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cture frominternet
解析文章首发于唧唧堂网站www.jijitang.com 解析作者 | 唧唧堂经济金融写作小组: verahe ;审校编辑 | 悠悠
本文是针对论文《经济学博士新生的研究生产力:只有少数学生能取得出色的学业成就(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New PhDs in Economics: The Surprisingly High Non-Success of the Successful)》的一篇论文解析,该论文于2014年6月发表于《经济展望杂志》(JEP / 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该研究作者为美国范德堡大学经济学教授John P. Conley和德国拜罗伊特大学Ali Sina nder老师。
本文研究者研究了北美(美国和加拿大)经济学博士生培养的成效,发现无论在哪所大学/学院/系所(以下以“大学”统称),大约只有Top 10% - 20% 的学生能够取得出色的学术成就(发表的文章水平,综合评估质量和数量,考量方法详见后文),帮助他们在一个中等水平及以上的研究型大学获得终身教职(tenure)。
更令人惊讶的是,研究发现:从顶尖大学毕业,并不是成为成功的经济学研究学家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充分条件。
顶尖的经济学研究学家来自不同等级的博士培养机构,排名靠后的大学也会规律性地诞生一些顶尖的学者,尽管频率相对低。
而即使排名特别靠前的大学里,多数学生也只有很少、甚至没有任何文章发表。有些排名靠后的大学,相比排名靠前的大学,研究生产力(即发表的文章水平)排名一样的学生,发表的文章水平更好。
比如,卡内基梅隆大学经济系排名85分位的学生,在取得博士学位后第六年发表的文章水平,比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中同样排名的学生的文章水平高。
经济学博士项目的主旨是培养经济学研究学家,大多数博士生 —— 尤其优秀项目的博士生 —— 毕业后进入了研究型学校或者从事那些需要研究的工作。
而且,申请博士项目的学生,他们对学校偏好的顺序大致相同,一般来说,被麻省理工学院(MIT)或普林斯顿录用的学生不太可能选择杜克或俄亥俄州立大学,所以经济学领域顶尖的大学在任何时候都是申请者们的首选,所以一般而言,顶尖大学的生源是最好的,但结果顶尖大学培养的学生并没有广泛地比其他学校培养的学术优秀。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这个研究是如何开展的。
Conley和nder两位老师选取了两组数据:
(1)对1986年-2000年毕业于美国和加拿大研究机构的经济学博士生的一个统计;
(2)这些博士毕业生于1985年-2006年期间,在EconLit数据库收录的数百个期刊上文章发表情况的完整记录。
通过分析这两组数据构成的面板数据集,作者观察每个大学博士生的研究产出,并进行大学之间的比较。
数据搜集和梳理步骤
首先,先获取第一组数据,来自美国经济协会(American Economic Association,AEA)汇编的普查数据,在1986年至2000年,有14299名博士生从154个美国或加拿大的学术机构毕业,作者利用AEA的普查数据获得了这些博士名录。
其次,作者进入EconLit数据库检索信息,1985年至2006年,有368672篇文章发表在1113个同行评审的期刊和被EconLit收录的会议论文集中。将前面博士名录与后面文章进行匹配检索,作者发现一共有7154名经济学博士发表了48938篇被EconLit检索的文章。
接着,作者选取经济领域top30的学院,每个学校是一个样本,每个学校1986-2000年毕业的学生整体代表这个学校,查看毕业六年后总的研究生产力;之后对于非top30的大学,合在一起作为一个样本,进行同样的处理。
