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势者是畏势人

        最近总有应酬,接触人比较多。诸色人中,有一种最烦人,话里话外间,总是似乎不经意的提及他的家世,一旦你当面问及,“令尊何人”,又赶紧云山雾罩的岔开话题,让人觉得来头很大,不由得敬畏三分。然而对于这种人,我却向来不感冒,他们总是让我想起来一个古人----秦舞阳。

       秦舞阳地位不高,连个列传都没有,然而拜刺秦所赐,名气很大。他十三岁当街杀人,“人不敢忤视”。此后关于他的记述就几乎没有,再一次出现就是与荆轲联手进行刺秦的伟业,谁知少年时英勇无畏的秦舞阳,背负着天下厚望,居然在秦宫外“色变振恐”,别说刺秦,人都几乎吓瘫,令人大跌眼镜。最终的结果是刺秦行动彻底失败,荆轲尚有千古威名,秦舞阳却只能徒增笑谈。

       如此截然相反的表现就殊为费解了,然而,以太史公之腹黑,自然会在犄角旮旯里藏一点东西,偷偷把真相告诉你。《史记•匈奴列传》里大部分是关于匈奴的历史,然而里面却有一句闲笔,“其后燕有贤将秦开,为质于胡,胡甚信之。归而袭破走东胡,东胡却千余里。与荆轲刺秦王秦舞阳者,开之孙也。”这下我们知道,秦舞阳不是普通人,他爷爷是燕国的将军,而且为燕国辟地千里,立下赫赫战功,准确的来说他是军三代。

        那么“十三岁少年杀人事件”还原一下是这样的:燕国军三代秦舞阳十三岁时候,在燕国首都大街上,随手把人给杀了。战国时虽然没有《未成年人保 护法》,然而军三代毕竟是军三代,当街当然无人敢指认,而燕国的执法机构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秦某逃过了法律的惩罚。其实想想也可以理解,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谁没事要去指认军三代呢?再说秦开老将军是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的人,把他的孙子绳之以法,老将军的面子往哪搁?老将军的回忆录怎么写?

事已至此,我们大概知道,秦舞阳所谓的“勇”是怎么回事了,无非是仗势欺人而已。再大胆一点,推想一下他的人生轨迹,军三代秦舞阳,动不动就明里暗里的说“我爷爷是秦开”。然而不幸,他爷爷会死。史记上没有他父亲的记载,可以推想其父官做得不是很大,军三代的老本毕竟有限。终于到了秦舞阳渐渐成年,他也渐渐家资散尽,沦落到要当门客谋生的地步。

       幸亏是军三代,少年时结交了一帮狐朋狗友,江湖上也略有几分薄面,秦舞阳也混了一个大致类似“燕国第一勇士”这样的名头。以至于,很有识见的田光都说他“舞阳骨勇之人,怒而面白”,虽然到不了荆轲“神勇”的地步,比太子丹豢养的其他门客是要强很多的。

       千不该万不该,燕太子丹以前在秦国受了气,矢志报仇;千不该万不该,燕太子丹要用刺杀的方式;千不该万不该,来了一个不要命的荆轲;千不该万不该,过去的“勇”名轻松的为秦舞阳争取到了这个任务。于是,秦舞阳的末日来了。

        权势是一种很好的麻醉剂,只不过所有依仗权势赢得一切的人,当面对权势更大的人,他就马上变成了畏势,所以仗势者通常是畏势人。

       惯于仗势欺人的秦舞阳,最终来到了天下最有权势国家的政治中心,马上要面对天下最有权势的人,甚至要刺杀他。我想,他可能会猛然想起自己十三岁时,在燕都街市杀的那个人,那人孤零零地面对他秦舞阳,无助的看着满街的行人却得不到一丝同情和帮助。命运总是如此吊诡,他现在就如当初那个人一样,孤零零地站在这里,秦王只要一个眼神,殿前武士就会把他剁为肉泥,当然同样的,对于秦王“人不敢忤视”。他又怎么能不感到深深地恐惧?

       太史公作《刺客列传》,少时不解其意,觉得为暴力立言,殊不可取。现在却越来越晓得,权势需要制约。先秦无他,无非是“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刺客的意义,就在于他能警诫统治者:王权之上,尚有一把匕首,这也是中国武侠的本意。

        刺客列传所载五人,曹沫、专诸、豫让、聂政、荆轲,或成或败,俱不畏强权,当得起侠之一字,至于秦舞阳,少时既仗势欺人,长成又畏势如虎,侠他是断断不配的。至于明里暗里暗示自己是官二代,官三代者,潜意识里大概都住着一个秦舞阳吧,外表自信满满的背后,骨子里是虚弱的底子,能敬而远之还是敬而远之罢。

你可能感兴趣的:(仗势者是畏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