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很稀有,是因为扼杀太猖狂

天才很稀有,是因为扼杀太猖狂_第1张图片

他,从小在邻居和老师们的眼里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孩子,他喜欢逃学,喜欢到大自然中。与他的邻居们和老师相反,他的家长非但没有给孩子贴上“不务正业”的标签,还陪着他一起在大自然中“疯”。

他,十一二岁时在家里设立自己的实验室,自己做马达,用光电管做些小玩意,还用显微镜观察各种有趣的动植物。有一次,为了了解草履虫在周围的水干掉之后会怎样,他用显微镜进行了观察,结果发现在水干掉后,草履虫居然可以像变形虫一样改变形状,尝试摆脱“小草的束缚”。当然,他做这一切,离不开家长的鼓励和支持。

后来,他到普林斯顿大学念研究生,仍然保持着强烈的好奇心。为了弄清蚂蚁是怎样找到食物,又是如何互相通报食物在哪里的,他着手做了一系列实验,得出蚂蚁是嗅着同伴的气味回家的结论。后来,当他发现蚂蚁成群结队地“光顾”他的食品柜时,他运用自己发现的蚂蚁觅食规律成功地改变了蚂蚁们的行进路线,使食品柜免受侵害。后来,当他把这件有趣的事情告诉自己的父母时,他们没有因为儿子都成年了还搞这些小孩子把戏而感到可笑,而是竖起了自己的大拇指。

他,就是近代美国最伟大的理论物理学家之一理查德·费曼。毋庸置疑,理查德·费曼在成长过程中,好奇心在父母的呵护甚至纵容下得以很好的保护,而理查德·费曼的成功就建立在他强烈的好奇心之上。

法国作家法郎士认为:好奇心造就科学家和诗人。美国著名科普作家阿莫尔夫认为:科学始于好奇。当代著名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也说过:要搞科学研究,就离不开好奇,只有好奇才能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每个人都是带着一些自然给予的特殊密码出生的,自然给你一条鲜活的生命,一定会同时在你的生命中注入某种天赋。而好奇心就是这种天赋的外部表现,也可以说,好奇心是上帝赐给每个人的一粒天才的种子。而这粒种子能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还要看外部是否提供适宜的条件。家庭是孩子来到人世后接触的第一片土壤,作为这片土壤的拥有者,父母自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可是,在保护孩子的好奇心方面,许多家长的做法又是怎样的呢?我想,这样的镜头估计大家都不陌生:

孩子拿着一块石头对妈妈说这像一条鱼,妈妈很不屑地看一眼,拿过来扔掉, “这哪是什么鱼,一块破石头而已,看把你的手弄得多脏! ”

有个小男孩十分喜欢汽车,到了迷恋的程度,吃饭、睡觉时都要把玩具车放在旁边,刚 3岁就能把市场上的各种车牌、原产国都说出来。上课时,只要和汽车有关的话题,他就眼睛发亮,很认真地听;讲其他的,就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其余时候也经 常抱着汽车不放手,一个人可以躲在角落玩好长时间。

老师向家长反映,说孩子不合群,显得孤僻,是不是有什么心理问题,要家长注意。家长非常担忧,回家后就把玩具车都收起来。不仅如此,家长还刻意带他到人多的地方,并坚持每天晚上给他讲故事,教他认字,试图让他摆脱“孤僻”。但孩子的神情经常是游离的,不太专注。有时妈妈正起劲地讲着,孩子忽然自言自语地说道: “那个黑色车车到哪里去了呢? ”

这位家长肯定很爱她的孩子,但她不知自己的行为有多残忍。孩子仅仅是有一种特别爱好,因为沉迷,讨厌无端的打扰,于是显得稍有点与众不同,这却成了老师和家长眼中的问题。

写到这里,道理已经很清楚了:在这个世界上,为什么天才那么稀有?答案很明确,不是因为这个世界上缺少天才,而是因为来自天才外部的扼杀实在太猖狂!

因为扼杀已经变得平庸的我们注定已经失去了挽回的机会,可是,这种悲剧我们还要一代代传承下去吗?当然,这不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可是,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和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呢?笔者认为:

首先,家长要给孩子创造一个新奇、有趣的成长空间。孩子的好奇心强,但并不是说孩子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物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好奇,只有那些新而有趣的东西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孩子在幼儿时期,家长要学会在孩子的房间或小床边放些色彩鲜艳的图片和能发出悦耳声音的玩具,促进孩子探索心理的发展。孩子到了两岁左右,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故事,做些小手工、小实验,来承载孩子的好奇之心。孩子到了能读书识字的年龄,家长可用适合孩子特点的书籍来激发孩子的好奇心,鼓励孩子到书籍中去探索知识的无穷奥秘。

其次,善待孩子的“为什么”。很多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总有提不完的问题:“河流为什么都是弯弯曲曲的?”“为什么叫买东西而不叫买南北?”以成人的司空见惯、熟视无睹来看,有些问题很“傻”,事情本来就这样,没有为什么,就像当初的人们嘲笑提问“为什么苹果只往地上掉”的牛顿,不屑惊异于热水蒸腾锅盖向上的瓦特一样。其实,没有愚蠢的提问,只有愚蠢的不问,提不出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那么,面对孩子的提问,我们该如何解答他的问题呢?对孩子的提问,家长要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切不可默然处之。同时,家长在回答孩子的问题时要具有启发性,要注意引导孩子,把孩子的好奇转到善于分析和积极思考方面上来,而不能理解的问题,家长不必勉强解释,可以告诉他:这些事,你以后读的书多了,懂得的道理多了,就能理解了。这些可以鼓励孩子进一步学习知识。

再次,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心而导致的破坏行为。“破坏”的本意是敢于打破束缚,突破限制。有破,才会有立。破是创造与发现的前提和基础,创造最需要的敢于破、能够破的勇气、信心与环境。做为一名合格的家长,遇到类似的情境,最好的做法不是制止他们、呵斥他们,我们完全可以在适当指导与保护的前提下,欣赏他们、鼓励他们,善待、甚至支持孩子们的某些“破坏”行为。少一些限制、要求,多一些宽容、欣赏,使他们在“破坏”与“不拘束”中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学会创造,让他们的创造力得到更大的发挥,让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与创新思维得到更多的锻炼与培养。因为这里蕴藏着孩子创造与发现的萌芽,呵护这份信心、这份好奇、这份勇气、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我们可能失去一些财、物,但是最终收获的却是一个真正聪明的、富有创造力的孩子,一个能够为自己创造未来的孩子。这难道不是所有家长的追求吗?

最后,把孩子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大自然以其绚丽多姿的景象和奇妙无比的变化吸引着孩子的好奇,家长要经常带孩子投身到大自然中去,让孩子观察春天里各种虫草花鸟的变化;在夏天的夜晚,去田边地头,追逐萤火虫的荧光;秋天,在广阔的田野驻足,让孩子去感受一番丰收的喜悦;冬天,看落英缤纷,雪花片片,让孩子在探索大自然的奥秘中得到了心灵的净化……无疑,这一切,都是激发孩子好奇心引导孩子更加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好做法。


天才很稀有,是因为扼杀太猖狂_第2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天才很稀有,是因为扼杀太猖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