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HIS产品介绍系列(3)-场景用例第二部分

续接上篇

  • 护士
    医院HIS产品介绍系列(3)-场景用例第二部分_第1张图片

    护士是使用HIS功能最多的角色之一,国情下医院里护士MM也是最苦逼的职业之一。

输液和配药 药品按用法分为口服药、外用药、输液药品等等,而输液和住院的口服用药都需要护士配药打包,口服药就是配药按医嘱用量打包发给病人口服,而输液配药在门诊和住院的场景完全不同。
门诊输液工作繁忙、琐碎、工作重复性强、环境嘈杂,而配错药输错液的后果极严重,护士MM们需要在复杂的工作环境下保持专注和细致的工作状态,这是非常不容易的。

医院HIS产品介绍系列(3)-场景用例第二部分_第2张图片
传统输液流程

如上图,红色部分都是通过手写和匹配,效率低,风险高,护士的工作记录没有留下痕迹,药品从药房发出后药品流向数据即终止了。

在HIS中有一个子系统叫门诊输液系统,配合手持设备(EDA)和条码标签帮助护士匹配药物和患者,使用了该系统的输液流程大致如下:


医院HIS产品介绍系列(3)-场景用例第二部分_第3张图片
有门诊输液系统支持的输液流程

HIS将手写的输液单和核对病人信息的操作简化为手持设备扫码识别和确认,促进多人分工协作,淘汰人工识别和嗓门呼叫,顺便通过扫码的方式连通了药房发药业务,记录了药品的最终流向和护士的工作量,是不是很6呀。

不同的液体输液时间长短不一,输液系统在配药时可预设输液时间,到时自动提醒。
如果使用输液泵或注射泵自动计算和控制输液时间,还有阻塞报警、气泡报警、液体输毕报警等功能,输液更安全,但其一般是单独使用,没有和HIS对接数据,一般用于需要严格控制输液量和药量的情况,具体应用请参考输液泵(来自百度百科)

住院输液环境相对门诊要轻松很多,病人都是老老实实趟床上,病房也不会一直有人走来走去或大声喧哗影响秩序,但护士MM们一样要做配药、匹配病人、打针的操作,除此之外,还要将输液的具体事项录入到护理记录,如果没有使用电子护理记录(ENR),护士得一个字一个字的写到本子上,输液记录包含药品信息、用药剂量、用药后不良反应等信息。

分配床位、复核和执行医嘱 这三个业务都发生在住院场景。
住院科室的护士需要对本科室的床位使用情况了如指掌,病人能不能住院,几乎是她们说了算(医生一般不怎么管床位),国情下很多中大型医院的床位是短缺的,如果病人恢复很快,想赖着住院不走,或者恢复很慢需要继续留院观察,都需要护士MM们耐心沟通和劝解,床位的打理、消毒、挪用都是由护士负责。

为病人分配好床位后,紧接着就是医生给病人下医嘱啦,有时候医生来不及将医嘱录入到HIS时,护士要赶紧照着医生手写的医嘱单把医嘱敲进HIS保存起来,按照医生要求执行医嘱内容。因为HIS会根据医嘱内容推算出病人的费用账单,如果长期医嘱没有在开嘱当天及时录入,会影响到HIS费用记账和医疗行为记录。
如果医生有时间自己敲好了医嘱,护士MM(通常是有权限的护士,比如护士长)需要复核一下医嘱内容(主要是检查有没有开漏或用重的药品和治疗项目,或者用药禁忌),复核通过医嘱即执行。

记账、检查和打印账单 医生有时候因为各种原因没有开医嘱直接为病人做了治疗或手术,或者开了医嘱但实际并没有做治疗或手术,护士MM得有一对火眼金睛,把这些医嘱上与实际不符的费用项目记到病人账上,该加的加该减的减,医院的费用项目和药品数量加起来上万,能把这些记住真的不简单。

手术、治疗、体征记录、护理记录、出院证明 这些都是填单子的活。
护士除了协助医生做手术麻醉,会对时间、空间、设备、药物、材料、人员、病人体征等信息进行详细的记录,按照标准的流程,在手术的不同环节记录相应的信息,感兴趣的童鞋可以查看手术麻醉系统。

住院和门诊留观病人,护士MM们会定期检查病人的生命体征并记录,生命体征是指体温、心率、脉搏、血压、呼吸、疼痛、血氧、瞳孔和角膜反射的改变等等,这些信息会按时间轴进行记录,为医生的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体征记录的表单手写填表最麻烦的就是体温表,样式如下:

医院HIS产品介绍系列(3)-场景用例第二部分_第4张图片
体温表

图中的红蓝线都是护士一笔一笔画出来的,可以看到两条线挨得很近,画错一个点,两条线都得重画,因为橡皮擦没那么精确。我本人可不止一次见到护士因为画错表抓狂得手舞足蹈啦。不过使用了ENR的医院没有这个问题,只需要填一填数值,自动生成图表。
如果病人监护仪能对HIS传输监控数据(不传数据简直就是反人类),这个单子上有很多项目都不用人来填啦,但现实好像没有,我从来没见过,如果有人见过的话,麻烦留言告诉我一声品牌和型号,业界良心,省了医生护士不少事情。

