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舒亶统一五溪记事

我在这里想与大家分享的故事,是关于影响怀化历史的人物之一:北宋舒亶。

舒亶(1041-1103)字信道,号懒堂,慈溪(今属浙江)人。治平二年(1065)试礼部第一,即状元(进士及第),授临海尉。神宗时,除神官院主簿,迁秦凤路提刑,提举两浙常平。后任监察御史里行,与李定同劾苏轼,是为「乌台诗案」。进知杂御史、判司农寺,拜给事中,权直学士院,后为御史中丞。崇宁元年(1102)知南康军,京以开边功,由直龙图阁进待制,翌年卒,年六十三。《宋史》、《东都事略》有传。今存赵万里辑《舒学士词》一卷,存词50首。一、关于五溪历史

在东西汉时期,五溪仍属于莽荒之地,五溪蛮族统治,大家都在跳草裙舞,不可能在黔城这个五溪中心地带设置镡成。由于东汉光武帝于建武十三、二十四、二十五年三次大规模征五溪蛮。其中威武将军刘尚征五溪时,在泸溪、辰溪一带全军覆没;伏波将军马援征武陵蛮时,兵阻沅水中游壶头山,最后亦困死军中。后来的安帝、顺帝、桓帝、灵帝时,又多次征讨武陵蛮;三国吴太长潘浚、钟离牧;西晋荆州刺史陶侃、南朝宋荆州刺史沈庆之等,对武陵五溪均不断征讨过。这些战争,给五溪蛮人带来极大灾难,造成流离失所。不得不向湘南、两广和云贵等地迁徙。

二、舒亶在五溪建立的武功。

对五溪历史影响最深远的时期是北宋,舒亶见证并参与了这一段历史的进程。舒亶在崇宁元年正月起知南康军,时方开边,蛮寇扰辰州。七月除亶直龙图阁、知荆南府、荆湖北路都钤、辖辰州。故黔中郡历汉唐皆建郡县,至五代始弃不通,然亦有内属者。熙宁元丰开复沅诚,而元祐中又弃之,自是猺人恃险难制。亶图上地形,募施黔土人,分七路遣将,授以方略,斩贼首并其徒党三千馀级,俘数百人,破洞百馀。遂分叙浦、辰溪、龙潭为七,以忠顺首领主之。既奏功,朝廷又诏亶兴复诚州,乃进屯沅州,兵未压境而渠阳五溪降。胡耳西道最为僻远,至是亦请命天子为之告庙,肆赦改诚州为靖州。亶复计议筑屯沅之洪江,分兵江之南,建若水、丰山、贯堡三寨。靖州跨大江,在飞山之东,猺人出人多以为障蔽,亶乃选形胜,得飞山福纯坡,建新城,最为控扼之要。'

二年朝廷遣使抚问,除龙图阁待制。卒于军,年六十三。赠龙图阁学士。有手编元丰圣训三卷文集百卷 【 出续通鉴旧志自熙河分画蕃汉疆界还授太子中允御史裏行与续通鉴不合】

黔阳的属地是1074年从芷江、会同和苗蛮的硖州、洪江分割出去的地盘上建立起来的。宋熙宁七年(1074)废叙州后,在黔城设黔中寨,安置了3000名从黔中征用的黔土人驻守军垦,这批人在舒亶平定北江的战役中杀了三千人,立有战功。第二年将位于湘西自治州的今龙山县的黔阳县搬至黔城,1080年 神宗元丰三年(庚申),并镇江寨人户入黔江城,始置黔阳县,隶沅州。黔城作为县治的历史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军事控制下的洪江,苗王受到黔土人威胁携带全部族人逃跑,洪江人口仅剩入籍汉人(省户),当时的龙标(洪江)改为汉人的习惯称呼洪江。据史书记载:龙标(洪江)在芷江东南三百二十里。元丰三年(1080年),刚刚成立的黔阳县辖五铺,其中一铺为洪江的省户人口组成。此时的洪江苗王逃遁的并不远,在巫水与渠水之间徘徊,趁机闹事!

