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谈 | 标准化和个性化

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定义
  • 标准化:即为了达到批量生产或者信息沟通一致而对进行统一化、通用化、可复用化;
  • 个性化:满足不同个体或群体的需求而制造出不同的产品,核心在于差异化、定制化
本来从以下3点简要探索标准化和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 “元素”标准化,“结构”个性化
  • “结构”标准化,“功能”个性化
  • “本质”标准化,“表征”个性化
 
元素标准化,结构个性化
技术的本质是组合演进,系统是由多个基本单元连接组合而成,如同人体可以拆分成细胞一样,功能复杂的产品也可以拆成一个个独立的功能单元,而这些独立的功能单元可以再次组合成其他物体和产品。
如果把系统看作多个基本元素连接而成的有层级有结构的功能导向的整体,那么可以发现:宏观尺度下的不同事物表现出来的差异(个性化)在微观尺度下都是统一、通用的小单元(标准化)。
请注意,标准化虽然意味着基本单元、统一、通用,但并没有消灭多样性,多样性本质上是因为基本元素在空间上的分布不均匀和在时间上的不连续(不确定),而且在空间、时间上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
大自然是最高产的“产品经理”,地球上缤纷灿烂的各种充满活力和色彩的景象都是大自然的产品——从微生物到植物、动物,从无机的元素到有机的生命,都是由一块块基本的“零件”组合而成。
注:图片来自网站 Pexels
 
元素的连接不是简单的加法或乘法,组织结构的连接一旦突破临界点,系统整体的功能就会超越元素原有的限制,而出现“跃迁”(例如从无机物到生命体)。单个的蚂蚁是很普通的,但是一群蚂蚁形成组织构架就使整个系统变成了“超级有机体”,整个蚁群成了一个新的生命体,可以成长,可以灭亡。
注:更多请参阅 凯文·凯利的《失控》
系统中最有创造性的一部分估计就是其组织方式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引人思考的艺术品,使用的“生产资料”并无太大差异,但创造性地组织基本元素(文字、图案、色彩等)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就使原有普通的东西变得珍贵起来。再比如文学作品,使用同样的文字,但是人物和剧情设定不同,就能创造出不同的故事,有的作品脍炙人口,有的却是默默无闻,这其中的差异除了作品主题的深刻含义外,还在于作品内容的组织结构是否引人入胜。
无论是客观世界的构造,还是主观世界的认知,都可以由基本单元架构而成。
e.g. 屏幕上显示的图像都是由红、黄、蓝3原色的像素模块构成的;
e.g. 造型各异的高楼大厦都是由钢筋、水泥、玻璃等建筑材料修筑而成;
e.g. 编程时,变量构成语句,语句组成函数,函数组合成功能模块,模块再组合成产品;
e.g. 搭积木或者玩七巧板,通过把统一的小模块拼接起来,组合成不一样的物体或图案;
e.g. 网络流行的评分机制,例如店铺点评、服务评分等,评分这个功能是标准化的(例如5分制,然后从发货速度、服务态度等多个预设维度进行评分),但是不同的用户针对不同的对象进行评分,最终得到的综合分数就是个性化的结果;
e.g. 药品是标准化产品,但是医生根据病人症状开的药方却会不一样;
e.g. 3D打印用的原料是标准化的,出来的成品就是个性化的;
注:图片来自网站 Pexels
 
结构标准化,功能个性化
结构代表硬件,而功能就是硬件处理或存储信息的过程。相同物理构造的硬盘,内部存储的数据不一样,那么这两块硬盘也变得不一样了(人脑也类似,数据就是我们的记忆)。
相同的结构也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一方面是因为组成系统的基本单元具有通用性,另一方面多种类的基本单元组合在一起也会使整体的通用性(扩展性或迁移性)大大增加。
注:图片来自网站 Pexels
e.g. 在不远的将来,应该会有通用型(硬件上)的机器人被广泛使用,有的机器人会放到服务大厅为访客提供业务咨询,有的机器人会和人类一起合作,促进生产效率,还有的机器人则可能替代人类完成一些危险的工作等等,而这些机器人的主要差别就在于“软件”上的不同,“软件”定义了具体的功能。
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上差异表现出来的个性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信息的输入、处理、输出过程中。
e.g. 人体的物理构造差不多,但是性格、智力等心理特征却在个体间可以表现出明显的差异;
e.g. 行为主义心理学派创始人 John Broadus Watson 认为,同一个小孩可以通过后天行为训练(教育)而成为各种职业的人,可以是老师,也可以是律师,甚至可以成为小偷强盗;
e.g. 同一款手机的硬件是一样的,但是到了不同人手中就会安装不同的软件(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注:图片来自网站 Pexels
 
本质标准化,表征个性化
事物的本质往往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好比是“道”,而本质的表征(外在表现)则是复杂多样。
注:图片来自网站 Pexels
 
表征的多样性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 信息表达,即相同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媒介和方式表达出来。
    e.g. 一个算法好比是“道”,用不同的编程语言实现该算法的工具包或者软件就是“术”;
    e.g. 感染了同一种感冒病毒,不同的人因为体质、抵抗力不一样,表现的症状也不一样;
  • 功能应用,即功能被不同的“需求者”发现并应用到不同的场景。
    e.g. 远古人类用石头来猎杀动物、切割事物,乌鸦用石头来填瓶子喝水;
    e.g. 人脸识别可以用于美图、刑侦、安检、性别鉴别、情绪识别等;
    e.g. 机器学习算法可以训练出alphago那样的国际象棋高手,也能通过对女性图片的识别获得鉴别美女的一套方案
石头还可以用来表达信息,图片来自网站 Pexels
 
结语:
  1. 不是所有事物都能标准化的,因为技术有限,人的认知有限,不能测量的东西并非不存在,只是缺乏合适的测量方式(例如暗物质);
  2. 标准化和个性化没有明确的分界线,关键在于从不同的维度去理解事物之间的共性与差异,从标准化的维度看到的都是排列整齐、分类规范、容易理解的东西,换个维度则可能彼此参差不齐,甚至杂乱无章;
  3. 生活工作中,常有一些标准化和个性化的场景或工具,前者如考试,后者如网络常用的“个性化推荐”,这些工具有利有弊,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方面,都不必要夸大其对自身的影响效果,世界是个非常非常非常复杂的系统,影响因素太多,其中运气的成分也并不少;
  4. 本文内容仅供参考,个人经验有限、思考有限,如果能引发你的思考,欢迎留言交流。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谈 | 标准化和个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