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贵阳举行的数博会无疑是这两天互联网界的大新闻。本次数博会以“数字经济引领新增长”为主题,科技大佬们纷纷就大数据的探索和应用“华山论剑”。
在26日下午的“工业大数据与智能制造”分会场论坛上,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孙志刚,富士康的郭台铭,浪潮的孙丕恕等嘉宾汇聚一堂,就制造业的智能化转型侃侃而谈。
一、AI已不再神秘,智能制造是全球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
在新一轮的人机大战中,Alpha-Go又赢了一把人类,不过这次大家不再大惊小怪。AI技术早已揭开神秘面纱,巨大的创新能力也备受认可,被广泛应用于无人驾驶等各个领域。
同时,中国作为世界工厂,劳动力成本渐失优势,面临产业升级的重大课题。尤其是制造业老毛病很多,急需提高效率,转型之路任重道远。最近一位自媒体阚雷走访了1135家制造企业,就归纳了一些转型的失败教训,包括迷信模式创新,功利浮躁,企业文化和精细化管理没跟上等等;而智能制造加持有助于更好地推进转型进程。
因此,当产业转型与新技术两大趋势相碰撞,智能制造势在必行。如马云所说,标准化、规模化、低成本的传统制造业,将很快被个性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新制造所取代。孙丕恕也提到,智能制造是全球经济转型升级最关键的产业,“它将像当年蒸汽机颠覆农业社会一样,重塑人类社会形态,迈进数字经济时代。”
比如最直观的一个颠覆就是C2M模式,老百姓可以完全按照个性化需求,绕过电商直接向企业下单,从生产到配送都视用户需求而定。马云常常挂在嘴边的“新制造”,恐怕会彻底撼动他所在的电商行业。
二、做智能制造的“大脑”
智能制造领域是高度自动化和高度信息化的融合,内涵较为宽泛,囊括3D打印、AI、VR、智能物流等技术,不同的参与者各司其职。论坛上,当谈及在智能制造中承担的角色,嘉宾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汤道生说腾讯是神经网络,把整条产业链不同环节产生的数据进行打通和连接,就像神经网络连接人体全身的器官;怡亚通说自己是血液,抓住了智能工厂的定单。
浪潮的答案也很有意思,要做不断运转和构筑能量的“大脑”。皓哥长期关注浪潮,之前更多是了解它在政务云方面的成绩,听到孙丕恕的这个说法,刷新了一波认知,在此简单梳理一下这个“大脑”是如何运转的。
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
浪潮作为云计算和大数据服务商,主要为政府和企业客户提供服务器、云存储、ERP、管理软件及其他AI软件和算法优化解决方案,客户来自IT科技、金融和制造业等各行各业。
你可能会觉得它离自己有点远,但其实你每天上网都离不开的BAT,就有80%的计算支持是由浪潮提供。郭台铭在论坛上还主动为浪潮代言:“浪潮集团的云计算、云储存是业界先驱,我们多年前就一起谈工作,他们是我们将来在整个产业链条中都不可获缺的大数据合作伙伴。”
作为“智慧大脑”,浪潮为制造业企业提供管理、研发、生产和销售的全产业链信息化支撑。就像大脑有不同的分区和层次,浪潮也提供多层次的完整解决方案,包括IaaS(服务器和存储)、PaaS(云开发和运输局服务平台)、SaaS(数字营销、供应链云、制造云、采购云等软件产品)三个层面。你可以把它类比成智能手机,IaaS层相当于芯片,PaaS是操作系统,而SaaS是App。
举个例子,青岛德盛机械是国内摩托车曲轴的第一品牌,这个把小零部件做到极致的企业,内部整体信息化水平却一直不太高,和企业的快速发展脱节。生产计划人员无法全面掌握生产、采购、外协的数据,管理层也难以准确计算产能,交货容易延期。
在引入浪潮的供应链智能订单后,德盛可推算采购周期,与生产计划完美配合,从而大大提高效率,生产交货准确率达97%以上,真可谓人算不如天算,天算不如云计算。
三、万事开头难,需直面误区和挑战
