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必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

最近京东拍得《你不必》广告火了,这个杜蕾斯广告团队操刀的文案刷爆了朋友圈。

很多看过广告的人纷纷留言说扎心了,道出了很多人的心声,借此也和大家分享一篇前段时间写的作业。

前段外婆去世,我不顾家人的反对,还是偷偷得带着尚在读幼儿园的儿子去看了一眼外婆的遗体。去之前我问儿子是不是还记得啊太抱过他,握过他的手。儿子回答记得。我又问他,那你难不难过?儿子回答说不难过,因为不熟。的确儿子出生时,我外婆已经失聪了,无法和小朋友有效交流。但当儿子见到躺在遗体冷藏柜中的外婆时,他紧紧得抱住我。我问他是不是害怕,儿子点点头,我说每个人都会死,不用害怕。儿子回答说会我知道,每个人只有一条生命,但猫有九条!如果妈妈死了,儿子终于憋不住哇得哭了出来。那你以后会不会多听妈妈的话一点,会!我没问自己死了他会不会难过,怕他没心没肺回答说不会。在回家的路上,我和儿子讲了外婆如何通过唱戏养活家人的故事。突然儿子跟我说,我有点难过了。我问他为什么?他说,我还没有送过啊太礼物,啊太也还没和我说再见。

我愿意带儿子来看外婆,不仅仅是因为死亡教育很重要,也是源于我自己的几次频死经历。我大学刚毕业时,在一个外资的通讯企业上班。因为工作需要,经常要各处出差。出于好奇,我每到一处地方,都会去当地附近,进行徒步穿越,探险旅行。为了有更多的时间进行户外探索,我不分昼夜的工作,写了很多小脚本,去改进工作流程,把平时半个月的工作量压缩在几天完成。就这样,在那个外企的三四年间,我甚至没有回过家过年,几乎把全中国玩遍了。在这过程中我有几次,非常的接近死亡。

比如在穿越墨脱时,我失足滑落峭壁,挂在悬崖边,下面是波涛汹涌的雅鲁藏布江,掉下去就必死无疑。那是我第一次真切的体会到死亡的恐惧,在侥幸获救后,我觉得没有什么比活着更重要了。

在一次攀登雪山的时候,因为缺乏经验,我把身上的一大半水,给了一位在半坡中休息的女孩。这导致我在登顶后严重缺水,这种生理上的难受,又一次让我体会到了死亡的可怕。

也是在藏区,中印边境,因为走错路,也因为语言上的不通,我经历了子弹从我身边呼啸而过;在甘南,我看过神圣而又血腥的天葬仪式;在一座被称为登山圣地的雪山,登顶的必经之路上,我见到过遗体和雪山融为一体的登山者……这些经历让我感到生命真的脆弱得不如一张纸,也对死亡怀有敬畏之心。

没有死就没有生,这句话听起来,虽然有点玄虚,但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多年以后我可以坦然面对我最好的朋友拿走我所有共计超过八位数的钱并消失于人间;也是为什么我敢于在身无长物时,借钱甚至抵押房子去进行公益创业。因为我清楚的知道我想要什么,但很多人可能到死都不知道他这辈子究竟想要的是什么,因为太多的人都觉得自己要的一定是视频中的那个不必的“成功”。也许有点夸张,但是我真的希望孩子可以通过认识死亡,来避免成为这样的人。人生真的不是只有美酒,跑车,相机和金表,真的没有哪个人的墓碑上会写,此人一生赚了多少钱。

