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存活者偏差”?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这个概念。

二战的时候,盟军和德军在空战时,损失了不少轰炸机和飞行员。

当时盟军军部重点研究的一大课题就是,在轰炸机的哪个部位加装更厚的装甲,可以提高飞机的防御能力,减少损失?

由于装甲很厚,会极大的增加飞机的重量,不可能将飞机从头到尾全部用装甲包起来,因此需要做出选择,在飞机最关键的地方加装装甲。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的教授沃德应军方的要求参与了这项研究,沃德教授针对所有完成轰炸任务,成功返航的盟军轰炸机进行研究,发现这些飞机上弹痕最多的位置,也就是遭受攻击最多的位置,其实是机翼,而机尾被击中弹痕的却很少。

沃德教授得出的结论是,我们应该强化弹痕最少的位置,也就是机尾的部分。

而军方指挥官认为应该加强机翼的防护,因为这是最容易被击中的位置,沃德教授提出了3个理由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沃德教授说:

第一,统计的样本不是全部,因为只涵盖了平安返回的轰炸机,却不包括坠毁的。

第二,被多次击中机翼的轰炸机,还能够安全返航,说明机翼不是最关键的致命位置。

第三,机尾的位置最少发现弹孔,主要原因并不是因为真的不会被打中,而是一旦中弹,其安全返航的概率微乎其微。

这三个理由最后说服了军方,军方采用了沃德教授的建议,后来发现这个决策真的是正这就是存活者偏差。

真正要研究的是那些坠毁了的飞机:为什么会坠毁?子弹打到了哪里风险最高,生还率极低?而不是在那些平安返航的飞机上做文章。

什么是“存活者偏差”?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什么是“存活者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