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想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我的朋友——拉斐尔·圣齐奥(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与列奥那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他的性情圆润,平和,文雅,而他的画作也同样以“秀美”著称。[1]
身世与教育背景
要介绍拉斐尔,必须要从他的身世和教育背景谈起。拉斐尔于1483年出生于意大利与罗马之间的一个小镇乌尔比诺,父亲是宫廷的公爵画家,在父亲的熏陶下,从小便对绘画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幼年时跟随父亲学习绘画,后转为跟随佩鲁吉诺学习绘画,他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有一句话或许说的就是他“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的这种特质——快速学习能力使他一步步成为引领时代的大师。[1]
他17岁时出师,21岁时创作出 《Marriage of the Virgin》,在传承恩师名作基础上,进行了构图和人物形象的创新,带来了无限的空间感的同时凸显人物的端庄、文雅,这也成为了拉斐尔的成名作 。[1]
所处环境与对创作的影响
出生于1483年拉斐尔正处在一场伟大的欧洲文化运动中——“文艺复兴”,他是这一时期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文艺复兴大致发生在14世纪至16世纪的欧洲,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意大利中部的佛罗伦萨,也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后扩展至欧洲各国。这场文化运动以复兴古罗马为名,主张对古典文献的重新学习和承接,加入新思考和检讨,在知识、文学、社会和政治方面都引发了巨大变革,尤其是这一时期的艺术成就,而“文艺复兴三”杰带领文艺复兴进入全盛时代。[7]
他博采众长,匠心独运。
21岁的拉斐尔留居在了佛罗伦萨,受到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影响的同时,不断学习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高超技艺,不断学习,不断创新,少年天才的他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看!那是多么的“优雅,柔美,平衡”。[3]
在构图方面,拉斐尔深受列奥那多·达芬奇(1452年4月15日-1519年5月2日)的影响,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最成功圣母像之一,为了拯救人类,圣母将儿子送向人间,他采取了稳定的金字塔形构图来铺陈这一场面:绿色帷幕慢慢揭开,圣洁而貌美的圣母赤裸双脚,怀抱耶稣,从光辉普照的天上,徐徐下落来到人间。拉斐尔巧妙的将达芬奇的构图形式融入到自己的画作中,你再看那 《草地上的圣母》与《岩间圣母》,就可知道拉斐尔真是学习到了达芬奇的构图精髓。[8]
在人体表现风格上,拉斐尔深受米开朗基罗(1475年3月6日-1564年2月18日)的影响,他不断临摹研究米开朗基罗对人体形态的展现,着手进行人体解剖,研究人体构造,融入自己创作之中,成成为一个集大成者。你看那《亚历山大的圣凯瑟琳》和《基督被解下十字架》无不让人想到米开朗基罗的大作St. Matthew 、Doni Tondo和 哀悼基督。[5]
拉斐尔在1509年受委托在西斯廷礼拜堂画壁画,而那时米开朗基罗也在同一间教堂创作他的巨作《创世纪》,据说拉斐尔曾在《雅典学院》完成之际,偷偷去看过《创世纪》,当即就被这空前绝后的伟大创作所震撼——This is beautiful,意识到自己的对手是多么的强大,不可战胜,回来后辗转反侧,在《雅典学院》草稿的基础上,以年轻时候的米开朗基罗为原型,创作了位于画作中心位置赫拉克利特,以此种方式向米开朗基罗致敬。 [2] 拉斐尔把不同时期的人全都集中在一个空间,描绘希腊雅典时期哲学人文的昌盛,但都以当代人物为范本, 以达芬奇为原型的柏拉图,以米开朗基罗的脸来绘制的赫拉克利特,甚至拉斐尔本人也在画作之中,象征着艺术登入智者的殿堂。他意识到自己所处时代文化昌盛,用不朽画作来表现自己笃信人类智慧的和谐、对人类智慧进行赞美。[4]
他定义美,创造美,钟情于美。