本研究采用的大学排名是Coupé(2003)开发的,依据大学教职人员的研究生产力来排序,具体的排名,在后面的统计数据展示中会呈现。当然,到底哪30所学校是顶尖的、这30所学校的排序又是如何,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观点,我们可以将本研究提到的30所大学视为代表了一般而言的“顶尖大学”。
最后,作者对博士生们的研究生产力,即文章质量评估进行了处理。
由于不同期刊的水平不同,以及作者排序问题,简单地根据发表的文章数目来评估是很不科学的。作者采用了Kalaitzidakis、Mamuenas和Stengos(2003)采用的学术杂志质量指数,将每篇文章折算成以《美国经济评论》(American Economic Review,AER)等价的数值,即多少篇其他期刊上的文章等价于一篇AER文章,具体折算结果如下:
(1)1篇发表在AER或Econometrica的文章;
(2)1.5篇发表在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或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的文章;
(3)2篇发表在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Journal of Econometrics、Econometric Theory或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的文章;
(4)3篇发表在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或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的文章;
(5)4篇发表在European Economic Review、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或Economic Theory的文章;
(6)5篇发表在Economic Journal、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或Economics Letters的文章;
(7)6-10篇发表在其他高质量专业领域期刊的文章。
对于合作发表的文章的处理如下,一篇等价于Q篇AER的文章,由C位作者合作撰写,那么对于其中某位本研究涉及的博士毕业生,他这篇文章等价于Q/C篇AER文章。
研究的结果
为了直观地呈现研究结果,我们将原文的图表搬运过来。
表一按照大学排名顺序呈现了各个学校经济系博士毕业生毕业六年后的文章发表情况,按照学生研究生产力排名进行统计,并标注了若干关键的百分位点的研究生产力。比如,哈佛商学院经济系研究生产力排名95分位的学生在毕业六年后发表了2.36篇AER等价水平的文章,而非top30大学同样百分位的学生发表的文章数目是0.31篇AER等价水平的文章。
表一显示了不管大学的排名如何,在每个大学,随着博士生研究生产力排名的下降,他们的研究生产力快速下降。
比如,在哈佛,研究生产力排名在85分位及以上的学生在六年内能发表一篇以上AER等价水平的文章,但平均水平(即50分位)的哈佛学生只能发表0.4篇AER等价水平的文章。
另一方面,卡内基梅隆大学或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排名在90分位的学生,以及罗彻斯特大学排名在80分位的学生也能在毕业六年内发表一篇及以上的AER等价水平的文章。在非顶尖大学,排名99分位的学生可以获得这样的成绩。
同时,我们还能看到,排名在95分位的非顶尖大学的学生毕业六年内取得的学术成绩,比哈佛、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斯坦福、耶鲁这几所大学排名70分位的学生,和伯克利、密歇根大学、纽约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和哥伦比亚大学排名80分位的学生的成绩要好。
所以,研究生产力是集中化的,就算top5或top10的大学每年能选择最优秀的学生,它们每年能培育的优秀研究者还是很少的。
