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是怎样练成的?

高手是怎样练成的?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阵子有一句话流传很广:“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时,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然而,努力真的是我们和那些优秀的人之间唯一的差别么?在知识焦虑的今天,我们仅仅通过读书思考练习是否就能够成为真正的高手?在信息爆炸、知识碎片化的大环境下,我们要如何高效学习?我们要如何让知识变为价值?如何摆脱“听了那么多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梦魇。

看看《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这本书,能够帮助我们更清楚的解决以上问题。

《跃迁》的作者古典老师早年是新东方老师,后来专注于个人事业发展的顾问工作。之前写过《拆掉思维里的墙》和《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销量过百万。他在“得到”的专栏《超级个体》也受到读者的热烈欢迎。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这本书是他的最新力作,主要讲述了如何借助趋势、利用规律实现跃迁式成长,成为高手。作者从外部环境、未来趋势,谈到高手如何抓住机会、如何思考学习、如何理解世界以及高手的内在修炼。

今天我尝试从解决三个问题的角度来解读一下书中关于高手实现跃迁的底层逻辑。

高手如何做出选择

高手做出选择首先要了解头部效应。

如果我问你,哪座山峰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那第二高峰呢?人们往往容易记住第一,第二就很难记住。

这个规则在生活中各个系统中都存在。一旦你成为某个系统的头部,各种资源都会向你倾斜,这种资源倾斜会让你的优势更加突出,最后获得最高的增长率。这就是头部效应。

我们想要成为高手,就要先找到自己可以进入的头部区域。

头部就是你所在赛道里的高价值并且有优势的领域。有些人听完头部策略就开始琢磨马云、刘强东的生意,想着如何挣一个亿。越是憋屈久、斗争经验少的人越容易这么想,因为他们认为只有这样的领域才是头部。

坦诚说,这些对你来说都不是头部,简直是太空漫步。因为这些领域你根本没有入过场,更谈不上什么优势。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你的头部在你的身边,在你可以触及、能够参与的赛道。

作者用了一个“头部矩阵”来告诉我们怎么找到头部。高价值、高优势的区域属于头部,高价值、低优势的区域属于肥尾,低价值、高优势属于小山头,低价值、低优势属于沙漠。

如果你在头部区域,说明你在高价值区的第一阵营,是风口上的独角兽、名校的优等生、热门电视剧的女一号。如果你在肥尾区域,说明你是在高价值区的第三、第四阵营,是独角兽公司的打杂、是名校的差生、是风头正劲的电视剧的跑龙套。如果你在小山头,那你就属于山大王,是某家小公司的核心员工,是偏门领域的第一名,是边缘群体的中心人物,小而美。如果你在沙漠区域,那你就是小公司的边缘职工,是非核心产业的非核心岗位。

知道这几个层次,想要找到头部好像变得很简单:就是专注做那些高价值、高优势的事。但是很多道理就是因为太简单,而没有获得足够的思考和注意力。越简单的事情,往往操作起来就越难,因为过程通常逆人性。

选择头部就是这样一件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的事情。作者提出三个常见的误区,他们分别是:

第一个误区从当前优势出发。

不是要选择高优势么?那好,我唱歌好听,我就去做歌手好了。当你真的做了职业歌手,也许会发现自己“唱歌好听”的优势在专业歌手圈只能垫底。所以,没有真正入场,你是不可能知道自己的核心优势的。核心优势不是在地图上定下来的,而是在战场上一次次逼出来的。也有些毕业生朋友在找工作时经常在“专业对口的烂工作”和“专业不对口的有前途的工作”之间纠结,其实过来人都有体验,工作两年,你以前认为的学科优势根本不算什么优势。所以过去的优势并不等于未来的优势。

那么如何打破这种从当前优势出发的误区呢?有一个原则就是,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先确定高价值,再思考优势。不要因为容易而去做一件事,要因为有价值才做。不要因为便宜而买一件衣服,要因为值得才买,不要因为彼此习惯了就结婚,要因为相爱才结。高手会暂时放下自己的优势,思考价值,因为他们相信,只有方向正确,资源、技能、优势都是可以积累的。

第二个误区:着急入场,不想优势。

很多人看到高价值区就撸起袖子下场,很少思考自己的差异化优势,比如前两年的新媒体内容创业、现在的区块链投资。如果说第一种误判会让你故步自封,那么这个误判就会让你自我毁灭。比如之前要做内容创业的人,当他们真正开始进入,才发现原来每个细分领域都已经有了占据头部的人。这些人都有共同的特点:过去在这个领域就有不俗的积累。而对于这个时候才准备从头开始的人,别说头部,小腿肚子都找不到了。

要想打破着急入场的误区,也有一个原则,思考差异化优势。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流。互联网时代处处都有机会,但很多并不属于自己。如果优势不足以当第一,那就搞差异化竞争;如果无法上主战场,那就先占领二线战场;如果综合能力胜不了,那就找一个细分领域,然后从一个小头部,去更大的头部。

