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安全感

前几天在微博上看到这图片,光看评论简直要把我乐死。国人对于大妈们(也不全是大妈,应该说是对他人)的宽容度和忍耐度都极高。因为要共同努力打造和谐社会哈哈哈

看图:

距离安全感_第1张图片


距离安全感_第2张图片

其实想想,在公共场所脱鞋,嗑瓜子,大声喧哗等等这些行为在我大天朝很普遍,国外也有(当然了没有嗑瓜子,外国人不嗑瓜子,也可能我孤陋寡闻还没见过),我见得比较多的是流浪汉,就是单纯的流浪汉,他也不是乞丐他不讨钱,但是就是衣衫褴褛,蓬头垢面,然后就睡在街边,还给自己搭个帐篷,平常拿个购物袋里面装满了不知道什么东西四处走,我最害怕的是在搭公共汽车的时候碰见他们。我遇到过一次,那个气味简直要把我熏晕掉,导致我现在每次坐公交车都有阴影,每次坐座位的时候都要犹豫一下。

(但是我在这边学到一点很值得分享一下: Don't judge others.不要评价别人。因为别人不管怎么怪异那也是他/她的选择。在不影响到你的前提下你也没有资格评价别人。)

西方人在和陌生人接触时,至少会刻意保持空间距离。但国人真的的确没什么社交距离的概念。

好比在银行排队或在景区排队的时候,后面的人恨不得拿前胸贴你的后背,你往前挪一步他也紧跟着挪一步根本不会顾及你挪步是要躲避还是真的前进。

排队的时候留出点空间并不会影响排队的快慢,但是国人就不我就要紧紧的贴着你(忽略了一点中国插队现象比较严重,但是你光是贴着前面的人有什么用,你要看着整支队伍才知道有没有人插队啊)。

还有一个可怕的就是挤公交和挤地铁。特别是北上广的乡亲们应该深有体会,其中的恐怖我就不细说了,我还没经历过那种人流挤着把你推上车的,但是手贴手背靠背人挤人的车厢在上下班高峰期是必然现象。有时候闻到旁边人的汗味我都忍不住在心里翻白眼,尊严何在…

有一个人际交往距离的概念,估计是社会学的范畴,介绍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际亲疏关系间人与人应该保持的四种安全距离(物理上的可测量的距离)。

距离安全感_第3张图片

我是坚决认可的。不管是和陌生人接触,还是朋友,亲人,爱人,要保持合理的距离。一旦越过了安全距离,就会引起不快和矛盾。

不仅仅要保持物理距离,还有心理距离,尤为重要。

提到心理距离我第一想起“隐私”这个词,我觉得在这几乎可以说是同义词吧。

很多中国人的隐私概念及其弱,往往在越线之后还不自知,或者自认为是我在关心你,关系越亲密越容易过线。

我小时候听说有的父母会在进孩子房间之前先敲门,觉得好羡慕,怎么别人家的父母就这么好呢。因为我生活的环境里好像根本就没有隐私这个词。

我从小到大没怎么写过日记,一个是因为我懒另一个是因为小的时候,邻居家的小伙伴伙同我弟偷看了我的日记本并且拿里面的内容取笑我,这让我很不舒服,从此我就再没写过日记。

这就是典型的心理越线。

生活中这种越线的行为比比皆是,比如每个人都害怕的“春节三问”,逢年过节一回家,就要面对三大姑八大姨的审问“有对象没有啊”“什么时候结婚啊”“工资多少啊”“年终奖多少啊”“什么时候要小孩啊”“孩子成绩好不好啊”“考了多少分啊”“期末拿了几个奖啊”……

其实我们都知道这是长辈们的一种关心方式,但是一旦过度了,就引起反感、逃离和抵触。

除了隐私上的侵犯,还有一些其他的越线行为,比如说过度依赖:情侣间单方面的过度依赖会导致另一方的压力过大或者不耐烦,不利于双方关系的长久发展;亲子关系中的过度依赖会导致溺爱和有了妈宝男这种产物,对两代人的影响都不好。

人应该是独立的个体,你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自己生活的能力。没有一个人是需要完全依附在另一个人身上的(除了废人)。

婚姻是两个个体的结盟,而不是融合,因为你还是你,只是两个个体团结在一起可以更好的对抗世界。人在友情中各自分享哀伤喜悦,却止于分享和提供建议,不做生活干涉。

这是个体成熟的标准。在各自空间内维护好自己的生活,互相分享却不做互相干预。

相互分享很简单,不做干预却很难。

如何把控这个安全距离,如何在交往的时候让人觉得如沐春风,我又不越线;如何不露痕迹的不让别人越我的线,真的是一门学问,我还在学习中。


距离安全感_第4张图片

你可能感兴趣的:(距离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