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一爱苏东坡——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课堂实录

【青春语文˙同质同人群诗研究(24)】千古一爱苏东坡——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课堂实录

群诗分析: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送钱穆父》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写得既有情韵,又富理趣,充分体现了作者旷达洒脱的个性风貌。

第一部分 导入新课

师:我们先不看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你们来听信息猜人。有这样一位男人,他被称作国民男神,无数女子发出嫁人就要嫁给他的深情告白。猜猜看,他是谁呢?

生:李白!

生:王维。

师:继续来听信息。他是艺术全才,精通诗词、散文、书法、绘画、音律;他是生活高手,独制各色美食,开创瑜伽健身;他是天真赤子,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他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贩夫走卒。

生:知道了,知道了,他是苏轼。

师:看来你们对苏轼挺热爱,挺了解。这节课,我们就学习关于苏轼的群诗《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临江仙·送钱穆父》,去走近千古一爱的苏东坡,去倾听东坡可爱可敬的灵魂回响。

第二部分 一读东坡,纵观其情

屏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临江仙·送钱穆父

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樽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三首词,读对字音,划分节奏,读时注意平长仄短。

(生读)(标拼音、划节奏)

师:你来朗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注意平长仄短。

(生读)

师:你认为他处理得怎样?

生:平长仄短还不是太明显。

师:你来试试。

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师:这样一读,词的韵味就更加凸显出来了。你来读第二首。

(生读)

师:大家渐入佳境,越读越好。我们来齐读第三首词。

(生齐读)

屏显:

读完这三首词,你认为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由此,你发现东坡词作最动人的地方是什么?

师:读完这三首词,你们认为它们的共同点在哪里?东坡词最打动你的地方是什么?

生:这三首词都充满浓厚的情意,第一首是想念他的弟弟子由,第二首是苏轼和朋友们去游玩后写的,第三首很清楚,是送别钱穆父时写的。

师:看来你非常认真地关注这三首词,抓住了三首词的“情味”。东坡的词作里有人情味。

生:我读了以后,一个最大的感受是这三首词最后一句的感情都很旷达乐观。第一首里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第二首里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第三首里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都能看出苏东坡对待人生的豁达态度。

师:你真是慧眼慧心,敏锐地捕捉到这三首词的最后一句,还能玩味出其中真意。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认为这三首词都在写对人生的独特感悟,都在写词人的人生经历,很真实,每一句都是从心底流出的。

师:真好。你是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点评,文字只有从心底流出才真实,才动人。同学们都是会读词的人。这三首词有浓浓情味,有深沉感悟,有旷达情怀,这真是“任是有情才动人”啊!

师:请同学们继续思考,假如要你给这三首词进行两两归类,你会如何划分?

生:前两首可以归为一类,这两首词的前面都有小序,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写词的背景和原因。

师:纠正一下,因为词有固定的词牌,平仄、字数等格式都有严格的规定,因此,一般不叫写词,而叫填词。你能概括一下这两首词的小序的内容吗?

生:《明月几时有》的小序告诉我们苏轼填词的时间以及原因,是在大醉和怀念子由的情况下作此篇;《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的小序写了词人与朋友们面对风雨不同的心态,这也是告诉了我们他是在一种什么样的心境下填词的。

师:你很会提炼,老师尤其喜欢你对《定风波》的说明,“心态”二字极为精准。还有其他的分类角度吗?

生:第二首和第三首可以归为一类,这两首词都填于春天。

师:具体诗句。

生:“料峭春风吹酒醒”,看出《定风波》填于春天;“依然一笑作春温”,看出《临江仙》应该也是填在春天。

师:从具体的词句中发现端倪,也是一种方法。

生:我还有补充。刚才讲的是季节的角度划分,如果从具体的时间角度,我发现,第一首和第三首都写于夜晚,而且还是有月亮的夜晚。

师:有月亮的夜晚,充满诗情画意,的确如此。

第三部分  二读东坡,中观其味

屏显:

朗读下面《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中的词句,感悟其中真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师:苏轼的词很有个性,有时不按常理出牌,读来经久难忘。同学们来看这三组句子,共同点在哪里?

生:这三组句子都是自问自答的设问,看来苏轼喜欢自己问,自己答。(众笑)

师:大家别笑,这个回答还真是那么回事。那请同学们仔细品读这三句词,你体会到了苏轼怎样的情绪,这些自问自答的词有何高妙之处?

(生思考)

生:“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抬头问天,仿佛像仙人一般,脱离尘世,他端着酒杯遥问青天,青天就像他的朋友一样,或许能帮他回答。

师:你真的是在细细品味,“青天像他的朋友”,这句话很有感觉。大家再顺势思考,由此,你联想到什么?

生:我想到了飘飘欲仙的李白,也时常像苏轼这样,飘逸上天,我看课下注释说这两句就是化用李白的诗“青天明月有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师:这就是互相勾联,举一反三。这样的词作开篇,让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什么样的苏轼?