拉斐尔终身未娶,但却找到了一生挚爱——Margarita Luti. 在那个时代,拉斐尔与Luti有着不可跨越的阶层,但只一眼,拉斐尔无可救药的爱上了这个面包店的女儿,她是他对美的灵感来源,以Luti为原型,拉斐尔创作出了人物画像的集大成之作《披纱巾的少女》和《La fornarina》,为“女性之美”这一永恒主题添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画笔下的Luti 莞尔一笑,天真无邪,一双乌黑杏眼露出无辜的眼神,紧盯着观众。或许在拉斐尔心目中,Luti 就是美的标准与化身,就连圣母也是Luti的样子。[6]
他圆润融合,才貌双全。
拉斐尔容貌帅气,着装优雅简洁,非常符合那个时期知识分子和人文主义者的形象。他的性情圆融,温和,不仅体现在画风上面,待人也是如此。
1504年底,21岁的拉斐尔是带着乔万娜 ·费尔特里亚· 德拉 ·罗维尔(费德里科· 达· 蒙特菲尔特罗公爵的女儿)的推荐信来到托斯卡纳的,信中写到“.......该信持有者拉斐尔,来自乌尔比诺,是以为才华横溢的画家,欲在佛罗伦萨进修若干日。其父品德高尚,对我忠心耿耿。拉斐尔安静朴实、礼貌谦恭,若其技艺能进一步得以锤炼,必将大有可为。市长阁下,我将拉斐尔委托给您,恳请看我的薄面,予以惠顾。” 这封推荐信帮助拉斐尔打开了佛罗伦萨进修之路的大门,也足见拉斐尔深受蒙特费尔特宫廷的重视和喜爱。[6]
瓦萨里也在他写的传记中记载过,拉斐尔来到佛路伦萨,看到如画的风景,密布的历史遗迹,兴致不勃勃,他结交了一些圈内的朋友,比如亚里士多德 · 达· 桑加罗和里多尔夫 ·德尔 ·吉兰达约。他与一些要人也有来往,比如 塔代奥· 塔德尔就说过类似的化:“希望拉斐尔一直在家里住下去,全家人一起用餐。” ——这对年轻画家来说是无上的光荣。[6]
拉斐尔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样,身处爱艺术文化的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威严之下,但拉斐尔却跟教皇相处的很好,随后奥利十世也最喜爱他,深受两世教皇的亲睐和器重,俨然是当时的超级明星。他为尤里乌斯二世所做画像,乔治·瓦萨里也曾写道:“它是如此逼真,真实得让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感到害怕,就好像它就是那个活生生的人一样。[9]
生命终有时,但盛名永流传
拉斐尔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都晚出生,却比米开朗基罗早死四十多年,只比达芬奇晚死一年,是相当短命的艺术家。拉斐尔在37岁那年就走到了生命的终点,从生病到死亡只有短短的15日,他平静的接受了最后的仪式并安排了后事,按照他的要求,葬于万神殿。他的葬礼十分的隆重,在他的墓碑上,皮埃特罗·本博写下了墓志铭:“Ille hic est Raffael, timuit quo sospite vinci, rerum magna parens et moriente mori.” 意味“拉斐尔在此处安息。在他生前,大自然感到了败北的恐惧;而当他一旦溘然长逝,大自然又唯恐他死去。”[1]
就这样我的朋友永远的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所留下的伟大创作,至今仍被世人称颂,或许就用一句可以总结:"生命终有时,但盛名永流传。”
Reference:
[1]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B%89%E6%96%90%E5%B0%94
[2]孤阅 西方艺术简史 2017年第二轮录屏 【六】文艺复兴盛期(3/3)
[3]https://zh.wikipedia.org/wiki/%E4%BA%BA%E6%96%87%E4%B8%BB%E4%B9%89#%E6%96%87%E8%89%BA%E5%A4%8D%E5%85%B4%E6%97%B6%E6%9C%9F
[4]《写给大家的西方美术史》 蒋勋
[5]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RGLL6S76qI BBC Raphael A Mortal God
[6] Raphael 拉斐尔 [【意】毛里齐亚·塔扎特 著 高金岭 赵玲玲 译
[7]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96%87%E8%89%BA%E5%A4%8D%E5%85%B4
[8]http://news.tourl.net/ai451227
[9]https://en.wikipedia.org/wiki/Portrait_of_Pope_Julius_II
[10]图片均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