝尔-额尔古纳湿地
(图片来自:王家骏 / 图虫创意)▼
中国最大的草原呼伦贝尔草原就位于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以西,面积为1126.67万公顷,大概相当于一个浙江省,而包含大兴安岭地区的呼伦贝尔市则有26万平方公里,约为江苏和山东两省面积之和。
这里的农业条件不算好,但地多人少,仿佛内蒙的北大仓
(呼伦贝尔市附近,根河沿岸)
(图片来自:google map)▼
内蒙古西部则大部分位于非季风区,降水较东部稀少,南部的鄂尔多斯高原有着与黄土高原类似的千沟万壑的地貌特征,作物以莜麦、荞麦为主。
鄂尔多斯高原至少在季风区的边缘
干旱最严重的在阿拉善盟
如此巨大的阿拉善盟,常住人口其实只有23W▼
虽然从鄂尔多斯向西、向北,分布着众多沙漠和沙地。但黄河在此处绕了一个大弯,使得内蒙古的前套、后套加上宁夏的西套,组成了中国西北重要的巨型绿洲。这里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也成为今日内蒙古的政治和经济重心。
沙漠遍布西内蒙古
(底图 2008-2019Chelys srl)▼
内蒙古数千公里的跨度让自治区内东西两不相忘,而地形的复杂多样无疑加深了道路的建设难度,不管是高速公路还是铁路,要穿越崇山峻岭、大江大河、茫茫雪原和无边沙漠都对设计施工乃至道路养护提出了艰巨的要求。
适合飙车,不适合修路
(图片来自:google map)▼
缺少经济需求
内蒙古自治区绝大部分都位于中国的胡焕庸线以西,广袤无垠的土地上仅有约2500万人口,这在中国的34个省级行政区之中排名倒数,十二个盟市之中人口最多的赤峰市辖区也只有约434万人,而首府呼和浩特市辖区只有约287万人。
人口两大重心,河套地区以及西辽河流域
其中,赤峰和通辽的一二名位置稳如磐石...▼
人口本就稀少的内蒙古,即使成功建设一条东西交通的通道,使用率也未必会达到预期,这是因为内蒙古自治区对于东西交通的需求并不大。
内蒙古的首府呼和浩特市有别于其他省区的“省城”模式,对区内其他地方的影响力十分有限。
不可不品尝
(呼和浩特-德顺源大烧麦... 图片@新月)▼
首先说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该市东南有大兴安岭林区,西南则凭借界河哈拉哈河与蒙古国相望,北接人烟稀少的俄罗斯远东地区,地理上相对隔绝,就连原住蒙古族的方言都是独特的巴尔虎-布里亚特方言。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对俄罗斯陆上口岸-满洲里口岸
这里的经济发展也与中俄贸易息息相关
(图片@杔格)▼
呼伦贝尔市内部的区县如海拉尔、满洲里、扎兰屯都是近代随东清铁路建设而发展起来的,对呼伦贝尔地区吸引力最强的大城市就是东清铁路的横纵枢纽哈尔滨市。且呼伦贝尔市与首府呼和浩特市都并列为三线城市,因此首府在此地的影响力式微,该地人口向首府呼和浩特流动量并不大。
东北铁路兴建始于俄国渗透中国东北的时代
呼伦贝尔作为俄国进入中国的关键一环
很早就融入发达的东北铁路网
与哈尔滨的联系显然要比呼和浩特亲密得多▼
东部除呼伦贝尔市以外的赤峰、通辽、兴安盟和锡林郭勒盟称为内蒙古东南部地区,在内蒙古自治区内属于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位于西辽河流域,气候湿润又没有东北部那样寒冷,土壤肥沃,比较适合农牧业发展。
这里的农业条件相比内蒙古西部确实要好得多
但其实西辽河南岸不远就是科尔沁沙地
孝庄太后来此,怕是找不到科尔沁大草原了
(图片来自:google map)▼
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有很大一部分地域前身为东北关外四省的热河省,1955年7月30日撤销热河省,辖区分别规划于河北、辽宁和内蒙古自治区,时至今日,该地区在经济上依然与辽宁联系密切。从地理上来看,内蒙古东南部更临近北京、沈阳,因虹吸效应天然有向东南发展的趋势,赤峰居民甚至有本地上班、辽宁买房的现象。