生:苏轼很豪迈,一开篇就感觉特别大气。

生:他和李白一样,好像不食人间烟火,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师:你们用词越来越老练、精准了。

生:我看到了一个充满仙气的苏轼,能上天入地,打通古今,他超凡脱俗。

(众笑)

师:一个豪迈大气、飘然浪漫的苏轼活画在我们的眼前。可苏轼究竟留恋不留恋红尘,是不是想做可以上天的仙人呢?我们继续来看。

同学们齐读:“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你又发现了什么?同桌之间可以讨论、探究。

生:我发现苏轼在怨恨月亮,他像在质问,“月亮为什么在人们别离的时候圆呢?”在他看来,月亮仿佛不懂得人的心意似的,明明亲人别离了,她还那么亮,那么圆。

师:从问的角度去思考,有想法,月亮不善解人意,不通晓人心。月亮不懂事,苏轼懂事吗?

生:苏轼懂事的,他质问以后,又做出解释。“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们的悲伤、欢乐、离别、团聚和月亮的阴晴圆缺是一样的,不可能十全十美,他想通了。

师:对啊,人世苍茫,不如意十之八九,但须常想一二。能这样去想,你又看出苏轼怎样的心境?

生:面对人生不如意,面对亲人离别,苏轼最终以乐观豁达来看待。

生:苏轼潇潇洒洒看待离别,拿得起,放得下。

师:非常精准,“拿得起,放得下”,真的是一种极辽阔的人生境界。我们来看《定风波》里的这个句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你又读出了什么?

生:苏轼这时成了一个农夫,拿着竹杖,穿着芒鞋,在风雨中行走。他问“谁怕”,就是说不怕这样的生活,哪怕一生都这样也没关系。

师:你给同学们开了一个好头,“谁怕”反过来,就是“怕谁”,如果这么一换,你们又能发现什么?可以第一人称来解释,也可自己解释。

生:即使我处在荒野乡村,即使我经历千辛万苦,我也不怕谁,因为我的内心从容平静。

师:这样的回答极具逻辑性,有结论,有原因。

生:苏轼的问,表面上是在问自己,实际上他内心早已有答案,而且这个答案很坚定。不管面对自然风雨,还是人生风雨,他都会以笑着面对,不会慌张。

师:你抓住“风雨”的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深入研读,读出了词作的大境。苏轼面对风雨,镇定自若,从容达观。

师:再读这三首词,关注词作中含有“不”“无”等字的诗句,比较辨析三首词的词味,可小组讨论,合作学习。

屏显: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

樽前不用翠眉颦。

——《临江仙·送钱穆父》

(生讨论)

生:老师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的这几句词放在一起,我们小组在讨论时,发现一个问题,这时的苏轼充满矛盾,他不知道天上宫阙,是哪一年,自己想要飞上天去,又害怕忍受不了高处的寒冷。感觉苏轼始终处于一种纠结、徘徊之中。

师:这一组的探究卓有成效,其他组继续发表意见。

生:这里的宫阙,其实也可以理解为朝廷,苏轼当时还是想回朝廷做官的,但是他又害怕小人们说谗言,皇帝万一又听信,他还会被贬。

师:也就是说苏轼当时处在一种入仕与出世的矛盾之中,有对仕途失意的淡淡惆怅,有对向往朝堂的淡淡渴望又有对向往之后的畏惧担忧。这首词里还有其他情绪吗?

生:还有对子由的想念,各种情绪都夹杂在一起,苏轼的内心矛盾而纠结。

师:所以这首词里的苏轼有着情绪的万千流转,循环往复。我们来看《定风波》,是不是也是如此?

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无”字写出了在苏轼心里,无论面对多大的艰难与折磨,他都能笑对人生,淡看风雨。即使是一片晴朗,他的内心也无波澜。

师:大家真是会品词的人啊!能抓住要害和关键,联系整首词来看,《定风波》的苏轼,情绪有无太大的变化?

生:我认为没有。《定风波》一个“定”字就写出了苏轼内心的坚定,这首词里的苏轼没有情绪的摇摆,他已经看穿了人生,任何问题在他看来都不是问题了。

师:你能联系这首词的词牌来看,来解读,很用心。的确如此,这首词里的苏轼已然没有那么大的情绪波动,笑对荣辱得失,平静镇定。无风无雨,人生不惧,坦然安然,寻求真我。

生:“樽前不用翠眉颦”的表面是说在离别的酒宴上,歌妓用不着为离别而感伤,实际上是苏轼安慰友人,面对离别,不要伤感,而要豁达开朗一些。

师:这是苏轼要表达的最核心的意思,离别乃人生常态,无须伤感悲戚。如果将这三首词作放在同一空间,进一步提问,哪一首词作是他人生心态的转折点?为什么?