出院证明一般由医生开单,忙不过来的时候就是护士MM开啦,出院证明有两个重要的信息:
出院状况:有治愈、好转、未愈、死亡和其他(产妇分娩出院)
出院类型:正常出院和转院
出院状况影响着医院考核的重要指标:治愈好转率,计算公式:(治愈人数+好转人数)/出院总人数
出院类型影响病人医保报销:如果出院类型为转院,到下一家医院住院的医保报销门槛费会有所降低,通常还会开具一张盖章的转院申请单

以上就是护士MM在HIS中的业务场景,然而现实中护士MM绝不可能只用HIS,她们还会用到院内感染登记、排队叫号、设备管理等等等系统。国情下的护士是最令人心疼的职业之一,工作辛苦拿钱少,压力大风险高,虽然人才紧缺,但是近几年从业人员数量却出现下降趋势,所以希望大家善待这群白衣天使,不然以后真的没有天使了。

  • 医技科医生

    医院HIS产品介绍系列(3)-场景用例第二部分_第5张图片

    这是医院里性价比最高的岗位,大部分工作时间都在使用器械或设备,虽然也会要写报告,但比临床医生和护士轻松多啦。

  • 记账和执行申请单 医技科的医生和临床医生一样,需要对做过检查的病人打标记,原理机制和临床医生一样,但更加注重防漏费逃费的情况,毕竟检查和检验价格比挂号费贵多了。

  • 写报告 我遇到的医技医生写报告的场景有两种:检验和大型影像检查通常是医生做完项目后自己写报告,而B超彩超室的医生是自己边做检查边口述检查结果,有助手在旁帮忙打字记录报告。

设备的使用成本极高,一台大型设备几百万上千万起步,随便换个探头线圈什么的动辄几十上百万,如何发挥设备的最佳效能和最大效费比是每个医技科医生最值得关心的事情之一,尤其是科主任,设备使用的成本和盈利如果不能达到有效平衡,可能保不住乌纱帽。从投资的角度来说,医疗设备的购入属于高风险投入,因为初始投入和保养成本非常之高,如果没有保持足够高的使用率,收不回使用成本可就悲剧了,高精尖的设备医院没有能力报废,还要花大价钱找专业的机构进行拆解和处理,最惨的就是用不起还报废不起。当然高风险也意味着高回报,不然检查检验费怎么会那么贵,你们懂的。

高峰期时,检验和检查都需要排队。医技排队的环境和门诊护士面对的状况差不多,现场混乱,环境嘈杂,举两个排队的例子,大家可以思考下怎么做一个排队的系统,衔接HIS数据,还能满足以下两种情况的需求:

B超的探头,根据检查的部位不同造型不一,并不是每台B超都配备了所有型号的探头,而是不同的诊室放置不同的探头,病人根据检查部位排队。不同的探头可检查的部位有重合,但因使用寿命的影响信号会有衰减,导致有些部位的检查质量下降,当医生发现精度下降不能满足检查要求时,会临时调整排队的队列,把已经排队的病人挪到其他队列,但如果还有其他部位的精度尚可接受,还可以继续使用。
CT和磁共振等大型影像设备会根据检查部位的不同而调整设备姿态,如果队列中每个病人的部位都不一样,导致每检查一个病人都需要调整一次设备姿态,这样会造成大量的时间浪费和设备损耗,因此通常有大量病人排队时,医生会统计每个部位的总人数,按检查部位的不同分批次排队,节约时间和设备损耗。

一些大型或者超大型医院会采购极其昂贵的设备,只有足够的流量才能支撑的起高昂的设备使用成本,有时候要预约排队要等很长时间,本人母亲有一次为了做某个检查排队等了2个星期,据说当时全省只有这一台设备能做这种检查。

由于大多数设备自带操作系统或者专用软件,报告结果数据可通过各种标准(接口或共享数据库等)被HIS提取或调阅,比如最常用到的PACS和LIS。
PACS需要保存大量数字化的图像或3D模型,因此对算法、存储和宽带性能要求极高,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少有和HIS对接数据的案例,不过近几年的存储、网络传输硬件的升级和算法的迭代精进,区域化或互联网化的PACS解决方案也已越来越成熟,加上AI和机器学习在此成像和读片领域的应用,从事影像医学方面工作的医生的工作会越来越轻松。
LIS和HIS的对接比PACS要容易很多,结构化的数据大都是字符串,几乎没有照片,而且大多数生化实验设备都有标准的传输接口和说明书供外部系统调用,检验医生主要的精力集中在搜集、加工和处理标本上就可以啦。

你可能感兴趣的:(医院HIS产品介绍系列(3)-场景用例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