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与新冠病毒的遭遇战中,湖北省武汉市的医院和医务人员最先感受到了威胁。其中一些大医院快速反应,在抗击疫情的各个阶段全力以赴,携手来自全国各地的援鄂医疗队,为武汉人民、全国人民筑牢了第一道防线。自3月26日开始,健康报推出“武汉医院战疫印记”系列报道,回望这段武汉白衣战士以命相搏的艰难时光。
2月13日,雷神山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病房与一名刚入院的患者正在交流。
健康报记者高翔摄
在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是较早敏感捕捉到疫情预警信号并迅速作出反应的医院之一。从初期的及时反馈信息、部署院感防控、提前布局防护物资储备,到第一批开通发热门诊、援助武汉市第七医院,再到筹建管理武汉客厅方舱医院、进驻并管理雷神山医院,该院医务人员多点战“疫”,成为武汉保卫战中的疫情防控和患者救治的一支主力“骑兵”。
截至目前,中南医院累计管理床位5400余张,重症患者救治成功率达80%以上,ECMO抢救成功率达60%左右。
打响防控之战
2019年12月底,中南医院陆陆续续接诊了6名病情类似的患者。通过对这6名患者的观察和追踪分析,专家们心中的疑惑越来越多。“有的患者有华南海鲜市场接触史,有的患者没有。而且这个疾病的表现和SARS的表现很相似,我们认为它的传染性很强。”该院院长王行环说,从这时开始,他脑子里的弦就开始紧绷起来。
1月6日,在医院党政联席会上,王行环做了两个决定:马上参照SARS防控的标准,改造病房,设立污染区、缓冲区、清洁区;马上采购N95口罩、防护服等防护物资,能买多少就买多少。
为了应对暴发的疫情,武汉市开始实行发热病人集中就诊的“7+7”新模式。1月21日,王行环接到通知:全面接管武汉市第七医院。很快,中南医院成立了第七医院发热患者定点集中诊治领导组,下设医疗救治组、院感防控组、物资供应组、后勤保障组等7个小组。
为了以最快速度开诊,中南医院支援团队与第七医院团队共商对策,紧急施工,1天内完成了发热门诊、重症监护病房和隔离病区一病区的大部分准备工作。
1月22日22时,第七医院发热门诊开诊。“当晚我们只有一组人负责接诊,看了100多个病人,很多人彻夜未眠。第二天来就诊的人更多,我们只好不停开诊室,从1间变成9间。即使是这样,外面还是排着很长的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袁玉峰回忆说,“900多、1311、1366,这是前3天第七医院的发热门诊量,比平时多了近10倍。第七医院总共才100多张床,病人需求和收治能力之间的反差太大了。”
那段时间,在第七医院坚守的袁玉峰每天只睡2个小时。回忆起那段最艰难的时刻,袁玉峰五味杂陈,“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很无助。很多人要住院,但你没有办法提供病床”。
为缓解人员紧张的压力,中南医院连续派出167名医务人员增援第七医院。
2月初,中南医院受命在武汉客厅会展中心筹建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收治轻症新冠肺炎患者。中南医院将方舱医院作为中南医院的病区延伸,信息化方案的软件、硬件均复制中南医院模式,36小时内,完成了A区、B区、C区16个医护工作者出入口、2个药房出入口和1个患者出入口的网络布置。
经过3个通宵奋战,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于2月7日中午开始收治患者,当天收治500多名。
截至3月8日武汉客厅方舱医院休舱,先后有来自上海、宁夏、陕西、山东、安徽、广东、福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地的10余支援鄂医疗队共计1100余名医护人员在这里开展医疗救治工作。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副院长、武汉客厅方舱医院院长章军建介绍,武汉客厅方舱医院是武汉市首批规模最大的方舱医院,累计收治患者1760人,高峰时期在舱患者1434人,实现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安全生产零事故、进驻人员零投诉、治愈人员零复发“五个零”,患者满意度达99.4%。
进驻雷神山
“你去接手雷神山。”2月8日一早,王行环接到指挥部的电话。沟通了现实情况后,王行环答应了下来。于是,王行环又有了一个称呼:雷神山医院院长。
王行环赶紧召集大家开会,“袁玉峰副院长,作为业务院长,你有更加艰巨的任务,跟我去雷神山。由党委副书记林军接管七医院的工作。”开完会,和该院党委书记张元珍商量后,王行环按照心中构想的管理架构,从医务、护理、院感、呼吸、后勤等领域,挑选了9个人,分乘2辆车赶往雷神山。
那个时候的雷神山,施工还没有完全完成,王行环一行人就站在马路边商量对策。
雷神山医院1500张床位,体量相当于一所三甲医院,预计将有几千名医务人员在此工作,得有一个非常完整、科学、高效的管理体系。经过一番商讨,王行环决定,成立医务工作组、后勤保障组、综合协调组、党建人事组4个工作组,明确各组负责人。雷神山医院的管理体系初步建成。
自己医院的人分配任务相对比较简单,而陆续到来的各个省市的医疗队怎么办呢?这些医务人员来自全国12个医疗队、236家医院,有近2600人,带队的院长、校长就有好几个,他们水平很高、各有所长,如何把大家的力量融合到一起?