第三个误区,关注不属于你的机会,眼高手低。

很多人时常犯的错误是关注的领域离自己的生活太遥远,未来、国际、世界,话题宏大到根本没法验证。谁更正确,全靠谁的嗓门大。

打破这个误区的原则是,从身边的头部做起。把注意力放到你能影响到、能操作的赛场,尽快到你视野中最近的头部,而不是像那些“我怎么才能成为业内最好的什么什么”之类的问题,因为你可能既没见过最好,也没真正看到过“业内”。不要想太远,就从身边头部开始。如果你在一个小团队,那么就先占领团队的头部;如果你是快递员,就思考如何成为快递员的头部。再小的头部,都有巨大的效应,推动你去下一个头部。

高手如何高效学习

高手能实现跃迁,必然拥有高效并成体系的学习系统,今天重点介绍三个方法帮助你构建知识体系。这三个方法是:用提问学习,用联机思考,用输出整合。

用提问学习

如今几乎是全民知识焦虑的时代,一方面,学习专家强调做事要专注,另一方面又强调要多元学习,多领域跨界。那么问题来了,我们到底是应该专注还是应该多元?一个领域还学不完,怎么多元?等我每个领域都学了,黄花菜都凉了。焦虑就是这么来的。因为,你学习的速度,永远赶不上遇到问题的速度。所以最好的办法是,用问题为导向来学习。

专注、多元都不是目的,目的是解决问题。真正串联起一个又一个知识点的,不是学科知识,而是场景问题。你需要的,是用来解决问题的知识。你要学什么?答案就在于你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增强学习动力的最好方法是找到你真正感兴趣的问题。

专注于你的问题,调用多元知识。在目标上专注,在手段上多元。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才不会管你调用了哪些学科。

做一名终身提问者,比做一名终身学习者更有效。

那么如何才能提出好问题?作者给出5个绝佳的思考角度。

证据。我们怎么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得?有什么证据可以证明?

视角。如果站在其他人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会怎么样?如果换一个角度会怎么样?

联系。他们之间是否存在某种规律和模式?我们以前在哪儿见过这种模式?

猜想。如果它与众不同,那是什么样的?

相关。它为什么重要?

如果遇到一个问题,不妨从这五个角度组织知识,往往其中一个能触发奇效。

除此之外作者也给出其他提问的方法,比如假装写一本书,当你想集中研究一个话题,最好假装自己要写一本书,然后列出书的目录,这个目录几乎就是所有你需要解决的问题。

用联机思考

在介绍什么是联机思考之前,我们先讲一个故事。功夫之王李小龙我们都知道,李小龙可以说是武术界的开创者,他把哲学、健身、舞蹈、中国传统武术、跆拳道、空手道、菲律宾短棍术、柔术等相融合,形成一门独特的功夫。《时代周刊》评选他为20世纪最伟大的100人之一。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就是用的联机学习法。

当时的武术界相对封闭,一人拜入某个流派,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未经允许学别家的功夫就是欺师灭祖,更别说公开传授了。李小龙没有这种门派之见,大二开始他就租了个停车场开始教授咏春拳。这吸引了大量的功夫高手,他最早收的两名学生,一个练习柔道,一个练习空手道。李小龙不仅传授功夫,还教授课堂上刚学到的哲学和心理学,搭建起自己的武术哲学体系。整合了传统中国武术和西方哲学心理学的这套功夫之后,李小龙将其命名为截拳道。这是他传授给世界的第一个知识模块。

李小龙的截拳道是开放的,没有门派之别。他经常从弟子哪里学习他们的武术,迅速整合入截拳道又分享给更多的弟子。学习到理解到分享,是非常快速的小循环,他自己的功夫逐渐集大成。

这就是联机学习,联机学习的精髓就是“用答案换答案”。想必以前的“学习到思考”的单机学习,这是一种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学习方法。包含四个步骤:第一,先打磨第一个知识模块;第二,抛出去,换回别人的知识模块;第三,重复前两步,积累足够多的知识模块;第四,整合出自己的体系,实现知识跃迁。

这里面需要注意的一点是:要多和知识源头联机。知识源头在哪里?它们并不在某个教授的脑子里或者一本书里,而是在大脑和大脑的碰撞中,在问题和知识的交汇处,在一线高手的实战中。

想象一下,一群大脑相互形成网络,“认知”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分包,你不需要懂,只需要知道谁懂就好;更酷的是,如果这群人相互信任,最花时间的践行都可以直接调用,比如其中一个人可能早已是高手,给够钱,让他干就行。这有点像全真派的“北斗七星阵”,单个人虽然战斗力不强,但如果七个人配合好,观察范围变大,一个人只负责正面进攻,不用管背后,力量更加集中,就很厉害了。

用输出整合

作者研究多个大师级人物发现,他们都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第一他们都是终身提问者;第二他们都是跨界整合者;第三他们都有一整套知识IPO系统。什么是IPO系统?IPO分别代表英文三个单词的首个字母,I指Input a question,翻译过来就是输入问题,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P指Problem solving,中文指解决问题,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O指Output,中文是输出产品,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每个人学习者最好都能设计自己的IPO,关于如何设计IPO,作者给出三个步骤:

