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整理与2.20日在悉尼华人创业力量群里的分享
分享者:Adam
Adam个人简介:
原是一名网络工程师,曾供职于Efiniti Telecom,British Telecom等通信服务公司负责设计和客户技术服务。而后参与并负责英国GoAspire移动支付项目悉尼区的拓展,同时加入到创业力量团队中组织和策划活动,致力于建立华人创业者和澳洲本地创业者桥梁关系。2015年12底加入帮推客团队,回到国内参与创业。现负责基于个人社交影响力置换的社会化推广平台“帮推客”的运营。
以下是分享内容回顾:
大家周末好,都是老朋友了,今天希望以这种线上分享的形式来打破地域的限制让创业力量的活动为大家带来不同的体验,之后希望会有更多的大牛加入到分享中来。今天分享的主题分成两部分:第一块是回国创业的一些感受;第二块是在新媒体运营方面的一些见解,特别是微信公众平台。希望能为给想回国创业的群友们一些借鉴:
第一部分:回国创业感受
第一点,环境上的巨大变化
·生活环境,做IT培训的ITIC总经理Wes之前一起吃饭的时候他就说过一个对子非常有意思,中澳就是:澳洲好山好水好寂寞,中国好脏好累好快活,想横批两边走走。所以澳洲的小伙伴还是要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哈,保持一个感恩的心。
·经济环境,2015年经济下行,尤其是年底的时候资本寒冬,中关村已经没有原来的热闹景象(格式各样的地推,漫天的补贴传单和广告),即使这样,各式各样的创业公司还是喷薄而出。12月底的时候和帮推客CEO在创业街Bingo Cafe参加路演活动的时候,北京有着各式各样的创业者,o2o,生鲜电商,TMT,硬件等具有非常大的多样性,也可能是因为全国54%资方在北京的原因。相比之下上海的创业者就是关注在企业服务,营销,金融,垂直社交等领域,而深圳是以智能硬件见长,杭州自然就是O2O了。虽然因为经济不景气,死伤一片,但是猛地一看起来还是很美丽的,创业生机勃勃
·心理环境,说句实话不是特别了解其他地方的状况,但感觉北方的创业者都偏浮躁,都是急着出结果,背后也有可能都是背负着资本的压力。跟人打交到方面也是更直接,更简单粗暴一点。
所以如果想回国创业,一定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不然一时间挺难适应的。我回国这段时间事也没少做,但是总是觉得一直非常被动,学习的速度也没跟上。好在这一切都证明我自己一直处在一个被拉伸的状态,out of my comfortable zone,所以成长也特别快。
第二点,竞争激烈,异常激烈
估计大多数回国创业的留学生或者商人都是感觉到国内的购买力很大,市场很大所以都想回来闯一闯。的确是这样,不过相应的面临的竞争和手段都是在澳洲碰不到的。比较火的海淘和跨境电商里面水深浅我就不讨论啦,基本上可以看到的规律就是需要在某个行业深耕几年才能把一些坑踩出来,前期不交学费基本是不可能的。下面讲几个点你们感受下
·从前两年O2O百团大战,到二手车交易平台,垂直社交媒体直接可互相PK,再到今年直播类的网站层出不穷都是资本间的博弈。
·对应着到每个人生活中就是,很多人都习惯了补贴,习惯了奖励,习惯了作弊。我听到比较极端的例子就是滴滴打车之前铺贴司机特别厉害,有司机用几个月的时间,通过漏洞拿补贴,开了几个月车,最后在北京解决的房子问题。。
·移动互联网领域每个app下载注册用户获取成本从最开始几毛钱,一直飙升到现在的十几块钱。(地推,铺贴,广告最后均摊下来)
·所以最后可以活下来一段时间的初创公司如果不是靠着资本撑腰,就是在某个细分的领域深耕,用实际的产品或者是某种服务更快更便宜的解决了某类人群特别的需求。
这里面也提一个中国速度的案例大家感受下,我是12月份的时候去参观过一家公司叫美菜网(做蔬菜,水果等生鲜配送的,做123线城市中小餐馆)2014年6月开始的,几个月时间就获得徐小平老师近100万美金的天使,雷军和蓝湖等近5000万美金融资。然后就一年时间发展到光产品开发和运维部门就400-600人,正式编制6000人,上万的城市兼职配送人员。这就是中国速度。所以国内创业公司上班标准是6x10,创业者自己更是恨不能7x24,感觉稍一松懈,就落后很多的感脚。还是那句话,做好心理准备。
当然这样的环境也就簇生很多领域的牛人,无论是理论知识还是在用户实践的规模上都很客观(中国国情下)。而且比较容易能联系到,比如我们前段时间做的送书活动,就能很方便的联系到作者本人。这样,学习最好的方式是找有经验的人带一下,然后加上自己的实践和摸索。这里推荐一个果壳旗下的网站叫做“在行”可以在上面约牛人出来聊具体的话题,让他们帮助出主意甚至人脉。
第二部分:新媒体运营方面的一些见解:(下面这个话题的受众更适合有自己微信公众账号的个人和开通了自媒体的传统企业主)
讲这个之前要先“安利”下帮推客(安利这个词在国内已经=推广了,互联网人都这么用)
我们做的互助平台帮推客,是个人影响力置换平台,目的是以更快的速度帮助大家推广优质内容。
主要的4个概念:
1.每个人在社交平台的影响力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来进行大致的描绘。
2.意见领袖不一定是名人,一个普通人在某个细分领域、关键词、地域具有可观的影响力。
3.社交媒体上找到最适合的代言人,将你想表达的信息以最快速度,传播到最精准人群。或是将你想卖的产品推给需要的人。
4.社交媒体影响力评估或许可以用一个类似电子货币的机制进行衡量,互换,流通。
使用这平台本身的用户很多是自媒体小编(为了推广,把帮推客当成渠道)或者是喜欢看文章的人(只是分享到朋友圈,看看到底有多少人看自己朋友圈,什么时候看的)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最近花了些时间在探索新媒体运营。找出来这些运营人的痛点在哪里,为什么文章有的火,有的不火。有的文章为什么看了就想转?还有个问题就是你是一个做传统行业,比如卖轮胎的,花了100万把公众号粉丝做到十几万值不值得?
