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点滴总结:“改变品性需要环境熏染”等六则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做个有心人,在学校之中,他人的身口意有许多值得觉得我学习的地方,下面便是这些学习的点滴总结。

1事例:为什么有时对全体说“站好、站好”没有用,而“表扬某某某站姿规范”会有作用?特别是,请一些同学上台来,郑重地表扬他们站姿规范,甚至说让他们当形象大使,会很有用?

这是充分利用了人的心理——希望被表扬。
被表扬了的,会得到很大的心理满足,而没被表扬的,又渴望得到表扬。
心理上如此,便会体现在行动上。

2事例:当老师正在台上演讲的同时,底下就乱哄哄了。这个时候,老师立刻不说了,拿着手中的东西开始看,然后环顾场上两圈。下面会有怎样的反应?
全场立刻安静。
此时无声胜有声。
有时啰里八嗦说半天,还不如沉默闭嘴。

为什么这样做就有效果呢?
台下人的心理是,咦,老师为什么不说了。一看老师的眼神,哦,老师在环顾四周呢,注意到我了,要生气了,我得收敛收敛。而老师叽里呱啦时,孩子就有一种心理:你大声说的时候我可以小声说,你也注意不到我,你注意到我了,也未必会管我。

张正德曾讲过关于辅导学生自学的一段话:没人举手要求检测的空闲时间,老师就坐在讲台上,和监考一模一样,看着全体同学;温和而又严肃地、长时间紧盯着个别不练习不配合同学的眼睛,直到他开始学习。如果他故意与你长时间对视,你一定要盯到他低下头去。

为什么有些人这样做没有效果?

一句话:君子不重则不威——你不庄重,则没有威严。

有效果的人,目光中透着威严,明白自己盯着孩子看的目的是为了会场安静,而安静不是为了展现管理者个人的权利,而是为每个人的利益。有了这样坚定的想法,老师就会庄重,温和而严肃,只要学生眼光和我接触,你就得低头。这种威严让孩子从内心对你有敬畏,从而选择服从。

而内心不坚定的人,一方面想管学生,但另一方面又想给孩子一种亲切的感觉来拉拢学生,所以表情很复杂,犹犹豫豫,孩子也会试探你,一旦发现,原来继续说话没有问题,就继续乱哄哄。

3通过游戏让孩子喜欢上课堂,喜欢上学科,喜欢上老师。

利用孩子对游戏天生的喜欢,寓学习于游戏中,寓管理于游戏中,寓规则于游戏中,让孩子有事可做、有事爱做,从而使管理和学习变得轻松、有序、有效。

4在事中磨,一点一滴积累。没有经事,就不会培养出能力、培养出习惯、培养出品德、长养出浩然正气。

5“在事中磨”,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的是,“不要在道理中去磨”,道理只讲一遍,不要重复和啰嗦。

只讲一遍,是在训练孩子的专注力。
老师和家长语言变得简练了,孩子才不会语言罗嗦,喜欢纠缠。

只讲一遍,然后让孩子体验后果,这也是高效的方法之一。
只讲一遍,在集体场合中,更需要如此。

正因为只讲一遍,节省了时间和精力,效率才显示出来。

只讲一遍,然后就说到做到,绝不拖泥带水,威信也就出来了。

当然并不是死守着“只讲一遍”的信条,有的时候可以看情况告诉学生:“这是第二遍了,我希望不超过三遍,下一次,我只讲一遍。”

什么时候只讲一遍,什么时候要重复多遍?是要以你想达到的目标和能否高效为原则的。

同时只讲一遍,必须是指令清晰、示范正确的一遍,有及时反馈和评价的一遍。要不然这个“只讲一遍”就是流于形式、无疾而终了。

6习惯对人的影响是很大的,要改变也是很困难的。天性中自带的,被其他环境熏染的不良习惯和意识,是无法快速转变的,面对这样的孩子,就让环境来熏染他。

比如,有些在冲突和矛盾中被打了的孩子,就是希望把打他的人拉出来,批个狗血淋头,他才心里舒服。

这种孩子,他之前生长的环境、养育的方式,已经造成了他的小鸡肚肠的境界,老师有办法吗?家长有办法吗?谁都没办法。

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连孔子都没有办法。

孔子这段话的意思也是,无法给境界低的人,讲境界高的道理。

这样的孩子用怎样的教育方法呢?

只能把他放在好的集体环境中不断地熏、不断地熏,让他五六年熏下来过后,他从一个小鸡肚肠的人,也会变成一个坦坦荡荡、心胸开阔的真君子。

原理是什么?

人有“身口意”,“身”和“口”就是外在的就是行为和语言,小肚鸡肠的孩子之所以有这样的行为和语言,在背后主宰他的就是“意”。而“意”的改变,不是一两次的,也不是三五日的,是需要反复的和环境与后果发生冲突,来修正自己的。

当孩子内在的“意”发生改变的那一刻,他的行为和语言也就发生了改变。

你不给他熏的话,他可能永远是这个境界。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学点滴总结:“改变品性需要环境熏染”等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