第一步,你必须有一个真实的、高价值,并且有可能被解决的问题。

首先提真实的问题,和搜索引擎一样,输入关键词不精确,太宽泛可能会导致问题无解。其次提出高价值的问题。任何问题都有价值,关键是要与你当下的生活有联系。比如你去了解了日本汽车业发展始末这个问题,和你的生活并没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就是低价值的。最后还要提出一个能被解决的问题。比如有人问“如何一周之内成为某个领域专家”,如果你和专家只有一周的距离,那他还是专家么?这种问题就是无解的。

第二步,不是要学习知识,而是要解决问题。

看到铺天盖地的信息资料,我们要持续的问自己:“这个知识对于解决问题有用么?”“如果有用,是当下就有用么?”暂时没用的就可以收藏到笔记中,以后再看。一旦你能解决一个问题,还要尝试多解决同类型的问题,逐渐让这个解决方案能够应对不同情境,自我进化。

第三步,输出倒逼输入。

把自己解决问题的结果传播出去。产出不一定要大,但是一定要有,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正确的简单动作带来的可怕结果。如果写不出来一本书,就写一篇文章,如果写不出文章,就写一张知识卡片,如果没法积累一个知识卡片,就总结一句话,然后分享出去。最好的检验输入的标准是输出,而检验输出的最好方式,就是实际解决一个问题。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别人的。

总之,把能力封装成轻产品,高频次刷出去,才能在不断的碰撞中打磨自己的知识模块,实现跃迁。

高手如何解决问题

既然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那么到底如何解决问题呢?关于高手如何解决问题,作者给出了三个思路:关注关系,理解回路,跳出层级。

要理解这三个思路,我们必须要先理解一个概念:系统。高手都是通过系统看世界,什么是系统呢?系统是一组彼此有关系的元素,相互依赖、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整体。一个系统通常由元素、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三部分组成。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者缓慢变化。

举个例子,我们总是见到有些人不停的分手换女朋友,也见到有些人不停的跳槽换公司,但最终仍然是持续的分手和跳槽。为什么呢?就是因为他改变的只是系统的元素,而不是关系。如果一个人和对方的关系模式不变,即便换10个女朋友,20份工作,最后也会持续遇到同一类麻烦。

作者将系统元素的改变称为第一序改变,将系统关系的改变称为第二序改变。

思路一:关注关系

工业化时代,我们发展出来一套把事情拆分成很多元素的思维方式,比如福特的流水线。根据这种思维方式,如果一个事情出了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案就是增加或者替换一个元素,如果短期有效,那么长期也应该不错。但是这种思路面对现代社会复杂的问题,往往会顾此失彼。而系统论让我们关注整体,关注关系,解决复杂问题会更加有效。

系统最重要的是关系,而最重要的关系就是时间关系和空间关系。接下来的两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正是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来解读关系。

思路二:理解回路

大文豪巴尔扎克曾经抱怨:“我需要休息,让我的大脑重新焕发活力,旅行就能让我休息。但是要能去旅行,就必须得有钱;为了赚到钱,我必须要工作……我陷入一个恶性循环里,根本不可能掏出魔爪。”巴尔扎克的这个循环其实就是一个回路。回路是一个以时间为关系的系统,是一种会自我增强的系统。这种增强,有正循环,也有负循环。比如锻炼让精力充沛,精力充沛更愿意锻炼,这就是正循环。比如,越忙越乱,越乱越忙,就是负循环。

系统的循环回路写出来很简单,为什么很多人还要往里跳?因为反馈回路都有一个玩死人不偿命的特点:短期感受和长期收益总是相悖。正循环的学习、健康、投入刚开始都会感觉不舒服,而负循环的开头,忙的充实感、不投入的安全感,短期感受都很好。

理解了回路我们就知道,我们需要多搭建正循环系统,才能让自己实现跃迁。如何搭建正循环系统呢?第一个就是破坏负循环系统。当一个体验短期很爽的时候,要警惕起来,问问自己长期的损失是什么?第二个就是搭建正循环。当一个体验短期痛苦的时候,也要自我激励:我的长期收益将会是什么。

思路三:跳出层级

高效能认识的自我管理体系就是一个层级结构:第一层是资源层,指个人投入的时间、精力、金钱和情感自愿;第二层是方法论层,指试用资源、提高效率的方法论;第三层是目标层,指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背后的价值判断。

多层系统都有两个共同特点:上层决定下层;下层无解,向上一层就有答案。

上层决定下层,比如我们做事的目标决定了方法,要省时间,要出效率,要性价比,所选的方法都是不一样的。而方法论又决定我们的努力方式。

下层无解,向上一层找答案。如果努力不见效果,就要找方法;如果方法论太多学不过来,就要重新设定目标。

由此,我们知道高手是通过系统来解决问题的,改变系统关系,搭建正循环回路、向上一层找答案。

都说高处不胜寒,高手修炼之路必定不是那么容易,也许我们一生都不一定会成为真正的高手,但是追求之心尚存,就会督促自己行走在通往高手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手是怎样练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