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06|三公、五官、六卿、九卿

关键词:资治通鉴 背景知识 三公九卿

一、周国

《资治通鉴》06|三公、五官、六卿、九卿_第1张图片
只找到一个春秋时期的地图,至少能看到有一个周国

你有没有注意到?在周朝,有一个周国

周王和夏王、商王有一点是相同的,都属于天下共主

周王比夏王、商王权力加强的地方是:周王对诸侯拥有分封权。但是,诸侯多数都是世袭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周王对诸侯的控制力会越来越弱。

周王采用这种分封制,一方面是因为自身控制力有限,不如把一些难搞的区域分封给自己人,让他们去可劲儿去造,不论是否成功对周王室都没有太大的直接影响;另一方面,周王也拥有自己的地盘——周国,这也是初期周王底气比较足的主要原因。

《礼记·王制》:“天子之田方千里”。

西周以镐京和东都洛邑为中心,方圆约千里的土地都是王畿。尤其是以镐京为中心的的渭水流域,是周人的大本营,土地丰饶,农产丰富,经历了周人几代人经营,使得周国的经济水平远超其他诸侯国,是当时最先进的国家,是所有诸侯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国。

开个脑洞:有没有觉得,周王室比“欧盟”其实要强一点。周王室除了名义上的管理权,至少还拥有自己的地盘,欧盟貌似没有属于自己的“欧盟国”。虽然欧盟的各成员国有强有弱,但是,没有一个国家能凌驾于其他国家之上。维系欧盟存在的主要粘合剂是利益,因此,可以做一个不负责任的预测:如果加入欧盟会获得更大的利益或者好处,那么,欧盟就会扩张;如果粘合剂的作用失效——利益变小、分配不均、利益受损时,那么,欧盟就会崩溃。

二、周王的直属官员

周王既要管理诸侯,还要管理自己的地盘——周国,一个人肯定忙不过来,需要任命一些官员来帮自己管理国家和周国。直属于周王的都有哪些官职(只说卿以上)呢?

《资治通鉴》06|三公、五官、六卿、九卿_第2张图片
周公?姜太公?说谁都行。

1、三公

在《资治通鉴》中提到了: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

三公是什么?

《尚书·周书·周官》记载:立太师、太傅、太保,兹惟三公。论道经邦,燮理阴阳。官不必备,惟其人。

可以看出,三公就是指太师、太傅、大保。三公的职责是谈经论道、治理国家、调和阴阳。可以理解为,三公的职责是研究和制定各种治国理政的政策并负责实施。同时指出,三公是根据人选来设置的,不必齐备,有合适的人选就任命三公,没有合适的人选就空缺。

《春秋公羊传》:“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

这段话看出,三公相当于天子的国相。为什么天子要设置三个国相呢?以周公、召公来例来说明这个问题,自陕以东,由周公(姬旦)来主持;自陕以西,由召公(姬奭[shì])来主持,另外一相(公)主持周国内部的政务。

周文王、武王时的重要谋臣姜太公吕尚,就被尊称为“师尚父”,相当于太师。成王时,周公为太师,召公为太保,共同辅政,一直到康王时,召公还担任太保。

2、六卿

按《周礼》记载,周国卿以上的官职包括:

天官·冢宰:大宰,卿一人;

地官·司徒:大司徒,卿一人;

春官·宗伯:大宗伯,卿一人;

夏官·司马:大司马,卿一人;

秋官·司寇:大司寇,卿一人;

冬官:据传《周礼》冬官部残缺,依据其他典籍推测冬官应该为司空,设有大司空(卿)一人,如此组成六卿。

3、五官

按《礼记·曲礼下》记载:

天子建天官,先六大:曰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典司六典。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

天子之六府:曰司土、司木、司水、司草、司器、司货,典司六职。

天子之六工:曰土工、金工、石工、木工、兽工、草工,典制六材。

这里的六大、五官和前面的六卿有冲突。

4、九卿

《礼记·王制》天子: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

按《礼记•月令》记载:

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

怎么又出来九卿了?九卿是什么?

按《周礼》,即便算上司空,也才有六卿,九卿又是什么?

按《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

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是为六卿,各有徒属职分,用于百事。太师、太傅、太保,是为三公,盖参天子,坐而议政,无不总统,故不以一职为官名。又立三少为之副,少师、少傅、少保,是为孤卿,与六卿为九焉。

也就是说大宰、大司徒、大宗伯、大司马、大司寇、大司空这六卿,再加上少师、少傅、少保这三个孤卿,一共是九卿。

《资治通鉴》06|三公、五官、六卿、九卿_第3张图片
本公卖个萌

三、两个问题

1、为什么《周礼》中没有提到“三公”?

传说《周礼》的作者是周公,他本身行使的就是“公”的权力,没有在《周礼》中设置“三公”,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避嫌;二是他本人并不赞同设置“三公”,以免削弱周王的权力。

2、五官和六卿为什么不一致?

《周礼》是在建立周朝初期时制定的方案,在执行的过程中,肯定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六卿是周朝初期的设置。

六大、五官、六府、六工应该是发展过程中,逐渐完善的结果。

三公九卿是《汉书·表·百官公卿表上》根据前朝官制重新梳理的结果。

分析:六卿、五官、三公九卿是不同历史时期的官制情况。

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自周衰,官失而百职乱,战国并争,各变异。”

也就是说,进入战国时期之后,官职的设置就乱了。

四、吐槽一下,顺便提个醒。

百度百科不太靠谱,涉及到古文的出处,最好自己核实一下,以免以讹传讹。

1、三公

在《百度百科·三公》中提到,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

《尚书大传》没有核实;但在《礼记》中,只查到了“三公”的总称,没有查到关于“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的记载;《周礼》中根本没有出现“三公”。

2、周朝官制

在《百度百科·周朝官制》中提到,《史记·周本纪》说“自陕以西,召公主之,自陕以东,周公主之”。

我把《史记·周本纪》反复看了好几遍,也没有找到这句话。后来,发现这段话出自《春秋公羊传·隐公·五年》:天子三公者何?天子之相也。天子之相则何以三?自陕而东者,周公主之,自陕而西者,召公主之,一相处乎内。

3、九锡

还有,昨天说过的,《百度百科·九锡》里提到,关于九锡的记载见于《礼记》,我在《礼记》里也没有查到。应该是出自《礼记正义·卷二曲礼上第一》,而《礼记正义》也不是“原创”,而引用的《礼含文嘉》,《礼含文嘉》不知道是个什么典籍,在网上居然查不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资治通鉴》06|三公、五官、六卿、九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