客观上中国制造业和欧美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基础薄、信息化支撑能力和创新能力都较弱,导致智能制造的推进受到阻碍。北京供销大数据集团CTO王帅宇在现场提到,中国现在的发明型专利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二,但这并不代表中国的创新能力就能排在第二。
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关健词是智能,从而实现对产业链的控制力和定价权。中国需要从微笑曲线的低点向高点转变,如果掌握了智能化程度高的环节,就有更高的定价权。
万事开头难,在这样的国情下智能化转型并非易事。孙丕恕在论坛上指出,目前在推进智能制造的过程中,企业往往存在误区。
首先,智能制造并非简单的高级自动化,更要充分发挥数据的力量。现场富士康的“关灯工厂”首次在公众镜头下亮相,已部分实现了机器自动化生产,但除了解放工人们的“体力”之外,浪潮这样的公司还要解放管理层的“脑力”,让数据从生产中来,最后到生产中去,帮助实现全流程的优化升级并产生价值。
其次,智能化升级是个大工程,不可能一步登天,须做好顶层设计,切忌急于求成。郭台铭曾在2011年定了个“小目标”,要用100万台机器替换生产线上的工人,但目前只实现了5万台,正是因为大数据的积累需要时间,还不足以支撑全面的无人化;机械也达不到人工的精巧,光是做机器手指头就花了两年多。
因此,智能化贯穿制造活动的各个环节,是个庞杂的超级网络系统,必须要总体规划,分步骤实施,不断迭代优化,政府也要在其中正确引导。
富士康科技集团总裁郭台铭
自然,浪潮在推进智能制造时也吃过一些亏。孙丕恕坦言,有些企业数字化程度低,企业生产设备落后,需要投入较多资金和技术做改造;同时,物料标识也是难题,有的零件太小,有的又过大,用条码或RFID无法标识身份,需要找新的传感器技术。最后,随着大数据在不同行业的深入应用,如何标准化数据成了普遍问题。
隔行如隔山,在不同领域内的数据建模和算法及其复杂,需要业界和研究机构一起合作建立合适本行业的计算模型,这在中国目前整体还不太成熟。据星瀚资本的杨歌曾经的观点,要把大数据做成各行业的标准化、结构化数据库,现阶段中美之间还有2到5年的差距。
不过,就像中国的传统零售商业给了互联网电商崛起和颠覆的机会,传统制造业的痛点也正是智能化的机遇所在。郭台铭提到,在宏观上打通产业链,需要制造业各个环节间紧密合作协同,但落实到微观层面,大家术业有专攻,对话起来不在一个语言体系上;浪潮和腾讯的工作就是帮助业界建立大数据收集的标准。
未来,富士康这样的制造商以制造为核心往外延伸,而腾讯和浪潮以市场需求为核心提供数据,向制造商提要求、往内延伸,在五到十年内共同为实现全产业链协同而奋斗。孙丕恕也分享了对大数据标准化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应建立工业大数据中心,统一不同行业部门的资源和大数据标准体系。针对数据集成、互联互通等关键瓶颈,可优先制定参考模型、数据采集、数据接口、标识解析、数据开放等基础共性标准。”
四、未来已来,步入工业4.0我们会过上怎样的生活?
听完大佬们的分享,皓哥觉得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在大数据和AI的推动下,中国正朝着工业4.0逐步迈进。而这并不只是实业家的事业,也和我们每个普通人息息相关。
也许未来,智能工厂全面数字化和自动化,一座座“无人工厂”建立起来,我们当中再也没有流水线上的工人,产能从重复性或者危险工作中释放出来,投入到更多创造性的工作中去;由于绿色制造、按需生产、高效节能,天更青海更蓝,不再有雾霾;更妙的是,人人都是造物主,你的定制化订单会决定工厂里的资源分配和产品,从而催生出一大批新奇好玩的东东……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这些优秀企业发挥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