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不是一边佛系,一边拼命

谁不是一边佛系,一边拼命_第1张图片
城市的夜晚.jpg

01

前段时间,有个词很火,叫做“佛系青年”

意为这个时代,90后青年普遍的生活观是:有也行,没有也行,不争不抢,不求输赢。这种面对生活的态度,就如同拥有一颗向佛之心,虽是代发修行,但也无所欲无所争,总之一切随缘。

这些佛系的生活方式,比如说:

佛系食客:别问吃什么,随便都行。

佛系恋爱:一个人也挺好,随缘吧。

佛系买家:货到就好,不晒图不评价。

佛系上班:平平淡淡,够吃够用就好。

佛系打车:司机到不了门口,就自己走两步。

… …

不得不说,其实多数人都有过这样的生活状态,特别是在这个时代,正值青年的第一批90后。只不过因为互联网信息传播的特性,更需要把这样的生活状态包装成一种标签,让其从现实生活搬到互联网的社交上。

于是,佛系的概念也就应运而生。

虽然说,这只是一种偷换概念,将丧文化美名其曰为佛系生活,以便大张旗鼓地展现自己的生活状态,表面上是看淡一切,不争不闹,实则是在隐藏自己无所作为的事实。但也不得不承认,这是这个时代的通病,全民自带着焦虑标签,更多是一种无法改变现状的无奈。

所以,与其说“佛系青年”是给自己无所作为的事实披上伪装外衣,倒不如说是在时代巨轮下,那些渺小身躯逃不过被现实碾压的无奈自嘲。

谁不是一边佛系,一边拼命_第2张图片
佛系青年

02

毫无疑问,90后正在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他们享受目光焦点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压力。上有父母需要赡养,下有儿女需要养育,这些都是第一批90后不得不面对或者即将要面对的现实。

生活即是如此,这也是成长的代价。走上了舞台,也就不得不开始演出。

虽然世界的舞台很大,足够每个人施展空间,但掌声永远是属于少部分人的,就如同舞台上的聚光灯,照射的范围总是有限。更多的人,他们只是戴着面具,配合着时代的曲调,尽管也在舞台上卖力的演出,然而谢幕后的荣光终究与之无关。

他们犹如沧海一粟,渺小却存在着。

如此般的周而复始,也就渐渐意识到现实的残酷。无论是因为阶级固化,还是因为他们确实不够努力,都不得不接受,在这个舞台上多数人只是配角的现实。

即使接受了现实,但其实多数人成为主角的心依旧还是滚烫的,他们依旧在舞台上卖力的演出,依旧寻找着聚光灯的照耀。在舞台上,就犹如过河的卒子,只能拼命向前。只是神经崩的太紧,总是需要放松的,努力太久,也有突然不想努力的冲动。

我记得之前在知乎上有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那么多人开车回家,到楼下了不下车还要在车里坐好久?

其中有一个回答获得了很多赞,他说:推开车门,你就不得不面对柴米油盐。下了车,你是父亲、是丈夫、是儿子,唯独不是你自己。只有把车停下来,关上窗户坐在车里,自己才只是自己。只有此时此无需伪装,没有杂质的纯净,这一刻属于自己。

因为身份、因为责任而伪装太久,卸下面具的那一刻,才是真正的属于自己,这也是一个人最真实的样子。正如“佛系”也只是这些为生活而拼搏的青年,他们在沉浮时代下的另一个标签。他们褪去在舞台上的面具,享受时代下的自嘲,都只是为了明天更好的出发。

谁不是一边佛系,一边拼命_第3张图片
生活

03

你可以抱怨生活待你像个婊子,但你不能说你的一生都活得像个戏子。

即使是戴上面具的我们,也依然需要努力奋斗,而不是甘愿成为提线的木偶,在纷扰的尘世中任由摆弄。凡事不争,一切随缘的这种心态,也不该成为丧文化的伪装。佛系青年可以是舞台下的自嘲,但不该是舞台上独树一帜的骄傲。

我们努力不是为了要改变世界,成为万人瞩目的焦点,而是为了肩上的那份责任,为了自己在生活中的各种身份。谁都知道,生活不是我们努力就可以,但是,在成年人的生活里,又有谁容易呢?

之前有张图片在网上被广为流传:地铁里,有一位身穿西装的男生,他提着公文包,坐在那里啃着馒头,有些泛红的眼眶,似乎是在强忍着什么委屈,就怕眼泪夺眶而出。没有人知道他刚刚经历了什么,也没有人知道在他身上到底发生过什么,只知道眼里的那份委屈和苦楚,看完令人很是心酸。

动图

多少人也是如此,表面看似光鲜亮丽,背后却是一肚子的委屈,无人知晓。身份和着装永远都是在表面,而责任和压力,却深在心底。就像张爱玲说的:很多人时常会觉得孤独,那是因为他们一睁开眼睛,周围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却没有他可以依靠的人。

所以啊,生活不容易不该是年轻人丧的借口,努力不易,苟且容易。但是生活不止是苟且,努力的人生,尚有远方可见,而不努力的人生,除了眼前的苟且,还有以后的苟且。

我们可以享受佛系的自嘲,但不能接受丧文化的侵蚀。

一边佛系,一边拼命,才是我们与这个时代的和解,也是对这个时代的不妥协。无论前路有多漫长,这些未知的旅途,都终将化成脚下的泥土,一步一步滋养着我们,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不是一边佛系,一边拼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