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步换景,小景深——读红楼学写作(4)

移步换景,小景深——读红楼学写作(4)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目录



一,

红楼梦第三回,“托内兄如海荐西宾,接外孙贾母惜孤女”,主角林黛玉和贾宝玉终于闪亮出场了。在这一回中,读者的目光,始终跟着黛玉的眼睛与脚步,领略着贾府的赫赫威势,与体面排场。

从坐车一路而来,到进入贾府。从与贾母相见,到跟随邢夫人拜见大舅,二舅,接着回到贾母处。我们也跟着溜达了一大圈。

在《红楼梦》里,虽然宝黛是书中的主角,但其作用,也不过是贯穿全书的引线而已。作者想表达的重点,是贾府这个濒死的百足之虫怎样结束的。

所以,此回在整个篇幅上,看起来写的是黛玉一言一行,其实借黛玉,读者看到了贾府内部的具体细节。

在第二回里,贾雨村与冷子兴闲聊时,曾提及从外面观看了贾府的气象。

“隔着围墙一望,里面厅殿楼阁也还都峥嵘轩峻,就是后边一带花园里,树木山石,也都还有葱蔚洇润。”

但是,贾府是究竟怎样个峥嵘轩峻,怎样个葱蔚洇润?还得近距离细看才明白。

对贾府的全面了解,如果说后来的大观园,是借宝玉和刘姥姥的眼展示给读者的。那么在此回,黛玉起了相同的作用。

在这里,读者近距离读懂了什么是富贵这个概念。

有些东西,不是想象力可以达到的。那就是感觉。

就像说一个捡粪的,问他当了皇帝后,最想做什么?捡粪的回答,要用金粪叉,所有的粪都归自己捡。

虽然说这样的故事,夸张的成分很大。但是,却不会过伍,现在依旧上演着这样的故事。比如马云的20个亿。

我们没有富过怎么能体会他的感受?

这一回里,仔细地描写了贵族人家的衣食住行,吃穿用度,等生活细节,让读者跟着过把瘾。

举个例子,单对宝黛伺候的下人略一统计,就有十多个之多。

难以想象,每天这十多人,就围着一个主子伺候,这得多少花费?

就这光景,在她们自己看,还是很穷了。用王夫人在后来章节里的话说,你这些姐妹们,够可怜了,还要删减?我情愿自己少用些,也不要委屈了她们。

瞧瞧,想当年他们鼎盛时节,还不知道怎样奢糜呢!

二,

说完感受,该说从中学习到什么了。

记得在初学写作时,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事无具细,胡子眉毛一把抓。

如果遇上了大场面,更是不知从何处着笔,东写一句,西写一句,似乎恨不能手里有一百枝笔,把所有的场景都表现出来。我曾经就是这样。

看曹公对大场景的把握,真的是有条不紊,娓娓道来。像唱戏的鼓点,越是紧张处,越是慢敲。并且对表现的内容,有取有舍。

从黛玉与贾雨村一起靠岸开始,三言两语打发了雨村这个配角。

然后从弃岸登舟开始,借黛玉的眼,一步一步,慢慢行来。

无论笔下描写的什么景象情节,都是站在黛玉的角度去看。包括一个个人物的出场,也是借黛玉的眼,让读者一个个去认识。

就像是摄像机在摇着镜头,走一步,换一个镜头。

即使场面再复杂,人再多,作者也一点不急。他的笔,像有虚化功能的镜头,只把焦点放在要述说的人物上,其他的,不论是谁,一盖忽略。

比如初见贾母一段,“黛玉方进房,只见两个人扶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知是外祖母了,正欲下拜,早被外祖母抱住,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当下侍立之人无不下泪,黛玉也哭个不休。”

这里,扶着贾母的人,肯定是鸳鸯与琥珀了。后面还有着重写鸳鸯的章节。但是现在主角是这祖孙两个,她们虽然出场,也一笔带过。

还有“当下侍立之人。”是谁?

后文才说“这是你大舅母。这是二舅母。这是你先前珠大哥的媳妇珠大嫂。”

要知道,这些可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作者竟一点面子都不给。原来,作者才是最能主宰一切的人。需要你,你就是主角,不需要,你什么都不是。

现在仔细读来,才明白人物是按怎样的次序出场的。

想起自己以前,总是先来一通场面描写,人物介绍,真是傻的可笑。

说起人物描写,就连那些被推崇的某些名作,也常常会出场一个人,先来一段外貌描写。

而红楼梦,就不这样。

从黛玉下舟登车开始,我们一直都不知道她长得怎样?

直到与众姐妹人等厮见,才从众人眼里看到她的轮廓。

“众人见黛玉年纪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貌虽弱不胜衣,却有一段风流态度。”

直到宝玉出场,才从宝玉眼里看到了黛玉的面目细节。

至此,那段著名的文字才隆重出场。

“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而宝玉的样貌,也在此时借黛玉之眼,展示给读者。

并且,这些描写,也是根据所观者的人物气质而定。

如果是粗浅的奴才们,肯定笑说黛玉是个美人灯,一吹就灭。

而刘姥姥初见,说不定会说她中看不中用了。因为,在庄稼人眼里,美的标准首先得强壮有力。

三,

此回完结,掩卷深思。

我从中得到了什么?

首先是美的感觉。

特别是各种器物与衣服的颜色名称,听起来都赏心悦目富有诗意。

比如,缕金百蝶穿花大红云缎,五彩刻丝石青银鼠褂,翡翠撒花洋绉裙,翠幄清油车,猩红洋毯,大红金钱蟒引枕,秋香色金钱蟒大条褥,银红撒花椅搭……等等。

不说东西,单颜色就让人眼花缭乱了。一个红色,就有大红,猩红,银红的分别,读之,口齿生香。

记得张晓风写过一篇文章《色 ,识》,就详尽介绍了这些颜色的名字。

有点怀疑,她的灵感是来自红楼梦。

其次,才是写作的方法。

但是,直到看完,依然没有紧接着看下去的欲望。与当初看红楼梦的感觉一样。

我想,大概这本书,要的就是让人细细品味的效果吧?

如果想从中获得紧张的情节,欲罢不能的感受,恐怕读者会失望的。

其实,一本书,想要满足所有读者的需求,是不可能的。以前不会,以后也不会出现。

但是,可以做到让人放下烦杂,静心读上一章仔细品味,已经是对她最好的肯定了。

下一篇

漫不经心?别有用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移步换景,小景深——读红楼学写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