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试教育的产物

语文场景

幼儿园老师:George 妈妈,这个绘本有点长,他讲起来吃力,你回去帮他删减一下。我点头如小鸡啄米。回到家,看着这两百来字的故事犯愁了,这怎么删啊,删了哪都感觉好突兀。思来想去,一个字都没删掉,安慰自己:小盆友要锻炼锻炼了,不就长一点嘛。第二天娃带回来老师删减过的,砍了近一半的字,但丝毫不影响故事的完整性和连贯性,精髓也都在,只是去除了一些细节。


数学场景

娃问什么是单数和双数,我脱口而出:“单数就是奇数,双数就是偶数。”娃一脸懵逼。我灵机一动,“能被2整除的是双数,被2整除还余1的是单数”,同时却严谨的犯愁着这个解释不了数字1呀。娃懵逼的神情凝固了。爸爸在旁边听不下去了,救场了,“两个两个小朋友一组,每个人都有伴,就是双数。如果有一个小朋友没有伴,就是单数。”他解释得也不怎么样,可娃似乎懂了。


英语场景

爸爸有次看到一张貌似恐龙的图片,旁边写着Alligator ,就机智的教给孩子,“这是恐龙。”第一次输入错误后,后来娃一直在Alligator 到底是恐龙还是鳄鱼中迷糊。我态度端正,勤奋的查了好多字典,生怕误导娃。Watermelon 是西瓜要查正常,毕竟我那个贫乏的年代以apple、orange和banana为主。但是puppy我也要查,有次在他的书上看到一只猫旁边写着kitten ,我绞尽脑汁几近崩溃,“这不应该是cat吗?”。我不知道该怀疑那到底是不是猫,还是该怀疑自己是否还智商正常。查完后哑然失笑,羞愧难当,竟然连稀松平常的小猫也不认识。


专业场景

某被投资单位分红100万,领导问我对利润影响有多大。我想也没想,“就100万,直接确认投资收益。”领导表示质疑,“这不是用权益法核算的吗?收到分红要冲减投资吧。”内心颤抖一下,错得好低级。处置了一部分资产,要算处置收益。我算了个数,领导凭直觉就觉得这数字不对。他焦急的踱来踱去,痛心疾首,“这应该不难吧。应该很快算出来的。”过了一会未果,他等不及了,“来来来,我自己算,这不很简单的事嘛。”最后他坐在我的电脑前花了几分钟算出来了。我坐在旁边囧得脸发烫恨不得钻到地缝里。


看完这些场景,是不是觉得不学无术活该狼狈。虽然不能和牛逼同学媲美,但客观来说,我也算是应试教育下的合格品,名高中到名大学。GMAT曾考了760,专业方面也早早考完了CPA。可是表现出来却活生生应试教育的失败产物。这不能怪应试教育,身边也有很多应试教育的成功产物,学以致用,风生水起。有人说的很残酷,如果你学的东西不能转化为发展力(体现为金钱),就白学了。我试图反思,这差距到底在哪里。


对我来说,读书就像升级打怪,一级接一级,找到糊口的工作后就功德圆满了不用学了,停滞不前。总觉得正儿八经的读书才是学习,不善于从实践中从他人身上取经。


很多事情为了做而做,做完就做完了,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也没有明确的目标,想继续去琢磨琢磨。


没有产生输出来严格要求自己,就随意翻翻书,貌似认真的听完继续教育,似乎很尽力了。假如每周都坚持写点什么,假如看完的书都要书评,假如每年做一下CPA的真题,假如对自己似懂非懂的业务问题真的弄得明明白白,结果肯定会不一样。


不接地气也是个问题。学的东西没法和实际结合起来。有次我在一堆数据中焦头烂额,没有细看就问合作方的一位伙伴,“为何ABC相加不等于总数。”她言简意赅的回到,“B包括A,B加C是全集。”我秒懂并深为折服,全集这种概念我早忘光了,对方还记得,还能灵活运用,这么解释严谨高效。


应试教育并非一无是处,其实还是普及了整体的框架和基础的知识。关键是不要躺在上面睡大觉,觉得学好了就完了。好比女生囤了好多衣服包包,堆积在屋里没用的,得体合适的装扮起来,爱生活有追求,闪闪发亮,人家才会欣赏,原来你真的好会投资自己啊!否则就是好浪费啊。

你可能感兴趣的:(应试教育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