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生二胎意愿高不高?看母婴界KOL就可知道

一周前,国家公布2017年新出生人口数据,相信大家都看过类似的报道:


年轻人生二胎意愿高不高?看母婴界KOL就可知道_第1张图片

大意是,虽然去年新出生婴儿比2016年略少,但是年轻人生二胎还是很给力的。去年超过一半的新生儿,来自二孩家庭。


这个数据出来之后,各路专家(人口、经济、房产等)尽情分析解读。


有人说,人口红利期仍在继续;有人说,新增人口将会越来越少。


任何分析,首先得有“正确”的数据。光是这次公布2017年新出生人口,就涉及两个数据——卫计委提供的“住院分娩活胎数”和国家统计局抽样调查而统计得“人口出生数”。


我一下子看懵了,直接公布该年度新生儿数目不就得了。


好吧,那就自己动手查。


虽然我不是很懂统计学,但这点常识还是有的——即使是边远山区,不去住院分娩也得找医院开“新生儿出生证明”。挨着新生儿人头一个个数出来的“住院分娩活胎数”,可视为新生儿数量的替代数据,应该是比较准确的数据。


年轻人生二胎意愿高不高?看母婴界KOL就可知道_第2张图片


很意外,卫计委官网只能查到2016年以后的数据。


“二孩”政策,最早是2014年开始,夫妇一方是独生子女可生育两个孩子。不过这政策是该年下半年实施,其效应会会到次年(2015年)才有所体现。即便如此,那一年也没有公布“住院分娩活胎数”。


要讨论新出生人口的问题,得借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



年轻人生二胎意愿高不高?看母婴界KOL就可知道_第3张图片


看统计局的数据,就会明白,为何这次公布人口数据反应如此强烈:

年年添丁发财,偏偏去年不是。


统计局的数据是,去年新生儿比前年的少63万人,没卫计委的难看。


这数据准么?


关于人口数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数据中心是这样解释:


1981年及以前人口数据为户籍统计数;

1982、1990、2000、2010年数据为当年人口普查数据推算数;

其余年份数据为年度人口抽样调查推算数据。


其实国家统计局并非直接统计某个时间段的新出生人口。即使2010年进行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只是统计该年某个时间点的人口数据。


新出生人口怎么算呢?以统计对象的0.1%为样本数抽样调查,计算出“出生率”,乘以“上一年末人口总数”,这样就得到“新出生人口数”。


至于2010年新出生人口的数据,网络上有很多版本。相较之下,可能卫计委的数据可靠点吧。




作为已经生育二孩的普通人,上述统计数据跟我没有什么关系。身边的适龄生育夫妇,愿意生的还是会努力,不愿意生的有条件都不肯生。


“全面二孩”政策落地第一年,该年出生的新生儿突破1800万,专家欢呼“这是千禧年以来最多的一年”。


到了第二年,成绩没那么好看,但超五成来自二孩家庭,专家解释“二孩政策发挥作用”。


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隔壁霓虹国经济发达、保障妇女回家照顾孩子,还不是出现严重的“少子化”。


早几年国内媒体调侃80后,作为最后一代独生子女,上要供养一堆老人下要生儿育女,还要承受高房价,真是悲惨的一代人。


现在看来,未必。


专家预测,“单独二孩”、“全面二孩”等政策会释放本应有的生育意愿。事实上,无需揣测2017年真实数据,普通人都可以感受到,年轻人不愿意生、不敢生、不想生。


以后媒体肯定被打脸,80后绝对不会是“最惨的一代”。随着70后、80后生育二孩的潜力释放得差不多了,“新出生人口”才体现年轻人的真实意愿。会是怎样?参考一下霓虹国。




其实这个话题是老生常谈。不论人口学还是经济学领域,都有很多有识之士意识到这些问题。为什么我会这时候提起来呢?


虽然我是有两个孩子的妈妈,自从第二个孩子出生后几乎没有关注母婴类自媒体。你没看错,是没有


但这不妨碍我接受母婴育儿行业的资讯,从孩子的学校指定的阅读类APP,到我平时接触的非母婴领域的媒体,都有非常多非常多的母婴界KOL资讯。


KOL,原文是Key Opinion Leader,中文翻译是“关键意见领袖”,简单来说是带货、带流量的博主,比如:

某位全职妈妈,微博大V,每天画漫画写她带孩子的日常。

某位职业女强人,创办XX育儿公众号,一边带娃一边跟同事撕逼,文章多数是自己如何呕心泣血地应付小升初、教孩子学拼音。

某位医生妈妈,育儿圈红人,专门解答粉丝的各种育儿(琐碎)问题。


算我孤陋寡闻,目前见过的国内本土“育儿达人”,都是头衔一大堆,生过养过的孩子不超过2个。


360度无死角、多图特写拍自己孩子的,熬了几个夜晚弄出一份XX类玩具/产品/学习用具挑选攻略,梨花带雨花几万字写自家小孩考试失利的,都有一个共同点:家里只有一个孩子。


不怪他们。只生一个小孩,怎么都避免不了,倾尽无穷精力于此。


母婴界网红/博主/大V,是因市场需要而才存在。老一辈的父母会选择听专家讲座、看教育类专著,去获得育儿资讯。而现在的年轻人,更青睐亲自养育孩子的普通人,更喜欢看别人是如何带孩子、教孩子。


只可惜,国内本土出产的KOL,可供普通读者选择的款式不多。没有像贝嫂生了4个娃还能打鸡血地创业,没有像日本女医生生了5个娃还能出国留学,没有像美国儿科医生生养8个孩子才总结经验写出一本书。


我每每看到那些KOL在侃侃而谈时,总会自动地屏蔽他的头衔资料,与母婴育儿无关的华丽经历都是浮云。如果“带孩子”是一件产品,那我会关心这经验是否能复制。大V用他那套方法只在一个孩子身上成功,试问这如何是“亲测有效”?


像“让孩子们乖乖吃饭的好办法”“培养4个孩子出国留学的家庭教育”,估计只有我们以及老一辈才见到。

你可能感兴趣的:(年轻人生二胎意愿高不高?看母婴界KOL就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