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居家的孩子前两天在幼儿园弄伤了手指,说是被其他小朋友用石头砸了一下,开始的时候只是指关节处红了一点儿,可到了晚上居然就肿起来了,家里人心疼的不行,立马打电话质问老师。
现在的家庭都拿孩子当成宝,孩子受伤受委屈,谁会不心疼呢?
儿子昨天从幼儿园里回来,说班上一个小男生很喜欢打人,“他推了我的背,还戳了另一个小朋友的眼睛!”我的第一回应是:“他可能只是闹着玩,不知道轻重而已。”孩子很肯定地说:“不是的,他就是故意的!”我只能说:“再有这样的情况就告诉老师吧。”
或许,如果孩子下次回来说又遇到这种情况,我会告诉他:“他再这样做,你就跟他说,如果你再打我,我就打你!”其实我也不清楚,威吓是不是一个好的解决方法,但一个不知道被推被打很不舒服的孩子,或许真的不会停止自己的所作所为。
冲突,才刚刚开始。
孩子在上幼儿园之前,都是在家庭这个氛围中长大的,尤其是独生子女,更可以说是“唯我独尊”,没有人跟他争抢,在孩子的层面上没有任何冲突。
但一旦去了幼儿园,从家庭的小圈子里进入了社会,周围都是自己的同龄人,有玩在一直的好朋友,也有调皮不懂事的,那冲突随之而来。
作为家长来说,我一直试图用孩子的视角去理解他们的世界,通常来说,不愿意去左右孩子的判断。就像上面说的,我总是想从最柔和的角度去处理问题,但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我也希望能保护他自己去观察和做决定的主动性,所以也不会一味地去纠正,毕竟家长不是参与方,我也无权去判断孰对孰错。
对于孩子来说,刚开始遇到这种情况,或许会更多地强化对方的敌意,自我防范意识比较重。也许是和与他秋毫无犯的长辈们待的时间太久,他不太能掌握和理解孩子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打闹、推搡,可能并无恶意,但却不易理解。
孩子还是太单纯,纯净的世界里容不得一粒沙子,他觉得幼儿园里的小朋友都挺不一样的,却根本不知道成人的世界更复杂,如果知道的话,不晓得还会不会天天吵着要快点长大了。
面对孩子之间的冲突,其实最慌乱的是家长。
孩子,对于每个家庭来说都是“唯一”,承继了太多的爱与希望,那种“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的宠溺,骨子里从来没变过。
家长可能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学各种特长技艺,但当面对“外侮”时,却一样会特别的“护犊”,这也是人之常情。
但面对孩子回家来的哭诉,家长应该怎么做呢?直斥老师?去找对方家长?还是教育孩子忍辱负重?这对家长来说才是真正的难题。
斥责老师,怕让老师下不来台,更怕将来老师给自己孩子穿小鞋;不问责老师吧,又怕老师不能引以为戒,也怕老师不重视。
找对方家长,好像太剑拔弩张,没准最后搞的两败俱伤。
教育孩子忍辱负重,这么小的孩子不舍得让他受委屈,更何况,现在社会上有哪个家长肯让自己孩子受丁点儿委屈,正像曾经有篇网文所说“宁叫孩子猛如虎,不叫孩子绵如羊”。
其实这可能是孩子所受的最早的挫折教育,不是吗?曾经的自己在家这个王国里说一不二,是唯一的王,突然来到更大的幼儿园里,发现自己不再是大人眼中的唯一,有人比我能吃,有人比我能睡,有人比我聪明,有人比我强壮,还有人想要“欺负”我,这不就是人生的第一道小坎吗?
而现在推崇快乐教育的家长,对挫折教育是不屑的,也是不忍心的,恨不得替孩子背负一切,但成长是自己的,谁也替代不了。
最近愈演愈烈的校园欺凌现象,其实也是家长对孩子教育的一个反映。施暴方,可能因为家庭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性格和行为的缺失,而受虐方呢,我想其中一个原因也很有可能是从小家长代办代劳的事情太多,造成孩子唯唯诺诺,不敢说“不”。
很喜欢的一部日剧《女王的教室》里对校园欺凌也有过解读,其中提到面对校园欺凌,必须要自己勇敢说不,不然任何人都不能停止它。
这需要勇气,也需要历练。历练从哪里来,其实就是从点点滴滴的小事中来。
或许告诉老师也好,打回去也罢,都不能称为好的解决办法,但家长所能做的只是引导,告诉孩子事情有很多种解决办法,不需要一味的委曲求全,也不需要单纯的“以暴制暴”,方法有很多,你自己去尝试,去体验,终究会选择一个好的解决办法。其间可能会有你愿意看到的妥协和让步,也可能会有让你头痛的“打回去”,也有让其他小朋友侧目的“告小状”,但这些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孩子的尝试,只要不是太过分的尝试,家长不需要告诉他对错,他自己会知道哪些是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自然会明白最好的方法。
不断尝试才能获得进步与成长。
但面对复杂的社会,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告诉孩子,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无论是同龄人还是大人施予的,你都有权利说“不”,首先有拒绝的权利,再去想如何妥善解决,这才是对孩子最重要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