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洞下的乞討者

在曼城 牛津路的火車橋洞下,常常在放學的路途中我會遇到這樣一個乞討者。


大概六十的年紀,和所有乞丐的職業形象一樣,穿著破舊的衣服,臉上頭上唏噓花白的毛髮茂密叢雜,瘦骨嶙峋卻還能盤腿,坐在火車橋下的馬路邊。在選址方面的原因顯而易見,避雨。英國這種常年陰雨的地方,乞討者的選址標準當然應該將避雨放在第一位,才會顯得很英國。

對這樣一個乞丐會產生好奇,其一是因為從他身旁走過,他會將裝錢的盒子抬很高並仰頭看路人,禮貌而從容地說出「some pence」 「please」然後等著希望渺茫的回答。對初到英國的我來說,每一次可以練習聽力的機會是不可以放過的,即使是乞丐,但他講的是英文。相比在國內很多城市遇到的從來不說話只會伸手跟在身後糾纏不肯走的乞討者,加了這麼多細節表達的英國乞丐是更容易讓人產生憐憫的。雖然因為聽到過「一兩便士這種錢,在英國扔給乞丐是會被乞丐嫌棄還會罵你小氣鬼」這樣的論斷以及老師對我們初來英國的同學的忠告是 無論遇到誰搭話「just keep walking,and faster」,所以即使內心的憐憫心會比在國內時強很多也從來沒敢輕易獻過愛心。

另外一個原因是,他的身邊常常有書本和寵物陪伴。


第一次讓我開始注意他是在一個典型的曼城雨天,五分鐘一變的天氣讓路上的行人都裹好風衣加快了步伐。陰冷的街道上突然變得忙碌起來,天色暗下來的時候從火車橋下走過更加讓初到英國的我感到不安。在外表匆忙體現緊張神經的過程中,我游離出了一點點的注意力,眼角的余光瞟到在整體加快速度的鏡頭中,一個在這幅畫面中顯得格格不入的慢動作慢動作。他不急不躁將坐在自己身下的沾滿灰塵的毯子抽出包裹在開始因為天氣變化而變得焦躁不安的狗身上,並把它擁入懷中。這個動作熟練而充滿愛意,好像包裹的是他的孩子。

第二次遇見他是在一個難得的陽光明媚的中午當他抱著一本厚厚的書,依然盤腿坐在他熟悉的地盤上,一隻手托著已經大概看到一半的書本,另一隻手撫摸著趴在地上的他的狗。當我回頭看時,他已經合上了書本,正在將手裡不知道是pizza還是麵包片的食物餵到狗的嘴巴里。

我不知道該將其表達為大眾閱讀時代的一種力證還是關於功利主義,因為畢竟我既沒有做過相關數據調查,也無法深刻感受他苦與樂的總和。只知道當我看到這幅畫面時,於我20多年的人生經驗來說是完全新的悖識,至少在邏輯上是。在溫飽都沒能解決的情況下依然要通過書本來使得精神世界更加豐滿,而我記得在書本上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政治考卷的滿分答案;在自己也衣不蔽體的情況下也要先為自己的寵物伴侶遮蔽風雨。這樣的畫面比較符合小說情節,並且一定是作者的刻意安排。而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這一切。


橋洞下的乞討者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想我一定會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亦或是陰雨蒙蒙的傍晚去跟他聊上一兩句,知道他的名字 和他的故事,或許我會帶上一瓶cider 和一本還沒開始讀的書,嗯。

你可能感兴趣的:(橋洞下的乞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