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在和你交流什么?

【本周作业4】请从以下五个片段中选取一个片段完成作业

片段1拆解片段来自《关键冲突》 P.46-47

【R-原文片段】

主题:CPR思维法进行自我分析

这种思维方式不但能确定核心问题,而且可以消除重复做无用功的问题。其具体操作过程是,问题初次出现时,你要和对方谈论的是内容(content),即发生的事实。例如:“昨天你在午宴上喝多了,神志不清,大声叫嚷,取笑客户,让公司丢尽了脸面。”问题的内容只和单独的事件相关,它关注的是何时何地发生了何事。

当问题第二次出现时,你要和对方谈论的是模式(pattern),即重复发生的情况。例如:“这可是第二次出现同样的问题了,你答应过这种事不会再发生,现在我觉得你是一个无法兑现承诺的人。”模式表明问题具有历史性,这种历史一旦重现问题实质便会发生变化。频繁而持续地违反承诺会影响他人对你的行为预测,最终破坏他们对你的尊重和信任。

注意:人们往往会漏掉对问题模式的关注,陷入对问题内容的不停争论。例如,你的老板每次开会都把你的议题放到最后讨论,结果往往是草草收场或是完全跳过,对此你已经和她提过一次了。现在你又提出了这个问题,她的答复是会议日程总是排得很满,让你灵活一些,把时间留给更重要的问题。如果你接受了这番说辞,那就漏掉了关键问题。你要关注的目标不是今天这次会议(即内容问题),而是对方长期形成的模式。有时候,模式问题会悄然无息地发生,为你带来新的麻烦。你指出问题所在,对方不是破口大骂就是绷着脸生闷气,结果你和他们的对话慢慢就偏离了目标,这种情况会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模式。具有影响力的人会敏锐地察觉到这种行为模式,及时想办法加以解决,而不是任由自己被拖入无休止的对初始话题的争执。

当问题继续发生时,你要和对方谈论的是关系(relationship),即这样做对我们之间有什么影响。关系问题关注的角度要比内容和模式问题大得多。这种问题强调的不是对方再三令你感到失望的事实,而是对方一系列失望的行为已经让你对其失去了信任。你开始怀疑他们的能力,鄙视他们做出的承诺,此举必然会影响你们之间的交往方式。例如:“这件事开始对我们的合作关系产生压力了。我必须不断催促才能保证你在线,我不喜欢这样做,我担心你已经不再值得信任,无法做到你承诺的责任。”同样,如果你真正关注的是关系问题但却发现和对方讨论的只是行为模式,这种讨论结果也不会让你感到满意。更糟的是你还会出现重复面对相同问题的处境,和对方展开同样的对话。

【I部分】

【what】这个世界有人的地方就会有问题发生,当我们和当事人谈问题,用CPR思维法会更高效,也更能抓住冲突的,不重复、不做无用功,直击问题要害。

【WHY】针对发生的问题,我们是要解决,而不是为了发牢骚、表达愤怒、或者做一些无用功。我们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才能更高效地解决问题。

【HOW】

1.内容(content)。当问题第一次出现时,和当事人谈论此事只需谈论内容,即when,where,what什么时间,在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造成了什么结果。

2.模式(pattern)。当当事人的问题出现第二次时,就要和当事人讨论模式的问题,也就是,当事人已经第几次出现了什么情况,这会让人有什么样的感觉。也就是提醒当事人,这种行为模式有可能会带来什么样的模式化感受。

两次出现同样的问题,就不要再花力气去争论内容了,这属于重复劳动、而且是无用功。

3.关系(relationship)。当问题继续,超过三和三次以上时,就要讨论你们的关系维系问题了。因为,不改变固定模式,伤害的就是彼此的信任关系。

运用CPR思维模式分析情况,将让人看清楚问题发生在什么层面,如何有针对地去解决,而不是处在错误的层面,做出不正确的解决策略。

A1:

早上儿子起床后,做了他爱吃的早餐给他,结果因为芝麻糊太烫,他就开启了各种磨叽,导致一顿美好的早餐变拖拉了。

于是我开启了吼叫模式,各种催促,儿子变得非常不情愿,闹情绪。

我们两个的这种状况不仅没让早晨的出发更快,反而使得不仅没快,更弄的都不痛快了。

A1+:

孩子是在成长过程,遇到什么问题,针对内容提出来,让他看到解决的可能。但我并没能成功这样做,我的情绪会让孩子感觉“妈妈对我很恼火”。

而一旦再次出现,孩子容易觉得妈妈一直这样是不是嫌弃我。

之后一旦形成习惯,将可能会让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并影响亲子关系。

而针对孩子的小状况,我更应该运用CPR思维模式正向强化。

A2:

1.从明天开始,遇到孩子出现的小状况,先观察问题出在哪儿,然后看看孩子有没有想办法解决。

2.如果孩子试图解决,对于这种情况进行内容的肯定。

3.如果方式不正确,鼓励他发现更多的解决角度,并进行再次肯定。

4.再次出现类似状况时,可以提醒孩子他上次解决的经验和成就感,让这种解决方式向模式化发展。

5.作为妈妈,自己做到了时,也及时肯定自己的进步。

6.回顾自己对待孩子的好的态度和方法,使其形成模式。

7.借以上两种模式更好地建设孩子,建设亲子关系。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到底在和你交流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