最近结识一个在某领域世界级的大佬,两个孩子从小在美国读书已从常青藤毕业,最小的孩子却在国内读书,在问及如何教育孩子以及为何要把小儿子带回国内教育时。这为大佬的回答就是只要正确的引导,中国美国,名校普校都相差不大。如何正确引导,答案就是放养,唯一做的就是经常带孩子去接触各种事物,孩子总能发现自己的兴趣并深入专研,世界上没有孤立的知识,只要孩子愿意钻研某个领域,总会绕回到家长最为关心的基础学科。如孩子对科技类事物感兴趣,一旦到某个临界点他必须要把数学英语学好;喜欢艺术的,总归要去学习语文和历史。教育是最能刷爆朋友圈的话题之一,大家在朋友圈呈口舌之快把体制喷得体无完肤,回头立马买学区房托关系去所谓的名校。这两年因为做快乐代码,有幸接触了很多学校,有如雷贯耳的牛校也有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我不能违心的说牛校和外来务工子弟学校没有区别,但大部分学校的校长的想法是差不多的,嘴巴上都是喊着素质教育,身体却很诚实的在执行应试教育。毫无疑问,升学率是衡量名校的通用也是唯一的标准,放至世界皆准,英美都如此。但是你真的相信高等院校四年,就能把你的孩子从一无所知培养成某个领域的专家大牛?我是不信的,那些被写进故事的大牛都是带着问题去大学的,而不是去大学寻找问题。其实现在是教育的最好的年代,因为随时随地都可以学习,得益于视频软件的推荐算法,我儿子在消防领域的知识已经超越我了。但是我们接触到的很多小学低段孩子,甚至连电脑都不会用。我认识一个小朋友仅仅是因为家里有个天文望远镜,还是在读小学的他已经会计算星球引力了,也都是通过ipad自学的,我一点都不会惊讶未来他会成为天文学家,只要他的妈妈不再逼他去学音乐。科技早已大大改进了教育的方式方法,孩子的接受能力也极大的提高,我们为什么要人为的去给孩子分类,哪些该学哪些不该学。存在既合理,我们几乎无法阻止孩子更快更早更多得接触这个世界,何不放手爱,让孩子接触真实的世界。最好的教育真的不一定在所谓的名校内,有太多的方式可以让孩子接受教育。很多家长费尽心思让孩子进名校,毕竟名校资源有限,但是这个世界又最不缺资源,利用好身边的各种资源就能成就孩子最好的教育。你可以把孩子带进你的生活,让你们有更多的共同语言,我就曾经在午夜把熟睡的儿子叫醒带他去宵夜,只是为了让他看一看城市夜晚的样子。我们周边有很多类似快乐代码的机构社团,去发现,去体验,带孩子去参与,你的孩子不需要上vip课程就可能和老外一对一面对面的交流。

前段时间很多人都在喷乐嘉不顾孩子年幼,徒步暴走折磨孩子,我没看过那个节目。但我真的见过一个父亲带着六岁的女儿穿越墨脱,不错就是那个随时会有泥石流、落石、塌方的徒步第一线路,那个小女孩的坚韧和毅力让人钦佩,虽然最后在到达背崩后嚎啕大哭,但是这又如何?我相信这段经历,值得她骄傲一辈子。家长可以容忍孩子2,3岁便开始背四书五经唐诗宋词,为何不能接受孩子从小开始户外历练,或者是担忧孩子过早接触电脑手机?Aha社会创新学院的顾远提出好的教育应该是: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所以真的不必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因为最好的教育不可能在传统的学校里(包括所谓的名校):学校的教材都是滞后的,学校的老师不可能领域专家,课堂都被统一切割成40~50分钟.....在获奖无数的纪录片《最有可能成功》中,描述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美国学校,那里没有考试,没有教材,没有下课铃声,那里的老师都是各行各业真正的专家,那里大学录取率高达98%。也许有人会质疑,那是美国,国内没有这样的学校,其实国内也开始出现了类似的学校,不过入学门槛极高。前文所提的那位大佬,也在酝酿利用其在科技圈和美国顶级高校人脉邀请一些大咖来华度假同时为中国孩子提供一些培训指导,有兴趣的家长可以在后台留下联系方式,届时通知大家。

最后那些被孩子教育困扰的家长,其实他们就算什么都不学,可能也不会过得比你们差,所以你们到底在担心什么?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不必送孩子去最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