目标一致,解决问题,是王行环最先考虑的两点。“医疗队来到这里,面对未知,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担忧:一是这个病我治不治得了,死亡率会不会太高?二是这么多人安不安全?这就是质量与安全的核心。因此,我们要首先解决他们的担忧。”
第一次和各个医疗队开会,王行环没说一句客气话,开门见山地说:“我们来到这里治病救人,首先必须达成一致目标。在救治上,第一,我们得用一种标准救治患者,就用国家卫生健康委的诊疗指南;第二,我们的ICU团队在这方面经验比较丰富,所有的重症由我们中南医院的团队来托底……防护物资我会去努力,你们带的东西,你们全部自己收起来,万一有需要,你们救急用。”这一席话给医疗队队员吃了一个大大的定心丸。在医疗质量和安全问题上,大家迅速达成了一致。
“战时状态下的雷神山医院,所有的运行管理都要快速、有效、简单。”王行环说,“这时候是讲效率的时候,4个工作组列出各自的任务清单,逐个落实,逐条解决,不让问题‘活到’明天,是对患者的承诺,也是对医疗队的要求。”
除了4个工作组外,他们还通过建立联合医务处、联合护理部和联合院感办,对整个雷神山医院的医疗质量和院感防控进行同质化管理;成立医务工作组、综合协调组和重症病人综合救治专家组,以及院感防控指导专家组、中医药治疗专家组和心理辅导与干预专家组,全面指导雷神山医院病人的救治和院感防控工作;建立患者分层管理制度,提前预警、提前干预,综合施治,防止普通病人向重症、危重症病人转化。中南医院和大量社会志愿者组成了后勤保障组,承担了大量的后勤工作。
中南医院护理部副主任、雷神山医院医务管理部护理组组长冯毕龙介绍,雷神山医院有32个病区,每开一个病区,就会派2个护士带领援鄂医疗队熟悉所有的流程,检查各个病区的设施设备,1小时内汇总问题,2个小时内施工解决问题,快速工作。
“让各个医疗队发挥自己的专长,雷神山的管理就是帮助。以解决问题为导向,每个医疗队把自己的长处拿出来互相学习,互相进步。我们整个医疗团队都是滚动式学习、滚动式前进,一支医疗队的优势很快变成整个医院的优势。团队的效率也就越来越高,做得越来越好。”王行环说。
攻坚重症患者救治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武汉工作组医疗救治组的统筹指挥和指导下,中南医院团队和所有援鄂国家医疗队一起,打响了一场以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为目标的战役,其中重症患者救治是“最难啃的一块骨头”。
在武汉,中南医院是最早腾出ICU病房用于收治重症新冠肺炎患者的医院之一。最初,由于患者快速增多,ICU的医护力量不足,王行环决定,由重症医学科在全院遴选最适合ICU的医护力量,加入ICU团队。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彭志勇说,大家都非常配合这项工作,整套模式运行得不错,并在雷神山医院的ICU病房中进行了复制。
2月16日,雷神山医院ICU病房正式投入使用,并由中南医院重症医学科医护团队接手。“从1月6日中南医院接收第一名重症新冠患者开始,我们重症ICU的医护人员就没有休息过,大家一直坚守在一线。”3月26日,记者在雷神山医院A15病区见到了彭志勇,他和他的团队170多人,在ICU病房里忙碌了2个多月,最多的时候同时管理着44张ICU床位。
“ICU采用责任制,一名医生管理3名~4名患者,并负责各项治疗工作的推进,一名护士负责追踪护理2名患者;病房里要时时刻刻保证有一名医护人员在其中守护,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并不断调整治疗方案。另外,尽量减少交接班的次数,在交接班的时候,一定要仔细交代各种事项。”彭志勇说。
集中患者、集中资源、集中专家、集中救治,中南医院遵循国家卫生健康委提出的新冠肺炎患者救治原则,根据救治需要不断调整资源配置。
支援雷神山救治工作的,还有一支远程医疗队。2月27日,中国医师协会新冠肺炎远程国家医疗队成立。远程医疗队包括15名院士、百名中国医师协会二级分会主委、副主委、专家,(中国医师协会)感染病分会、呼吸医师分会、重症医学分会、体外生命支持专委会、放射科医师分会等45个专科1000多名医生加盟。
2月18日,83岁的黄婆婆和36岁的王先生接过出院证明和慰问信等纪念品,成为雷神山首批患者治愈出院的患者。
3月25日,71岁的赵女士从A5病区转入其他病区继续治疗。A5病区由此成为雷神山医院首个患者清零的病区。
3月28日,援鄂国家医疗队大连队负责的雷神山医院的8个病区全部清空。
随着住院患者人数的大幅减少,雷神山医院将有更多病区患者清零,部分援鄂医疗队也将相继撤出,踏上返程归途。
截至3月29日,雷神山医院还有400名左右住院患者。“我们会坚守到最后。”王行环说。
文:健康报记者徐秉楠 高翔
编辑:马杨
审核:陈会扬 曹政 闫龑
喜欢就告诉我们您“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