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索引

在HBase中,表格的Rowkey按照字典排序,Region按照RowKey设置split point进行shard,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的全局、分布式索引,成为了其成功的最大的砝码。

二级索引_第1张图片
二级索引_第2张图片

1、使用HBase的coprocessor。CoProcessor相当于HBase的Observer+hook,目前支持MasterObserver、RegionObserver和WALObserver,基本上对于HBase Table的管理、数据的Put、Delete、Get等操作都可以找到对应的pre和post。这样如果需要对于某一项Column建立Secondary Indexing,就可以在Put、Delete的时候,将其信息更新到另

外一张索引表中。如图二所示,对于Indexing里面的value值是否存储的问题,可以根据需要进行控制,如果value的空间开销不大,逆向的检索又比较频繁,可以直接存储在Indexing Table中,反之则避免这种情况。

2、由客户端发起对于主表和索引表的Put、Delete操作的双重操作。源自:http://hadoop-hbase.blogspot.com/2012/10/musings-on-secondary-indexes.html 【墙外】

它具体的做法总结起来有:

  • 设置主表的TTL(Time To Live)比索引表小一点,让其略早一点消亡。
  • 不要在IndexingTable存储Value值,即删除如图2所示的val列。
  • Put操作时,对于操作的主表的所有列,使用同一的Local TimeStamp的值,更新到Indexing Table,然后使用该TimeStamp插入主表数据。
  • Delete操作时,首先操作主表的数据,然后再去更新Indexing Table的数据。

虽然在这种方案里无法保证原子性和一致性,但是通过TimeStamp的设置,No Locks和 No Server-side codes,使其在二级索引上有着较大的优势。至于中间出错的环节,我们看看是否可以容忍:

1)Put索引表成功,Put主表失败。由于Indexing Table不存储val值,仍需要跳转到Main Table,所以这样的错误相当于拿一个Stale index去访问对应Rowkey吧了,对结果正确性没有影响。

2)Delete主表成功,Delete索引表失败。都是索引表的内容>=主表的内容而已,而实际返回值需要通过主表进行。

索引的思想依然是倒排索引的思想,即将需要查询的列作为索引数据的Rokwey,查询列所在记录的Rowkey作为索引数据的value。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级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