今天因为时间问题,我分享几个小点,讲下如何把一个新媒体能运营好需要关注的几个方面,这里特指微信公众平台,但方法论是可以使用在各个平台上的。
(此处参考张亮的《从零开始做运营》第三章-内容运营)
1.首先解决问题是定位
运营新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可以发声,可以更低成本的获取客户。那么有没有必要跟风做一个新媒体渠道是根据你的企业性质而决定。它可以用来博取更多人的关注,从而转化成粉丝,然后转化成客户。也可以是一个维护客户关系的工具,可以可以第一时间的反映问题,提交需求。
先解决的问题就是,根据品牌自身特点,受众,调性来进行两个定位。
·面向受众定位,谁喜欢你的内容
·面向内容定位,什么样的内容客户喜欢
2.测试,反馈
发布不同的文案风格和内容形式然后通过看评论,转发,互动的次数,用户回访等等来调整内容。如果突然有篇内容火了,可以再试试同样类型风格的文章。就把内容当成一个产品一样,一点点调。从有选题到文章编辑完毕,再用排版工具美化等,一步步完善。
3.培养用户习惯
因为微信把订阅号折叠起来了,平均行业每篇文章阅读推送打开不超过10%,80%的文章阅读是通过朋友圈读到的。所以,在你的内容满足用户需求的时候,定时推送就显得至关重要了。可以通过图文分析工具判定阅读高峰,回到第二步测试。国内比较流行的是10pm推送,但也有很多在早上上班高峰推送,或者午餐时间推送。
4.坚持长期的内容运营方针
内容传播的长尾效应是叠加的,今天的内容可能为给你一星期之后的订单引流。内容传播是需要一定的时间的。好的内容推送出去后,由于转发率高,可以在网络上留存很长时间。所以定好内容运营方针后,要长期坚持。
5.内容消费者保持互动
当你的内容发布出去后,有的时候会引发读者的共鸣,这个时候互动就尤为重要了。当读者留言被你回复,或者你点名表扬谁,会大大的提高用户的存在感,他就不自觉的会成为你的小喇叭,再次帮你宣传。这也就是之前小米出的《参与感》里面讲的要让读者有参与感。
身边的例子就是悉尼华信地产的公众账号在2.14号的时候做了一个路边采访的视频,后来小编和读者们产生了大量的互动。
微信公众账号在关注的48小时内是可以主动给专注者发信息的,我在帮推客也会要求运营看到新粉丝后尽量发送信息,加到个人微信,然后再拉入我们的培养的微信群,这样和前期比较忠实的粉丝可以直接互动。
6.坚持原创(微信原创保护)
原创是一个公司的个性标签。在没有很强文案能力的时候,多数人就采取了转发别人的文章。这个在微信公众号上升期的时候可以。但是现在这个生态已经进入了成熟期,微信也一直在完善着他们原创保护的功能。即使苦累,也要尽量多发原创文章。微信在发放原创邀请的时候,系统会考量,原创度,更新频率,互动度等。
2015年微信公众平台得到了爆发式的增长,红利期也逐渐消退,那么2016年如果再玩新媒体,我认为有另外三个玩法值得考虑:
·关注视频内容的传播(流量费用降低,读者耐心下降,而视频是个抓注意力的好方法)
·同客户异业非竞争,同产业上下游类型企业可以合作互推(地域性强)针对于地方性商家,这个是一个尝试的方法
·跨平台投放(还有很多平台现在处于上升期如头条号,搜狐,网易等等很多平台都开放了公众账号,可以尝试同内容多平台投放)
最后,非常感谢创业力量给我这个机会来给大家热场做2016年第一场线上分享会。附几个推荐实用的公众账号。
·互联网运营:类类有话说
·新媒体运营:馒头商学院
·APP推广:鸟哥学院
·传播案例:帮推客栈
最后打个小广告:关注【帮推客栈】,回复“工具”,可以获得《玩转互联网运营必备的12个工具》;回复“跨界”可收获滴滴&UBER跨界营销的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