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烁:对待新闻的思考框架*

*王烁:对待新闻的思考框架*_第1张图片

如今媒体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平时我们难免会读到一些不靠谱的消息,或者是假新闻。那面对信息质量全面滑坡,我们应该怎么办呢?王烁专门写了一篇文章,教我们怎样识别那些不靠谱的信息。

  • 首先,你要看是谁发布的信息。先要看是不是官方发布的,是不是一手信源。如果是二手信源,在新闻机构里面,王烁给出了几个国内外靠谱的来源,中国是新华社、财新;国际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所以当你有疑问的时候,一定要去官网核实查证。比如说,这些年来,经常有人假冒新华社捏造金融政策的消息,试图影响市场,造假水平越来越高。过去很容易一眼看穿,但现在这些假消息从导语到写作风格,都是新华体的套路,光看文本是很难判断的,想要知道靠不靠谱,只有去官网查一查。就连假冒政府部门公告的事情,有时候也会发生。
  • 其次,你要看是谁写的。作者很重要,因为作者要为自己的长期声誉负责。不过这里你要注意,跟发布新闻的机构相比,具体的作者是谁相对要次要一些,因为有些作者,脱离了机构和流程约束,靠谱程度并不是那么稳定。
  • 然后你还要看发表时间,这一点也很重要。有些社交媒体,经常会出现故事回炉再炒一遍这样的事情,最简单的免疫办法就是看时间,一是看信息发出的时间,二是看其中提到的事情发生的时间。如果这些时间信息都没有,十有八九是不靠谱的。
  • 还要做到分清楚哪些是新闻报道,哪些是观点评论。大多数人对这些是完全分不清的。在报纸时代,分清报道和评论相对容易一些,毕竟新闻版和评论版是分开的。今天就难多了,因为社交媒体上传播的文章,每一篇都是独立存在的,一般人在手机上看文章,很少会先看看它是报道还是言论。王烁举例说,比如《经济学人》这本刊物,风格、立场、水平一直都很稳定,但它基本不做新闻采访,缺少一手信息,里面的文章不是报道,而是述评,夹叙夹议,不区分报道和评论。
  • 此外,在辨别真伪的时候,你还要看报道所引用信息和观点的来源。信息源的质量,决定了信息的质量。你要注意这么几点:首先可能会有造假的信源;其次就是信源的质量,他知情吗?他为什么愿意说内情?有没有旁证?今天美国有很多的匿名信源,使用匿名信源意味着信源没有独立的可信度,因为没有办法核查。实际上就是引用这些匿名信源的媒体用自己的声誉来背书。信源所说信息的靠谱程度,不超过媒体的靠谱程度。

王烁还提醒说,你要了解自己的偏好,对特别投你所好的文章保有一份警惕。比如说,如果你特别喜欢《纽约时报》,那么也许你需要同时读一读《华尔街日报》。

最后,王烁把上面这几条进行了一个凝练的总结,一共有两句话:对于官方发布的报道和一流媒体的报道,默认为靠谱,直到被证据证伪;其他来源的内容,默认为不靠谱,直到被证据证明。这两句话的前半句,都是给出简明到底的先验假设,如果你只想到此为止,那么节省了能量,并初步过滤了信息;如果你是一个立意求真的人,则关键词在后半句,不管是什么来源,最终都要靠证据说话。

你可能感兴趣的:(*王烁:对待新闻的思考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