赤峰、通辽所属的西辽河平原其实是辽河流域的一部分
这里与辽宁西部、河北北部曾经同属于热河省
(图片来自:NASA)▼
而内蒙古经济的中心在于呼包鄂,这里也是内蒙古自治区矿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方,鄂尔多斯一度凭借“羊煤土气”(羊绒、煤炭、稀土、天然气)登顶中国人均GDP榜首;始建于1954年的包头钢铁集团让一座322平方公里的巨大城市拔地而起,也被《纽约客》杂志称为“中国最虚假繁荣的城市”;以乳制品和原油加工为支柱的呼和浩特市正在西部开发的脚步中崛起,这三座西部城市组成的三角地带就是内蒙古发展的基本盘。
著名的白云鄂博矿区也在这里,行政上属包头市
(白云鄂博铁矿,图片@新月)▼
问题在于首府对于地方资源的吸引力仅局限于中西部地区,也许将来呼包鄂经济区进一步发展会扩大呼和浩特的影响力,但目前来看并没有这个趋势。
由此可见,内蒙古的三大组成部分
其最主要的经济联系均面向外省
各部分之间相互的经济联系反而相对较弱▼
2019年内蒙古的GDP总量排名全国第20名,人均第八,这本是个不错的成绩。但其经济结构单一,依赖于对外输出矿产资源,经济对外依赖首先体现在道路交通上,优先向东部输送资源是其主要建设思路。
当然,运矿产不一定是内蒙古自产
蒙古国产经过内蒙古的也很多
(二连浩特-中蒙边境附近,图片@新月)▼
三铁一公
由此可见,无论是从经济收益还是看地理上的自然条件,建设一条横贯内蒙古自治区东西生命线都不是那么合适。
不过长远来看,内蒙古自治区内联八省外接俄蒙,土地广袤资源丰富,发展潜力很大,连接内蒙古东西部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
把路修得好好的,对隔壁的蒙古国人民
或许也会有不小的吸引力
(图片来自:kaikups / Shutterstock.com)▼
那么为什么至今内蒙古的省内交通仍然不连贯呢?
首先铁路上,除了经济需求之外,内蒙古的东西部铁路管辖权分属三家铁路局。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的铁路是东北铁路网丁字形架构的主线之一,属哈尔滨铁路局(现中国铁路哈尔滨局集团有限公司)管辖,呼伦贝尔地区的铁路支线规划建设权也归哈尔滨铁路局。
内蒙古东南部包括兴安盟、赤峰、通辽的铁路,基本全部线路都归于沈阳铁路局管辖,仅集宁到通辽的集通线一线属于呼和浩特铁路局。
而呼和浩特铁路局的管辖范围,就是以通辽市为起点的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这个划分倒是非常符合内蒙各部分的主要交通方向
(下图并非三大铁路局实际管理区,仅作示意)▼
分散的铁路管辖权,使得内蒙古的铁路规划建设思路从来不以联系自治区区内交通为核心。
公路方面,相比铁路管理建设权分散的情况,统一归于自治区公路局管辖,因此内蒙古公路网可以相互连通,细密如网。但国道与高速公里的建设与铁路建设思路相近,服务于内蒙古的外向型经济,方便煤炭、稀土等资源向外输出。
而且内蒙还有世界上最长的沙漠高速公路-G7▼
如果一个来自满洲里的学生要到首府上学的话,火车需要先经过黑龙江齐齐哈尔、吉林白城、内蒙古通辽市最终辗转到呼和浩特,时间长达近34小时。而如果一个来自阿拉善额济纳旗的学生如果考上内蒙古最高学府内大在满洲里的分校,那么他要坐火车的时长则为49个小时。
从满洲里去呼和浩特,不知要跨几次省...▼
不过随着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到2030年的高速公路网规划发布,这一历史级难题得到了初步回应,在规划的线路中,呼伦贝尔市阿荣旗至呼和浩特一线的建设或将终结内蒙古自治区东西无高速公路相连的历史。
*本文内容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识局立场
封面图片@新月
END
扩展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