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月的《博物历》主角,都是头足类动物,今天还剩最后一个——帕劳鹦鹉螺。
帕劳鹦鹉螺
图片来自:《博物历》2020
鹦鹉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简单点说,就跟前几周的拟态章鱼、蓝环章鱼和美洲大赤鱿一样,都是“脚”(触手/腕足)长在头上。
但是呢,鹦鹉螺跟其他的头足纲动物,方方面面都很不一样。(注:下文中提到的鹦鹉螺,泛指所有种类的鹦鹉螺)
01
我不一样,我自带房
首先,它外形跟别人长得不太一样。
像章鱼和鱿鱼这些头足动物,腕足一般只有八或十条,而鹦鹉螺就比较厉害了,它有60~90条腕足;
鹦鹉螺又细又多的腕足
图片来自:flickr
其他头足动物的腕足上长着吸盘,但鹦鹉螺却没有吸盘;其他头足动物的身体基本都是软乎乎的,暴露在海水中,但鹦鹉螺就不一样了,它们有自己的房——坚硬的外壳。
鹦鹉螺的外壳挺耐看的,光滑的表面,红褐色的花纹,还有简洁的缝合线。因此鹦鹉螺和万宝螺、唐冠螺、凤尾螺一道,被列入“四大名螺”的行列。
鹦鹉螺壳,因为像鹦鹉的喙而得名“鹦鹉螺”
不过啊,另外三种螺都是货真价实的海螺,隶属于腹足纲,而鹦鹉螺则隶属于头足纲。
扯远了,话说回来,你可能在网上见到过剖开的鹦鹉螺壳照片,里面并不像海螺壳那样是一贯到底的,而是由许多小“房间”组成。
鹦鹉螺壳切面图,精致,上档次
图片来自:pinterest.com
随着不断长大,小鹦鹉螺就会在螺壳的最外端“修筑”起新的、更大的房间,然后搬到新房间里去住。新老房间之间的连接缝隙,都还算是平滑。
被丢弃的旧房间由体管串联,注入水或气体后,就可以帮助鹦鹉螺在大海中沉浮了。
切开的鹦鹉螺壳上能看到体管穿过的痕迹
鹦鹉螺这种天生绝妙的身体结构,为人类后来建造船只和潜艇带来了不少灵感——《海底两万里》中潜艇的名字就叫“鹦鹉螺号”,而世界上第一艘服役的核动力潜艇也被冠以“鹦鹉螺”之名。
鹦鹉螺号(USS Nautilus,SSN-571)下水
实际上,中国古人对鹦鹉螺也有一定的了解和利用。
李白在《襄阳歌》中有这样的记述:
“鸬鹚杓,鹦鹉杯。
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
”用相对完整的鹦鹉螺壳喝酒,一次只能喝掉一个“房间”的,剩下的只能慢慢喝。
所以,喝酒使李白快乐,用鹦鹉螺酒杯一直喝就一直快乐。
上:《长安十二时辰》中用鹦鹉螺杯喝酒的桥段
下:唐墓中出土的鹦鹉螺酒杯
02
祖先变弯,才有了我
五亿年前,寒武纪大爆发,鹦鹉螺的祖先角石诞生了。
角石的外壳是直的,一节一节的,这感觉就有点像小时候用过的子弹头铅笔。
左:奥陶纪角石化石
虽然角石也长着鹦鹉螺一样的腕足,但科学家推测,它们很难像鹦鹉螺或其他头现生足动物那样在大海中自如活动。
所以,角石捕猎的方式类似“守株待兔”——等待猎物出现在腕足触手可及的地方,然后用腕足抓住它们。
房角石复原图
图片来自:wikipedia
后来,一些角石的外壳变弯,大概就是鹦鹉螺的样子了。
进化的脚步虽然缓慢,但始终没有停止。早期的鹦鹉螺缝合线和角石一样简单,但后来有一支的缝合线变得越来越复杂,这一支叫菊石。
保存了原生质层的菊石化石
复杂的缝合线有助于增加外壳强度。
鹦鹉螺、菊石缝合线的类型
但曾经繁极一时的菊石,最终还是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中,现在只剩鹦鹉螺在大海中苟延残喘了。
现生鹦鹉螺和五亿年前化石鹦鹉螺的结构基本相似,因此人们把鹦鹉螺称作“活化石”。
菊石不在了,只剩《精灵宝可梦》里的菊石兽。
不过菊石兽的设计有点小问题,你发现了吗?
03
哦,这跌跌撞撞的螺生啊
鹦鹉螺是头足纲的动物,既然如此,那么它们的运动方式自然和腹足纲的海螺、蜗牛不同,不是用腹足贴着物体表面匍匐前进,而是像章鱼鱿鱼那样,主要利用出水管(正式名称是漏斗)喷射海水的反推力,来推动身体倒退着前进。
所以《精灵宝可梦》里的菊石兽,喷水的地方不应该是嘴,而应是漏斗才对。
不过这样一来,就有个问题,就是鹦鹉螺的眼睛长在腕足聚集的前方,所以行进时,经常容易撞到别的东西上。
每天这么撞来撞去的,存活到现在真的辛苦了
因为没有像鱿鱼那样的裙褶,也没有发达的腕足,所以鹦鹉螺正着前进时不太方便,只有在觅食时,腕足扒在地上,才能走着前进。
如果摸到了鱼,鹦鹉螺会用触手抓住猎物使劲儿往嘴里塞,特别凶猛。
鹦鹉螺的口部特写,可见两轮触手
图片来源见水印
目前,全世界一共有六种鹦鹉螺,主要分布于西南太平洋和印度洋。
因此,你如果去帕劳等地潜水,就有机会见到它们。
正在交配的鹦鹉螺
在我国有分布的鹦鹉螺只有一种,叫做珍珠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跟大熊猫是一样)。
珍珠鹦鹉螺(Nautilus pompilius)
另外5种鹦鹉螺虽然在我国没有分布,但中国是《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的缔约国,鹦鹉螺科的所有物种都被列入了《公约》附录二。
因此在我国,那另外5种鹦鹉螺都被当做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来管理。
所以,就算以后在国外见到,别买,也别带回国。
估计见过鹦鹉螺的朋友很少
最后我们看一段视频
感受一下动态的鹦鹉螺吧
顺便找找它的漏斗在哪里
往期文章回顾
撰文 | 吴海峰
微信编辑 | 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