图一将表一的数据做了累积分布图,更为直观地展示研究生产力随着博士毕业生研究生产力排名的下降而快速下降的趋势。
其中,图1A,根据博士生的研究生产力对所有大学的博士生进行排名,发现80%的博士生在六年内只能发表0.2篇AER等价水平的文章,90%的博士生不能达到发表0.5篇AER等价水平的文章。
图1B有五条线,分别代表不同学术水平层级的大学里博士生的研究生产力分布。
这里,大学的排名不是延续前面的排名,而是重新按照本研究统计的博士生毕业第六年的研究生产力水平来排名。五个大学层级分别是排名前五、排名6-10、排名11-20、排名21-30,以及非top30的大学。
经过调整,top5的大学分别是:MIT、哈佛、普斯顿、耶鲁和罗彻斯特;
top6-10的大学依次是:西北大学、多伦多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斯坦福;
非top30的大学与前面一样。
经过这样处理,我们可以从图1B看到从第一梯队的五所大学出来的博士生中,20%的学生能够在毕业六年内发表至少一篇AER等价水平的文章,而第三梯队(top11-20)的学校中这个比例是10%,对于top20以外的大学,这个比例只有1%-2%。
更令人惊讶的结果是,在每个梯队,40%-60%的博士生没有任何的好期刊的文章发表。
再让我们将视角转向最出色的那些学生,那些能够在六年内发表2.5篇及以上AER等价水平文章的学生(这可以是1篇AER,以及一定数量其他高质量期刊上的文章)。
根据本研究的测量,来自哈佛或MIT的第一名或第一、二名的学生可以取得这个成绩;
在年景好的时候,斯坦福、耶鲁、普林斯顿的第一名学生也能获取这样的成绩;
每隔一年,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和明尼苏达大学也能产生一名这样优秀的学生;
其他学校也能培育这样的明星学生,就是频率更低。
当然,其他学生在更远的职业发展中也许能取得更好的发表成就。
图2以另一种方式呈现了不同学术等级水平的大学博士生研究生产力分布情况。比如我们可以看到,研究生产力水平在95分位的学生中,40%左右来自于第一梯队top5的大学,10%左右来自非top30的大学。
如果我们对一个个学校进行对比能发现更多有意思的结果。其中一个发现就是,一些学校相比总体排名靠前的大学,在培育研究生产力不名列前茅的学生上,更有成效。换句话说,排名靠前的大学并不是在所有层面都能超过排名靠后的学校的。
表二根据各个大学各个研究生产力百分位的博士生发表的文章水平对大学进行排名。
我们可以看到同样排名99分位或95分位的学生,MIT的学生比其他学校的学生更优秀,但看排名70分位的学生,MIT的名次落到了第四名。
由表二,我们还能看到像哈佛、MIT、耶鲁,或者像芝加哥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总体上看,它们的排名,从左到右,名次呈现下降的趋势。说明,这些学校更擅长培育名列前茅的学生,而他们的水平中等或更低一些的学生,不能被被很好地培养成为优秀的研究者。
其他学校,比如罗彻斯特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卡耐基梅隆等,在培育顶尖学生上无法与前述top大学抗衡,但在培育名次相对低一点的学生上非常出色。比如,罗彻斯特大学的90分位和85分位的学生研究生产力在整个列表中排名第三,但之后百分位的学生研究生产力,与普林斯顿分列第一第二。
研究结果讨论
本文的作者认为,如果顶尖大学经济学博士项目的主旨是培养成功的经济学研究学家的话,那么这些项目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失败的。
只有少数的博士毕业生能在毕业六年内发表足够高水平的文章,即使是在学生研究能力最顶尖的五所大学,仍有50%左右的学生在学术研究方面不够成功。
在所有本文统计的大学里,平均学术能力的学生(即研究生产力排名50分位)发表的AER等价水平文章的数量小于0.1篇,并且在大多数时候是0篇…… 在传统观念的 Top 10 大学中,60% 左右的学生不能达到毕业六年发表 0.1 篇 AER 等价水平的文章,对于 Top 30 的大学,这个比例是70%.....
