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了》观后感

1、关于纪录片

    央视这个纪录片北京定位是南大毕业生,选取的对象有本科也有研究生。首先从学校出身来说,南大出身起点很高,但是可以看出他们的面试之路还是十分波折。虽然我曾经固有的理念一直都是,名校优势明显,但是现在我对就业有了更多一点的认识——能力。

    如果说学校和专业是敲门砖,那么能力和情商是钥匙。仅仅有很好的文凭似乎已经无法满足高速发展的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

    无论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求职面试,自主创业或是慢就业,最终都要适应到这个社会中来。

    看到纪录片中的无领导小组讨论我会忍不住把自己置身其中,那种莫名的紧张和不安会不断不断的窜出来,携程的HR对毕业生的面试要求让我有种不知所措,该不该能不能打破常规给面试官耳目一新是一件很难把握的事情啊。就像最后那个考古专业的男生,个性到不行,被他的简历和面试态度笑到不行,最后他还是选择循规蹈矩成全自己好好就业。

    当然,这里我不否认被竞争对手比下来的原因有很多很多,比如还是关于文凭——有更硬的敲门砖已经率先破门而入;或者关于背景,关于某些隐形歧视等等等等。

    留心的同学可能可以注意到,他们的家庭条件都并不突出,家庭对他们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没有背景,没有亲人的从旁协助,一条路靠自己走出来,这必定是要历经曲折的。

    现在90后大学生,有自己想法,希望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高学历追求的普遍化,使得硕士研究生的优势也不明显了,甚至他们本身会产生高不成低不就的心态,影响就业。还有希望去大城市或者留在家乡的想法也左右了他们的选择。

    创业的人越来越多,大学生创业的支持率的确在提高,国家提出“双创”;就我们学校而言,学校免费为创业大学生提供场地;纪录片里南大领导为学生免费提供创业指导。但是我觉得……我不适合创业就不说了。


2、结合《社会学是什么》

    今天书上讲的也是就业问题,书上将某些点通过文字更加突出的强调了出来,但是纪录片却是从细节去刻画大学生求职的艰辛点滴,无疑,纪录片更刺激人,看书会让我有种变成愤青的感觉,看完纪录片我反而更加看到自己的不足,现实就是真的真实这么血淋淋,细节致命。

    哎,看来不要老是抱怨不公平,机会自己争取,优势得自己扩展。其实有时候想想,不公平有时候除了那些大家都知道的副作用,还能带来鞭策的作用,激励人,尤其是在底层又想向上的人努力奋斗。崔龙龙的父亲说的有道理啊,既然不能一步到位,就先努力扎根城市,下一代的起点就能更好一点。我们必须认清现实啊,人与人之间就是有对比有差异,就是起点不一样。你觉得不满,就要用行动去改变。即使读书不是最好的途径,但是如果没有更好的安排,这就是一条通天大道,至少要相信它是。它就是能对我们就业产生巨大的左右效果。

《毕业了》观后感_第1张图片
现实

    但是我认为适当的不公平是社会公平的调节机制,就业也是如此。

    不过,还是希望某些就业歧视能够缩小。不然越来越大的鸿沟,会让人放弃努力。

《毕业了》观后感_第2张图片
.com书记请守护我

你可能感兴趣的:(《毕业了》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