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它呢!用起来再说!

管它呢!用起来再说!_第1张图片
践行

大多数人之所以总是想“学习”某项技能,却挣扎着怎么也学不会。是因为他们总是停留在“想”的阶段,想象着“学会”这项技能后,能带来什么好处,但他们就是不去实践。而真正想要体会一项技能带来的好处,往往只能实践,并经过反复练习达到熟练的程度才能真正体会。

我在学习“五笔”时,同事问我:“现在“拼音输入”挺好用的,你为什么还要费劲学习“五笔”呢?”我清楚地记得是这么回答的:多学点东西总是好事儿。

而后证明,学会了“五笔”确实给我带来了诸多好处。以前因为对键盘不熟悉,导致打字特别慢,感觉特别费劲,自然就不愿用电脑记笔记。一年多来,将“五笔”反复练习,反复地“用”,逐渐地从“笨拙”达到了“熟练”的程度,进而打字的速度足足提升了一倍,这可是我在学习“五笔”前,从来都没想过的速度呀!正因为打字速度的大幅度提高,我便开始在电脑上记笔记,将阅读时感觉好的文字一大段一大段地记录下来。正因如此,也为我带来了无数的灵感和写作素材,这也算是学习“五笔”带来的意外惊喜吧!

当有机会学习一项技能的时候,人们常常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其实,在尚未学习之前,对提问者来说,答案只能是“不知道”。而“不知道那东西(对自己)有什么用”,恰恰是一部分人(更多一些)决定不学的原因,同时,它也是另一部分人(更少一些)决定去学的原因。

为了表述方便,让我们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决定去学习的人”称为“甲”,把“因为不知道那东西有什么用而拒绝学习的人”称为“乙”。

在更多时候,甲可能想都没想过“学这东西有什么用”。他从来不问用途,只是自顾自学去了。于是在过了许久之后,他自然而然地找到了这项技能的用处,享受了学习带来的诸多好处。因此,当他们再遇到新的学习机会时,他们自然而然地采用一个策略——管它呢!用起来再说!

我特别庆幸我也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先用,先实践,至于有什么好处,等学会了再说。在我学习“五笔”时就是这样,想都没想学习它会给我带来怎样的好处,而是直接用,经过长期的使用,经历了“从笨拙到熟练”的过程,最后将这项技能彻底掌握,并将其内建。

正因为有了学习“五笔”的先例。我便采用同样的方法,开始学习写作。我同样没有问自己学习写作能给我带来怎样的好处?我只是自顾自学去了。一开始写作,确实比较困难,常常因为语句不通,逻辑不够合理而无法继续下去。但我明白“写作”和使用“五笔”一样,越写才能写得越好。在练习期间,我写了《如何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好?》、《如何才能让你变得谦虚?》等文章,获得他人的好评;分享给朋友,他们也觉得非常受益。在写了一段时间文章后,我发现我的思考能力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我开始能将一件事在大脑中预演,通过预演我能够想明白整件事的来龙去脉,进而预期往后会发现的事。而后我的思考能力进一步提升,思维逻辑变得越来越合理,思考的质量逐步提高。在我看来这就是写作给我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好处。

在我学会了这些技能后,我自然而然地理解并相信“技不压身”的道理。

说完甲我们来说乙,乙当然永远不会知道这东西对他究竟有什么用,因为他从未拥有过这项技能,更不可能有机会亲身体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凭自己的经验能够得到的结论可能是:“我没学也没什么。”也许有一天,当他因为没有学习这项技能而遇到一点尴尬的时候,可能会慨叹:“当初不懂事,要是学过就好了……”然而,这对他来说,仅限于慨叹。再次遇到学习机会的时候,他依然会选择放弃,只不过除了“不知道它有什么用”之外,还多了一个理由:“现在学也来不及了。”这种拒绝学习的判断,渐渐融入他的心智,难以更易,最终,当他再次面临同样的机会时,他还会与过去一样,作出同样的选择。

认真审视一下自己,再观察一下身边的人,你就会发现:像乙一样的人较多,比像甲一样的人多得多。

错过的原因,无非是一个念头,因观念的不同会造成巨大的差别。当你选择“管它有什么用呢,学呗,学了总会有用处”的策略时,你会比只会问:“学这东西有什么用呢”的人,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坚持着、挣扎着,从而获得更多的技能。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发现你做到了实实在在的成长,从而摆脱局限。

你可能感兴趣的:(管它呢!用起来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