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离线•科幻》

读书笔记:《离线•科幻》_第1张图片
离线•科幻
  • 技术本身是中性物,是媒介,是人性的延伸与增益。

  • “人是技术的性器官。” -Kevin Kelly

  • H.G.威尔斯早在1901年就完成了《月球上最早的人类》,近七十年后,阿姆斯特朗才迈出了人类的一大步。卡雷尔•恰佩克在九十五年前创造了“robot”一词(源于捷克语的“robota”,意为“苦力”),离阿西莫夫提出机器人三定律也已经过去了六十五年。但到目前,机器人还不是我们幻象中的样子。

  • 科幻里的赛博格是肉体与机器的结合体,而我们这个世界中的赛博格却是人类神经系统的延生,电影、广播、电视,以及我们尚未完全理解的感觉方式的转换。

  • 技术让我们停止了进化,而技术又将带我们前行,进入一种新的进化。

  • 我还想到:驱动这家公司(火星一号)的,是古老的不能容忍的对死亡的焦虑。

  • “19、20世纪创作的科幻小说绝大多数是“未来技术小说”。” - Adam Roberts

  • “我们发现科幻最核心的部分是工具和机器,比如:太空飞船、机器人、时间机器和虚拟技术,它们是该领域最常见的四个概念。” - Adam Roberts

  • 今日荒诞不经的想象,会成为明日毋庸置疑的事实。

  • 科幻小说营造出的戏剧性和神话效果会让人产生真实的愿望与焦虑,这便为实际的科研项目准备了基础条件。

  • 如今的科幻小说“已经成为软件系统发展方向的决定性力量”。他所描述的是某些科幻小说在黑客文化的形成和特定目标的实现时起到的作用。

  • “科幻小说更关注发掘人类技术发展所造成的后果,而并非它本身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 James Gunn

  • “非理性事物”还有一种褒义称谓,那就是“艺术“。于是,当我开始意识到理性和科技的局限性,开始往非理性的疆域探索的时候,我便称我在玩”艺术“,这样就不会被批判为迷信了吧。

  • 人们喜欢声名和荣耀、他们喜欢被听到和看到,他们喜欢与众不同。

  • 科幻小说的核心魅力,在于打破种种思想的极限,去用此前被认为不可能的方式思考,去认识“未知”,去理解“他者”,去走出“常识”所划定的小圈子,去探索种种可以理解与不能理解、可以言说与不能言说的事物之间的边疆地带

  • Google并没有完全控制安卓系统,但却偷走了其他所有人的氧气。它也不靠安卓赚钱,但却靠人们对安卓系统的每一次使用来赚钱。那些曾经买份报纸当娱乐的人,现在都在看他们的安卓手机;杂志的读者现在也在看他们的安卓手机。有意思的是,安卓的出现甚至让口香糖的生产商都受到了冲击,因为以前”盯着窗外紧张的嚼口香糖“,现在成了“盯着手机屏幕紧张地点点点”。

  • Google卖的是网络监控和集体智慧。公众并不是Google的“顾客”,甚至都不是Google的"用户”,而是它养在自家山坡上的牛羊。

  • 微软之所以名声不好,就是因为它变着花样“扼杀新生儿”和“偷走别人的氧气”。“扼杀新生儿”指的是在创业公司的项目赢利之前,估计占有他们的成果。“偷走别人的氧气”指的是确保没有交易发生,这样市场就不存在了,别人那些原本可以赢利的活动就都在你控制下的电脑里完成了。

  • 互联网五巨头已经拥有的东西:一个有组织的操作系统,一些有组织地销售文化产品的专有渠道,有组织的生产力工具,有组织的广告业务,一些可以在有组织的控制下访问互联网的方法,一个有组织的搜索引擎服务,一个实为有组织的团队的社交网络,一个有组织的“支付解决方案”,有组织的云服务功能,以及最重要的东西,对无线频谱、有线网和数据传输协议有组织的控制。

  • 物联网需要的只是那些新形势的数字化控制权。

  • 问问诺基亚和Google还有苹果起冲突是什么感受吧。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前,诺基亚是全球手机界的王者。苹果从诺基亚的高端切入,而Google从诺基亚的低端入手,最后只用了几个月,诺基亚的全球帝国就垮塌了,而它的遗骸被熟练地以白菜价甩卖给了微软。

  • 物联网和互联网不一样,互联网是未经计划地自然到来,带有反叛、快乐和明显的狂热特质。

  • 互联网五巨头(微软、Google、苹果、亚马逊、Facebook)才是物联网时代的主角。

  • 纯虚构->科技刊物->原型->科技产业->产品

  • 根据目前物联网的发展判断,你可以想象一下,现有的产权关系将会被入侵并看管起来,由此发生很多奇怪的事:交通(Uber、Lyft、Sidecar)、住宿(Airbnb、HomeAway、Couchsurfing)、金融(Kickstarter、Kiva、IndieGogo)、职业教育(Instructables、Github)、办公空间(ShareDesk、Liquidspace)。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笔记:《离线•科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