舒檀死于心力交瘁。舒杀人太多也是使用武力过当,残忍的表现,在叙浦龙潭辰溪兵分七路,不宣而战,阴险狡猾,利用黔土人一次杀人三千。

他在洪江的军事部署堪称完美,在巫水方向设置的三个寨互为犄角,护卫洪江,苗王始终没有机会下手,转为在巫水渠水帮助靖州起义苗族部落切断官军的粮草补给和后路。使官军在靖州始终不能胜。战术运用真正成功的是洪江苗王,主动放弃城市,在巫水与渠水间机动作战,跳出了书呆子舒檀的连环阵,不轻易攻城。

北宋熙宁五年,在黔城置镇江寨,熙宁八年置洪江铺以来,按官方史料记载,洪江(原唐代巫州龙标)即使人口减少了一大半,经济仍一直领先于黔城,此时的黔城已经在首任县令经营下接收了大量战乱中痛失家园的流民。

据《宋会要辑稿》食货一六之一五载熙宁十年(1077年)商税额,“安仁寨一十八贯一十三文,镇江寨九贯八百三文,朝安铺二十贯八百四十二文,洪江铺十三贯四百九十八文”,安仁、朝安、洪江的商税额都超过了沅州(芷江)本城务(一十贯三百六十二文)。

1102年,舒亶坐镇军管洪江。舒亶及其前任(相当于省军区司令)的军事镇压民族地区和唆使黔土人屠杀苗瑶侗土人的政策,激起了当地民族矛盾加剧,各族人民纷纷军事起义。1087年 哲宗元祜二年(丁卯)七月,改诚州为渠阳军,强化军事统治,引起杨晟台、粟仁催聚众反抗。知渠阳军胡田无力镇压,朝廷调兵万人至渠阳,湖南亦增兵应援。1088年 哲宗元祜三年(戊辰)十月,朝廷无法将杨晟台、粟仁催的反抗镇压下去,于是下诏招抚,废渠阳军为寨,属沅州,撤戍兵,罢官吏,择授土官治理,苗王重归洪江。

五溪少数民族反复起事,攻打罗家湾,宋朝廷命召都誓主彭仕诚及都头覃文懿等至辰州约束起事人民。是年,各少数民族起事频繁,而朝廷无力征服,于是下令,诸路所开道路和创置的堡寨,都予以废除,对邀功生事的边境官吏实行严惩,有擅杀蛮人的,都置之罪。此后,对五溪地区的郡县,一度弃而不问。这标志着舒亶治理苗疆的最终失败,几年后病死在洪江弥牙尖的军事堡垒里,年六十三岁。

23年后舒亶死在军中(1074-1103年),洪江脱离黔阳,疆域重新划归南三县的会同,而苗疆安江留在了黔阳,历届封建统治者极力掩饰这段历史,在正史上只留下片言只语,轻描淡写一笔带过.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百三十五:"上閤門使、果州刺史謝麟言:「先準朝旨,撥托口、小由、貫保、豐山四寨並若水倉隸屬誠州。緣沅州與誠州元自梅口為界,今因割移四堡,遂以洪江口為界。自洪江口至梅口江約三驛,又從托口寨盧陽縣界至梅口江約四驛,削取沅州封守附益誠州太廣,不惟沅州戶賦、人兵不足以成郡,兼誠州見招約上和、潭溪等峒,自可以開拓疆封。兼結狼、九衙等諸峒並在托口寨西南,見隸沅州,水陸道皆出托口寨。設或溪峒入寇,誠州地遠,力不能制,沅州又為托口等所隔,難便措置,或以生事。乞以小由、托口兩寨依舊隸沅州,以大由等溪峒割隸誠州。」從之。(麟時知沅州,經制宜州溪峒,見正月三十日,七年五月十一日、八月一日,六年五月十三日。)"

为了征服原南江十六州之一的硖州(安江),在安江(硖州)采取惨绝人寰的族群灭绝政策,元末年间,黔阳汉人与少数民族因纠分引起械斗,最后汉人组织五千多人乘夜袭击安江、岔头一带九垌十八寨,苗、瑶土着民有三千多人被杀害,只剩一人躲藏在河边的岩板底下得以逃生。当地蒙古官员坐视迁移进来的黔土人乘夜屠杀硖州(安江)三千毫无防备的苗瑶居民,洪江的姐妹城堡峡州(安江)自此衰败!