假设获得终身教职的标准相当于 0.1 篇 AER 等价水平的文章,也就是大致相当于在一个二级的期刊发表一篇文章,但依然有那么多经济学博士生达不到这个要求……
更别提这个文章发表记录远远不能算一个活跃的研究者,更难以获得终身教职。在顶尖大学,也只有很少的学生能够成为明星研究者,在不那么好的大学,反而能产生一些不错的研究者。
说了这么多,展示了这么多研究数据,讨论了那么多,这篇文章对于在读博士生、博士项目申请者以及录取委员会(Admission Committee)和教授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对于在读博士和申请者而言,大家首先要记住成为一个成功的经济学研究者是很难的!好消息是如果你身在非top的大学,或者你以后被top大学拒了,只要你努力,依然有希望成为成功的研究者。坏消息是,无论你现处或以后去了top或者非top的大学,都只有非常优秀的那些学生能够获取学术上的优异成绩,以文章发表质量来看的话。
实际上,要成为经济学专业终身教授要客服好多困难。
首先,要获得经济学博士offer是很难的,那些排名靠前的学校每年都收到数百名非常优秀、实力不相上下的学生的申请,而他们能接收的学生数目只有10-30个;
其次,好多被录用的学生最终没能获取博士学位。比如,Stock、Siegfried和Finegan(2011)的研究显示经济学博士毕业率,在录用后第五年,是30%,在录用后第八年,是60%左右。(这个数据的变动范围可以很大,而且越好的项目的毕业率总体是越高的。)
最后,即使毕业了,能够获取出色的学术成绩、发表高质量的文章,以便能在top100 的大学内获取终身教职的可能性也不是很高。
因此,每个申请经济学博士项目的学生大多被建议要有预备方案,比如不被录取、不能获得博士学位、不能找到合适的学术工作、不能获得终身教职。
作者建议还有很有有价值的非研究性、非学术性的职业道路,可供经济学硕士或博士选择,而且许多学生,在读博期间或者在没获得终身教职的时间内,发现了自己更偏好这类工作。
对于录取委员会和教授而言,这篇研究也提出了几个供思考的方向。
当前,一个学生要被一个顶尖大学录用,就需要有很好的成绩,接近满绩,要有很强、有说服力、可信赖的推荐,并要能把这些信息以能够让录取委员会眼前一亮的方式包装出来。所以,一个成功的申请者必须是用功的、聪明的、训练有素的、机智的、有雄心的。但为什么这些优秀的学生,在进入博士项目的时候看上去做了所有正确的事情,在作为研究者的职业生涯上成绩不够优秀呢?到底是录取委员会和教授选拔和教育失败,还是学生的问题呢?
本文作者给出了三个可能的解答。
第一,也许,考试和成绩并不能很好地衡量一个人能否成为成功的经济学研究者。比如,除了前面说的申请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一个成功的研究者还需要具备有创造力、自我驱动、厚脸皮或者说有拓展学术交际圈的能力。当然后面这些能力在申请阶段很难考察。
第二,在职业成功上也许存在良性循环。假如一个新毕业生,得到的第一份工作很好,受到新同事很好的指导和培养,在初期就有了很好的文章发表经历,那么这个新人就很可能在未来有更多的文章被好的期刊录用。
Oyer(2006)讨论了学术事业中的在职学习,并发现在博士毕业后获得研究导向的第一份工作与职业生命周期的文章发表水平有因果关系。当然啦,运气也是一个因素,有些新毕业的博士生发现他们的子领域或者课题能够带来很多值得以后研究的内容。
第三,在有些大学,学生和教授也许都陷入了排名怪圈。在项目已开始,教授们就努力地去鉴别那些学生是最优秀的,然后在他们身上倾注更多的时间和注意力,并给他们做更好的项目。反过来,那些被鉴别出来的学生学习和做项目更努力,以便保持自己的位置。从本文数据来看,只有最前面一部分学生能够获得出色的文章发表成果,后面的学生研究生产力急剧下降,可见排名怪圈的假设比较吻合现实。
最后,作者们提到,最初他们开展这个研究,想要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摆在诸多招聘委员会面前的问题,那就是:对于非常顶尖的那些大学,他们能够从别的顶尖大学招聘出色的研究生作为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而对于排名靠后的大学,他们要选择到底是雇佣顶尖大学中学术成果排名靠后的学生呢,还是选择排名靠后的学校中最优秀的学生呢?
这篇文章的研究,就可以告诉这些大学,请将视线从顶尖大学身上转移到别的大学,当然要只看那些学校中学术成绩最好的学生。
论文原文:
Conley, J. P., & nder, A. S. (2014). The research productivity of new phds in economics: the surprisingly high non-success of the successful.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8(3), 205-215.
唧唧堂研究人简介:verahe
点击“原文阅读”,查看 verahe 在唧唧堂所有论文推荐。
推荐
订阅
扫码订阅
搜索关注“小鹅知识助手”服务号
一秒进入导读单与小社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