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书店淘宝记》2019-03-29

《旧书店淘宝记》

我一直都有着逛旧书店的情结,这或许也是一种闲情逸致。当我在外偶遇一个旧书店时,定然要进去逛逛,如果能淘到一两本旧书,也定然会喜不自禁,那份快乐简直不亚于得到意外之财。

记得多年前,韶山北路接近五一路的地方有个旧书店,在马路边立了个牌子:老友旧书店,牌子下方标有箭头并一行小字:巷内直行100米。我按照提示走了进去,的确一个好大的“旧书店”——一个利用一座楼盘的整个地下层开的书店,只是里面没有书架,琳琅满目的旧书(也有少部分新书),直接摆放在铺着塑料薄膜的地上。

这个书店我逛了两三次,也买了几本书。后来一次路过时,发现它已人去店空了。仔细想想也没错,这个书店的招牌是临时的(一个简易的广告板制成),场地是临时的(一个楼盘的地下层),恐怕书也是临时的(要不怎么连书架都没有,直接摆在了地上),所以书店必定也是临时的,租借这个地方搞了个大甩卖,清仓洗货而已。至于旧书的来历,估计类似于我记忆中的一个场景:

上世纪90年代,一家国营企业“跨了”,其规模不小的阅览室存有不少的书,都是书口盖了章,书脊贴了签,底衬有借阅卡的那种,有的还是崭新的,也不乏厚文选、工具书等大部头,这些书都作废品给卖了。可惜那时我们都不懂书,要不随便拿几本也是没关系的。

再望着眼前这个关门大吉了的“老友”,心想早知如此,之前多淘几本就好了,毕竟还是有不少的好书值得买的。

不知从何时起,旧书店就难得一见了。现在只要需要书,似乎没有网上买不到的。

一个周末,我闲来无事,突然冒出逛旧书店的想法。先用手机导航一搜,果然搜出十多个地址来。窑岭旧书店最近,先去看看。于是,我骑上我那辆“宝马”牌电动车,“按图索骥”,十来分钟就到了目的地。环顾四周,书店的招牌算是看到了,可是店子铁将军把门,并未营业。再查导航,并关注有关评价和人气量:师达古旧书店评价不错,虽然远点,但值得一去。

由于要过河,我花了约半个小时,终于找到这家书店。到了才明白,所谓师达,乃师大也,书店就位于师大校园边上。虽然店面不大,估计也就40平米左右,但由于有地利之势,里面人气尚旺。

我走了进去,正好看到一个眼镜哥抱着一垛书在老板面前结账。 “26斤,160块。”只听老板说道。 好家伙,这是在卖小菜吧,我来了兴趣,走近一排排书架。

很快,一本家乡方言研究的书进入我的视野。老土的家乡方言还能写成书,自然引起了我的好奇。本以为这是一本通俗易懂的书,谁知看了几页,如读天书,什么长益语群、湘涟语群,边音声母、浊音声母,我费劲地跟着默读了几个词,反倒读不出家乡方言的味儿来。翻看封底,只见原价下面另贴着一张小价签:36元,看来便宜并不是旧书的共同特点。再看看其他书,有30、40一本的,也有上百元一本的,一本薄薄的民国版古诗文赏析小册子,标价300多,还有清代等更久远些的书籍资料。看样子这家店不光卖旧书,也卖“文物”。再抬头仔细打量,原来这排书架是“标价区”,旁边几排才是“称重区”,有6元一斤的,10元一斤的,至于书的种类,杂七杂八,包罗万象。

“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据说这是犹太人的一句老话,也听说他们是最擅读书的民族,年人均购书10到15本,阅读量达60本以上。对于热爱读书的犹太人来说,他们把书本当做宝贝,一本旧书也会悉心珍藏,不会随便丢弃,若有了破损,也会仔细地补好,直至被翻得破烂不堪,实在不能再看了,就会找一个地方毕恭毕敬地把它埋掉。林清玄也说:对一个爱书的人,书的受损就像农人的田地被水淹没一样,那种心情不仅是物质的损失,而是岁月与心情的伤痕。我们平时也接触到或多或少的书,说实在的,对待书的那种神圣感却欠缺得很。就拿我自己来说,学生时代那么多的书,一本都没有存下来,那些书都哪去了?那时的毕业季,校园里最壮观的场景,莫过于毕业班的同学将堆满课桌的书籍资料作仙女散花般抛向空中,以表示与一个刻骨铭心的中学时代的告别。仔细想想,学生时代那些与自己有缘的书,其实也都见证了自己的成长,曾经写下密密麻麻笔记或注释的课本,有的页面所记录的内容比铅字还多,如果能留存下来,加以对比研究,出版个《教科书批注本》也说不定。

