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到春暖花开,我请您们去看樱花”、“等疫情结束,一定要来我店里,我给免费设计发型,让您们每个人都漂漂亮亮地回家”。残疾理发师宋忠桥常在朋友圈展示自己作为东道主的承诺和医护人员的约定,在来自四面八方的医疗队支援武汉后,他选择再次拿起剪刀,为医护人员免费剪发。这位从业20余年,拿过全国大奖的理发师在武汉有5家理发店,疫情爆发后全部闭店。
“忙上班急货走”、“急走货”、“50万多急货走”。这是加班赶制防护服40多天来,戴燕在微信上常发的几段文字。从小的听力障碍让戴燕不会进行很复杂的文字表达,有时连最为日常的文字交流也会出错。
1月28日,戴燕和丈夫工作所在时装服饰厂作为江苏省首批恢复生产的企业,号召员工返岗赶制防护服。宋忠桥不一样,身在疫情风暴地的他是主动要求“开工”。大年三十,他写下一封免费为医护人员理发的请战书并发布在网上。
戴燕当时没有考虑多少,接到工厂要求2月1日返岗的信息后,他和同样是聋哑人的丈夫决定提前到岗。1月30日一大早,戴燕和丈夫在家中老人出门买菜时,简单地收拾了一些衣物,拿上了家中的两三个口罩,就偷偷溜走了。一下楼,他们就等来了去厂里的公交。戴燕说他们有点儿像“瞎猫碰上了死耗子”。
与此同时,宋忠桥也好不容易得到一个去给医疗队剪头发的机会。1月31日傍晚,在青山的一家酒店里,他等到医疗队换班休息的档口为医护人员剪短了头发。因救治病人任务紧,这次理发时间也紧,宋忠桥有些遗憾。那晚他在朋友圈发了一个哭泣的表情并写下:“今天我没有给这些漂亮的白衣天使剪好看的发型”。
疫情发生以来,有许多像戴燕和宋忠桥一样的残障人士穿越“障碍”,走向共同抗“疫”。
复工“突围战”
每次一出门理发都是至少6小时以上的连续站立,让宋忠桥的脚有点受不了,李成威的右脚踝关节也出现了肿胀刺痛。“师傅这几年办了残疾人职业学校后,基本很少亲自理发,这种体力活确实会让他吃不消”李成威说道。
理发时,宋忠桥师徒会和医护人员互动来分散注意力,缓解疼痛。宋忠桥喜欢询问医护人员的要求和感受,用酒精喷洒头发后,他会挑起一缕头发,用剪刀比划,“这样可以吗,确定要这么短吗?”有时医护人员也会主动和李成威聊天,问他从哪儿来,多大了,成家没?他都害羞地回答还没有成家。
真正让宋忠桥师徒二人坚持下来的是那些医护人员。宋忠桥记得有一个二十七八岁的女孩,语气轻快,“师傅帮我剪好看点,我要去相亲的!”原来春节里她约好了要去见相亲对象,疫情一来,什么都没顾上。而徒弟李成威则忘不了一位医生后颈的一片红,“那全是密密麻麻的血点子啊”李成威一问才得知,他们没有专业剪发工具,便徒手用酒店刮胡刀生生剃发。
持续工作了差不多一个月的戴燕原本以为自己能吃得消。但如今随着疫情全球蔓延开来,厂里将捐赠韩国防护服的方案由原来的2000件改为10000件。戴燕终于明白了这是一场“持久战”。
相比工作上与日俱增的强度,戴爱对家中孩子的思念也在加深。她唯一的担心就是每天加班太晚,没法跟家里打视频电话。但她有时候觉得这样也好,因为每次面对11岁儿子哭着喊自己,重复问着“爸爸妈妈到底在干什么?怎么还不回来?”。
每次能视频的时候,戴燕格外珍惜。她不会过多询问孩子课业,但面对孩子的询问,她会垂下刚刚还打着手语的手,沉默一阵后,再告诉儿子“快了,快了”。可事实上儿子等着的那句“快了”,等了一个多月都没有等到。
戴燕原本有一次可以回家的休息机会,但是一回家就要再进行隔离14天。她说大家都在全力以赴,全国从日产3000件到1万件,再到如今4万件甚至还能更多,戴燕最终还是失信了儿子。
现在工作完回到店里的宋忠桥,偶尔会想念家中的那台“泡脚能量桶”。但他一想到自己和医护人员在疫情结束后一起“看樱花”、“免费做漂亮头发”的承诺时,又会给自己打气,“我要坚持坚持,到四月底疫情结束吧”,宋忠桥坚定着自己的约定。他说:“可能要到六月,才能回家吧”。
在戴燕不久前朋友圈分享的视频里,阳光撒在绿油油的豌豆苗上,长势喜人。戴燕盼望着它们能在四五月里收获,她想那时疫情也会结束。
如今,戴燕夫妇已经回家进行短暂休息。在那个数百平方米的厂房内,仍有和戴燕夫妇一样聋哑工友生产着防护服。车间内整齐排放着四五十台缝纫机,一齐工作带动机器运转,会产生超过60分贝的噪音。但对于听不见的他们来说,却是幸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