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听歌,听到“trouble maker”不禁想到大学时,我们班和应化班一起的一堂英语课,我们班多数人为赶其他科的作业,就没去。
我当时挺喜欢英语,也挺喜欢那位老师讲,毫不犹豫选择了在其他人眼里的辅课——英语。
我们班好像就我一人到场,但是课到现在都记得。讲国外一个人四肢缺失,身残志坚,健全的人敢做不敢做的他都会,还有位漂亮的女朋友。
这个励志故事直到步入社会,依然会被公司拿出来当PPT素材。
还有一次毕业后,今年上半年公司组织的一次学习,最后一项是看一部电影,主要传达一种家、凝聚、精神。一部老电影,背景:很穷很饿的年代,一家人因为父母不幸坠崖去世,家中老大做主把家中兄弟姐妹分送给他觉得可以,也愿意收养的人家,成年后一家人终于团聚。
最终深深留下来的不是学习成绩、工作情况,而是最感人的精神。
所以即使公司培训点很远,预先答应我师傅载我的姐姐和其他同事都说太晚很难打到车,我不走,她有些为难,我还是毫不迟疑说没事,你们家里有事情先走吧,我会给师傅解释。其实那时候我手里没多少余钱,平时很少会选择打车。
其实我对trouble maker的含义并不关心也不是很清楚。仅仅因为trouble maker是那位英语老师给我们放的,推荐给我们,而她,是个热情、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人。她身上的这份精神吸引了这些同样象征某种精神的记忆。
这些记忆,我觉得重要。
写于2017.12.19
这个案例总给我一种感觉:这个女孩一直不停通过各种方式对她的父母发出:爸爸妈妈,我需要你们,需要你们的爱和疼惜。
尽管她的父母也有想办法,却她却始终无法感受到有爱的存在。更多是她有显性问题发生,她的父母才展现出焦虑。
女孩最初打电话直接说舅妈家没那么疼她,晚上一个人回害怕,想有人接送,摔断手,成绩因做手的手术住院滑落,导致后来破罐破摔,堕入网瘾,批评、转校等无济于事。这当中我看到的是这样的:直到女孩堕入网瘾,她的父母和亲人才开始把注意力投到“她”身上;周围关心她的亲人不是在关心她,而是在乎堕入网瘾这件事,所以上一句我把“她”打上了引号。
我也有疑虑,也可能作为父母,第一时间反应是,我这么做不就是关心她么?因为关心才会在意她染上网瘾这件事。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喻,一位女孩因为更在乎钱,嫁给有钱人,放弃财富上远逊色的其他追求者,和一位女孩因为爱,刚巧嫁的人是有钱人,放弃了财富上远逊色的其他追求者,我们看到的是一样的,就是他们都选择了有钱人。但实质却不同。
这的确不是个很好的比喻,但说明在关心这件事上,我们关心的真正对象的确需要被看清、审慎。
写于2017.12.20
个人觉得,童趣漫画无需解读出多少严肃深刻人生哲理,放松带着童心尽情体验那种父与子之间充满童趣的心情。
写于201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