生:自然是《定风波》,这首词里的苏轼放下一切,物我交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我觉得这是他心态最大的转折。

师:点评到位。我们来小结。

屏显:

《定风波》可以看作东坡人生心态的转折点,烟雨一生,物我两忘,在随遇而安的从容里天人合一,安放自我,不刻意,不执着,随心随性。如果说《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里,还有入仕出仕的矛盾,还有担心谗言的畏惧,还有个人得失的挂碍,那么《定风波》里,苏轼放下所有的名利得失,荣辱挂怀,在天地之间从容来去,自然进退。

第四部分  三读东坡,微观其意

屏显: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苏轼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公元1074年(熙宁七年)苏轼差知密州。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公元1076年的中秋,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这首名篇。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当时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开辟荒地,取名“东坡”。词人与朋友春日出游,风雨忽至,朋友深感狼狈,词人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临江仙》是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六年)春苏轼如愿以偿知杭州时,为送别自越州(今浙江绍兴)北徙途经杭州的老友钱穆父(名勰)而作。全词一改以往送别诗词缠绵感伤、哀怨愁苦或慷慨悲凉的格调,创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议论风生,直抒性情。

师:联系三首词作的背景,缘事而发,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苏轼在遭受贬谪之时,仍然没有放弃自我,还是在坚持自己的追求。

师:能具体点吗?

生:苏轼被贬密州时,内心充满矛盾,加之自己的想法没有实现,内心有落差。

生:我认为苏轼被贬黄州是他人生的转折点,或许正是“乌台诗案”的重创,让他看透了生死,也看透了名利,做到了天人合一。

师:大家还是蛮厉害的嘛。道家的“天人合一”也能说出一二,很棒。

生:苏轼写《临江仙》时,心想事成,各方面都如意,劝勉友人没有沾沾自喜,而是很智慧地安慰友人,苏轼似乎把悲喜都看成常态。

师:你真睿智。第三首词,虽然那时的苏轼处境得意,但他全无得意之态,依然清醒地认识自己的内心。

生:我赞成老师说的。“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就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所想。

师:如果要你将三首诗中最打动你的充满人生哲理意味的词句送给友人,你会选择哪几句?可自己创设情境。

屏显:

示例

如果朋友远在千里之外,我会选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他共赏皎皎明月,寄托对他的美好祝愿与思念。

生:如果送朋友八月中秋节的祝福,我会选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他共赏明月。

师:美好的祝福。

生:如果朋友遇到困难与波折,我会选择“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安慰他,让他淡看人生风雨。

师:学以致用。

生:如果以后工作了,与朋友分离,面对离别,我会这么说:“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其实我们都是过客,都是行人。

师:一下子成熟很多啊!

第五部分  四读东坡,细观其心

屏显: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师:你热爱这样的东坡吗?为什么?

生:自然爱了啊,苏轼是个艺术全才,诗词书画都是高手,太厉害了!

生:才华横溢,无人能及!

师:你这八字很有力道。

屏显:

苏轼到达黄州,看到农人们徒手插秧,甚是辛劳,于是发明了一个新的插秧工具,名为“秧马”,黄州百姓又给它另起新名,为“苏公马”。没有俸禄,苏轼带领家人们开荒种地,亲耕田园,做起陶渊明,自号东坡;没有房子住,苏轼带领大伙建造房子,起名“雪堂”。看到黄州有丢弃女婴的恶俗,气愤之下的苏轼积极倡导成立救儿院,一方面卖字画筹钱,一方面广泛募捐,以此拯救女婴。

黄州五年,他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定风波˙一蓑烟雨任平生》《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等脍炙人口的华美诗篇,还创作了称为天下第二行书的《寒食帖》,奠定了他宋代第二书法家的地位。

——司艳平《流泪的欢笑》

师:你热爱这样的东坡吗?为什么?

生:苏轼为国为民,做了那么多的好事,老百姓不会忘记他,尤其拯救女婴的事情,很打动我。

师:悲悯之心的东坡。

生:苏轼从大官变为农民,亲自下田耕种,他很勤劳,很务实,从不怨天尤人。

师:苏轼干哪一行都棒棒哒!

生:苏轼在黄州,没有沉沦,文学上取得那么大的成就,实在令人钦佩。

屏显:

公元1089年,苏轼以龙图阁大学士的身份到杭州任太守,从此,杭州开始了崭新的气象。是年的杭州遭遇瘟疫,旱灾严重,百姓颗粒无收。苏轼到任后,从治愈瘟疫开始,官方自办安乐坊,免费为百姓治病,并且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的奸商。打开官府粮仓,为百姓发放粮食,免除大家的后顾之忧。西湖淤泥严重,苏轼带领百姓疏杭浚道,治理西湖,并在西湖之上建造九座亭子。

——司艳平《流泪的欢笑》

师:身为浙江人,我们更要了解苏轼予以杭州的贡献。你热爱这样的东坡吗?为什么?

生:苏轼真是一个好官,他到哪里,哪里的百姓就能得到实惠。原来他对西湖的贡献如此之大。

生:苏轼不仅是一个写诗填词的文人,还有从政的能力,当官当得很好。

师:他真是一个多面圣手。让我们朗读这些对他的褒奖,表达对千古一爱苏东坡的敬意吧!

屏显:

我们热爱东坡,爱他的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我们热爱东坡,爱他的不择境遇,安放自我;

我们热爱东坡,爱他的家国天下,忘却营营;

我们热爱东坡,爱他的洒脱旷达,重情重义;

我们热爱东坡,爱他的从容无拘,务实为民。

(生高声齐读)(在齐读中结束本课)

你可能感兴趣的:(千古一爱苏东坡——苏轼群诗阅读教学课堂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