三、舒亶的政治生涯。

他为官清廉,不徇私情。他在担任御史的时候,当朝宰辅、直接提拔他的恩人张商英曾给他写信,并将女婿的文章给他看,希望在科举时能得到他的帮助。他认为这有违宋制,毅然上告朝廷,使张商英受到惩罚。为了保持监察的独立性,他宁可背上忘恩负义的罪名。他为官一生,却两袖清风,罢官后,他竟靠教几个童子为生。

然而,他的名字却进入宋史的奸臣传。他因为小过错被免职,却迎来满朝的欢呼声。甚至过了一千年,他的同乡余秋雨仍骂他是“小人”,骂他令人“恶心”。

他就是舒亶,历史上一个极富争议的人物。而使他获得千古罪名的,是他卷入了“乌台诗案”,两宋最大的文字狱。该案的主人公是大名鼎鼎的苏轼苏东坡,一代旷世奇才。

舒亶因其才学人品而被宰相王安石赏识,神宗年间屡次升迁,由秦凤路提刑而为提举两浙常平,再任监察御史里行。成为当时地位显赫的“王党三十人”之一。

其时,北宋王朝外有契丹﹑西夏等族侵扰,内有冗官﹑冗兵﹑冗费之弊,民疲国弱,社会矛盾激化。王安石决心通过雷厉风行的改革,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由于变法操之过急,遭到了一些人的强烈反对,首领就是司马光。在北宋朝廷里出现了新旧两派。舒亶旗帜鲜明地站在新党一边,成为这一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作为御史,他的职责就是不遗余力地打击旧党势力。当时有一名叫郑侠的官员极力反对新法,舒亶就依法严厉处置了他。

苏轼一直反对变法,王安石任宰相后,他出任了杭州、密州、徐州等地的地方官。在任期间他看到了新法实施后出现的种种弊端,就将感叹写入诗中。由于苏轼在朝野中有很大的影响力,因而新党对苏轼的讥刺诗文非常不满。元丰二年春,苏轼从徐州调任湖州,按例上了《湖州谢上表》。表上有些言辞引起新党的强烈不满。六月二十七日,监察御史里行何正臣首先上章弹劾,要求对苏轼“大明刑赏,以示天下”。七月二日,监察御史舒亶和国子监李宜之同时上书弹劾苏轼。舒亶在面见宋神宗时,还上了一道劄子,把苏轼的诗句与王安石新法的条例一一对照,指出其讥讽新法之意,并随劄子进呈了四册苏轼的文集,请神宗皇帝裁夺。劄子云:“陛下发青苗钱以扶植贫民,苏轼讥之‘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为申严法律而考试郡吏,苏轼讥之‘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陛下兴水利,苏轼讥之‘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陛下申明盐禁,苏轼讥之‘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随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讽诽谤为主。”舒亶因此认为苏轼“怀怨天之心,造讪上之语”,其罪严重,“虽万死不足以谢圣时”,应以“大不恭”论处。 神宗一连数天接到状纸,已觉得“舆论沸腾”,于是传下圣旨:“将苏轼谤讪朝政一案送交御史台根勘闻奏。”苏轼随即被逮捕,受尽了磨难,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为该案为御史主使,御史古称“乌台”,所以这一案件史称“乌台诗案”。舒亶由此得罪了天下文人,引起了公愤。宋神宗为了平衡新旧两党的力量,于元丰六年,以舒亶与尚书省矛盾为借口,发话:“身为执法而罪妄若是,安可置也。命追两秩,勒停。”舒亶就这样被罢免了。朝廷内外一片欢呼。当时对此事的记载是“虽坐微罪废斥,然远近称快”。终神宗一朝舒亶再也没有被起用,他迁居鄞县月湖畔,名其居曰“懒堂”,以教书为生。

舒亶说到底是个文人,他执拗倔强,爱认死理。他是个改革派,就以维护新政为天职,冷酷无情地对待守旧派。他做事一意孤行,不计后果,从不知道圆通,而这种书生意气恰是搞政治的大忌,舒亶最后的下台是和他的性格缺陷分不开的。