光顾旧书店的名人趣事不少:《鲁迅日记》记载,鲁迅最爱逛旧书铺,喜欢收藏古旧书籍;巴金爱逛琉璃厂、王府井旧书市,他在一封信中提到,“这次买书较少,已寄了几包回去,大概还有几包”,先生买书论“包”,真是淘书没商量。

旧书不光有旧书店,还有旧书摊,但我觉得书摆在马路边一地的凌乱,随风翻得哗哗直响,实在算不上城市的风景,而且大多是些心灵鸡汤、健康养生、宫庭秘史、成功秘笈之类,盗版的也多,所以我不大“光顾”。旧书店的书虽为旧,但只要品相尚好,并不影响阅读和收藏,而且有的书就像集邮,越旧越有收藏价值。加之旧书朴实,充满了怀旧情结,除了不可再生外,还有史料价值和时代印记。

淘旧书也有技巧,首先要多少在行,比如有的旧书身价不菲,可能跟书上的签名和印章有关,如果遇到名家签名和印章,那也许就拣到“大便宜”了。必要时也要会砍价,如果店中并无“概不还价”的提示,就要尝试还价。我了解的一个“AB还价法”:假如想买较贵的一本A书,定要表现得不动声色,然后漫不经心地翻看一本B书(该书也想买下但不迫切,且价格可接受),然后跟老板一个劲地砍B书的价,最后找机会说不便宜也行,但必需搭售或打折一本其他的“破书”,然后再不经意地抽到一本书(当然是A书),老板虽不大乐意,但往往会说:好好好,拿走。

买书还要注意不可杀“回马枪”,这是我的经验总结。当年我们几个同学去黄泥街书市买牛津英汉大词典,这种大部头工具书比较贵,我们在一家书店还了价,有同学提议再到别处看看。货比三家之后,我们又回到这家店,心想这笔“大单”还是做给这个店的老板算了,没承想那老板瞟了我们一眼,嘴里铿锵有力地蹦出两个字:“不卖!”搞得我们灰头土脸,煞羽而出,真是好不尴尬。

有人说,一座城市旧书店的多与寡,也折射出这座城市文化书香氛围的浓与淡。当然每座城市都有新华书店,有各种书市,可旧书那陈久的历史文化氛围是无可比拟的。北京的潘家园据说有着国内最大的旧书市场;英国有个叫海伊的小镇,专门打造旧书文化,世界各地的游客聚集于此购阅旧书,堪称独特的文化旅游范例。

当然旧书店不是购书的主渠道,现今买书最便捷的方式当属网购,但逛书店是慢工出细活,往往有“意外惊喜”,特别是到旧书店淘书,那种“沙里炼金”,穿越深邃时空,以及与题有隽秀题款或字迹的旧书主人神交的陶醉感,只有自己才品味得到。可以想像,同样一本书,有多少双手抚摸过它,有多少情怀赋予了它,它承载了多少心灵密码在人海中漂流过,而且还在继续漂流着。

“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书却在灯火阑珊处”。逛“师达”的那次,我欣喜地看到店里一本有着30多年“版龄”的《苔丝》,暑期我在居委会的公共阅览室看到过这本书,当时随手翻了几页,有了兴趣,心想有机会买一本好好地阅读。我欲采用“AB法”购得此书,结果没想到“市场失灵”,老板不肯。没办法,我稍作犹豫之后还是付全款将其收于囊中。因为我相信,拥有一本好书,会让夜晚不再疲倦和寂寞,哪怕它是一本旧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旧书店淘宝记》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