“乌台诗案”表面看是舒亶造成的,本质上却是专制主义酿成的。作为御史,舒亶的任务就是监察百官,余秋雨说他是“检举揭发专业户”,他的工作就是做皇帝的鹰犬。在皇帝支持改革的情况下,他成为了急先锋,当皇帝要搞平衡的时候,他就成了牺牲品。在极端专制的社会里,知识分子失去了思想的独立性。这必然导致知识分子要么成为当权者的帮凶,要么被消灭。苏轼、舒亶就是封建社会知识分子结局的写照。私下里,我认为赵宋王朝还算不错,至少他还有一个不杀士人的规定,换做明清两朝,这个苏大胡子不知会被砍掉多少次脑袋。

舒亶在史书上的骂名,我觉得主要是《宋史》造成的,《宋史》为元脱欢主编,在二十四史中差错最多,特别是有关舒亶的主要材料取自《邵氏见闻录》,而此书是邵伯温所作,邵伯温是一个充满偏见并偏执的旧党人物,因而此书对新党人物的记载就极不真实。历史不可不察啊!

四、舒亶的文治。

北宋名人舒亶是个才子,少年得名,为文不立稿,倚马而能千言。他少年得志,宋治平二年,他获得礼部考试第一名,高中状元,蟾宫折桂,骑马京城,春风得意,那年他二十四岁。他的诗文 “重帘小阁香云暖。黛拂梳妆浅。玉箫一曲杜韦娘。谁是苏州刺史、断人肠。醉归旋拨红炉火。却倚屏山坐。银缸明灭月横斜。还是画楼角送、小梅花。”写得精致婉约,尽得后唐神韵。

他体格魁梧强健,性格刚毅,性如烈火,嫉恶如仇。登治平二年,他任台州临海县尉。有部下逐其叔之妻,被告至他前,他命执之,不服。他一怒之下砍下部属的脑袋,投檄而去,留诗云:“一锋不断奸凶首,千古焉知将相材。””他曾作为宋使,单枪匹马进入西夏。面对杀气腾腾的敌人,他镇静自若,慷慨陈词,最终圆满完成出使的任务。

选几首舒亶疑似在洪江写的诗文欣赏

蝶恋花(置酒别公度座间探题得梅)

雪后江城红日晚。暖入香梢,渐觉玲珑满。仿佛临风妆半面。冰帘斜卷谁庭院。

折向樽前君细看。便是江南,寄我人还远。手把此枝多少怨。小楼横笛吹肠断。

浣溪沙(和仲闻对棋)

黑白纷纷小战争。几人心手斗纵横。谁知胜处本无情。

谢傅老来思别墅,杜郎闲去忆鏖兵。何妨谈笑下辽城。

浣溪沙

白鹭飞飞点碧塘。雨荷风卷绿罗裳。管弦竞奏杂鱼榔。

游女谩能歌白纻,使君不学野鸳鸯。桃花空解误刘郎。

鹊桥仙(吕使君饯会)

教来歌舞,接成桃李。尽是使君指似。如今装就满城春,忍便拥、双旌归去。

莺心巧啭,花心争吐。无计可留君住。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鹊桥仙(吕使君饯会)

教来歌舞,接成桃李。尽是使君指似。如今装就满城春,忍便拥、双旌归去。

莺心巧啭,花心争吐。无计可留君住。两堤芳草一江云,早晚是、西楼望处。

唐代诗人对江城江楼的描写往往配上对山水晚霞和竹梅美妇的写意,灵动而不失简约,情色而不落俗套。

舒词文采华丽,结构严谨,哀怨而约显拘谨,苦闷而难寻真情。

很多才子佳人到洪江游历,并留下不少佳句,《全宋词》王以宁

浣溪沙(舣舟洪江步下)

起看船头蜀锦张。沙汀红叶舞斜阳。杖拿惊起睡鸳鸯。

木落群山雕玉□,霜和冷月浸澄江。疏篷今夜梦潇湘。

你可能感兴趣的:(北宋舒亶统一五溪记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