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千的传说】那篇文章推送了两次,第一次发出去过了几十分钟我就删掉了,很多读者在后台问:“为啥要删?”我说:“有瑕疵。”
什么瑕疵呢?
我把灵感笔记随着文章一起发出去了。
所谓的灵感笔记就是我把平常的见闻,以及学习,思考时一闪而过的灵感,第一时间在手机里做的简短纪录。
以前,我自认为记忆力不错,比如三四年前的一些小事小细节大概都能记得不少,有时翻起朋友圈或者微博,看到一个说说就能想起一整个故事,什么场景,什么情况下,谁说了些什么话一般都能记得清清楚楚,所以以前很少记笔记。
开始写文章以后发现:大脑会选择性的把一些特别高兴,痛苦,离奇的事情记得非常深刻,而生活中的很多细节,不太引人注意的情节和有些小故事,时间稍长点儿,会慢慢遗忘,即便有时断断续续的也能想起一些,毕竟没有记在笔记里边提取方便。
而且,写文章不仅需要见闻,更得有灵感,而灵感有的时候是转瞬即逝的,所以,现在我看到一些有意思,比较新奇的事,脑袋里涌现的一些比较特别的想法,甚至跟人聊天看到或者听到一些有价值的话时,都会第一时间记录下来。
笔记记得多了就会成为一个素材库,写文章的时候,只需要翻下笔记,从里边提取素材和记忆就行了。估计很多写文章的人都会有随时随地记笔记的习惯。
但是,这样的笔记一般都是比较零散的。比如说,在街上见人闯红灯产生了思考,记录下来;听人讲述感情故事,也记录下来;消费的时候遇到了一个坑,再记录下来;跟顾客打交道时发现了一个规律,仍记录下来;突然发现了一个商机 还是记录下来……
我前天在公众号第一次【老千的传说】时,文章的前半部分基本就是跟上面这段一样,信息比较零碎,很多句子不完整,内容也是前后不搭边儿,当时有有38个伙伴看到了那篇次品,估计当时看到那篇的读者会感觉:读起来挺费力,摸不着头脑。我发出之后,自己读这篇文章时突然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删掉了,重新编辑过后晚上重新发了次。
按道理,一般文章应该是在发出去之前修改完善,满意了再发。不过,我平常都是发出去之后,再一遍遍细细阅读,挑毛病,总结经验。
为啥要这么做呢?
我认为,读者就是市场,文章就是产品,产品在没有推向市场之前,我们自己单方面修改都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很难发现真正存在的瑕疵。一个人要想快速成长,就得尽量多的经历各种磨难,打击。同样,我认为如果想有效提高写作能力,也得让写出的东西真正接受读者们的挑刺,反馈。
还有一方面就是,市场,实际情况,给你的反馈能让自己对失误,错误,经验教训记忆的更加深刻。
我做公众号的时间不长,也没写多少文章,但是从一些小失误中总结了不少经验,现在闭着眼睛都能想起来。
以前用电脑写,打字速度本身比较慢,突然没电了,辛辛苦苦写了大半天的东西全都没了,那么我后边就用有道云在手机上用讯飞,直接说,既不怕写好的东一下全没了,同时,比较简单轻松,不用打字,录入速度也很快。
再比如,在有道云写好以后往公众号复制的时候,文章末尾会有一大片空白,如果不删掉空白部分,读者不知道文章已经结束,有些读者也会喜欢看评论区内容,那么就非常影响阅读体验,这个也是在实际操作时发现的教训。
之前,写文章时,会直接在灵感笔记下面接着开始写文章,这样的好处是,写的时候,能拉到最前边看笔记获取灵感和素材。文章写完,从笔记末尾和文章开头的地方开始复制内容到公众号,但是前天不小心点了全部复制,就把笔记随着文章一起发出去了。这也是一个经验,那么我就改了一下方法,用俩手机,一个记笔记,一个写东西,就会避免再犯类似错误。
最近,有好几个读者问起写文章方面的事,虽然咱写的东西不算多,阅读量也很一般,不过我觉的咱还是有点经验的。我的公众号基本没做过互推,也不像有些自媒体靠标题鸡汤获取阅读量,也没多渠道推广过,粉丝大多都是自然增长起来的。一个自媒体靠自然增长,一年时间能达到1000左右阅读,算是差不多的了,见了不少公众号写了两三年时间,现在每天也才300-500的阅读。
写文章难吗?
不难。写文章实际就是跟人讲话,把自己所思所想用文字的方式讲给读者听。
什么样的文章(或者话)受欢迎?
故事。
这是千百年来被证实,最具有生命力,最受欢迎的体裁了。任何道理或者概念,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比如想让人们知道,遵守交通规则很重要,那么我们肯定会讲,谁谁谁闯红灯,抢道被撞的故事。再比如,提起拜金女这个概念,很多人都会想起有个叫马诺的女嘉宾上非诚勿扰讲,宁可坐宝马里边哭也不愿坐自行车上笑的故事。即便我们想反驳,想让大家接受:嫁给有钱人不一定幸福,我们一样会从身边找故事来论证说明自己的观点。哪怕看工具书,我们也喜欢看里边案例,一本书或者一篇文章如果都是干巴巴的理论,方法,没有实际案例的话,就显得很无力,可读性也很差。案例实际上也是故事。
那么,想写受人欢迎的文章,或者说想做好一个演讲,最关键的因素就出来了,就是,得学会如何讲故事。
写文章实际就是讲故事。讲故事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写文章,写书的方法。书,说白了就是一个长篇文章。
写作,或者讲故事的方法有很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和自己总结的经验。我们接触不同的教程,不同的大咖都会听到各种不同的方法,似乎每个人说的都有用,但是似乎又都不得要领,我们学了各种方法之后还是不知道一篇文章该怎么写。
比如说,上学时我们都知道,写文章只要掌握who(人物),when(时间),where(地点),what(事件,),why(原因),how(过程,方法)这5个w和一个h就行了。但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很多不错的,转发量大的文章并不一定都全部具备这么几个因素,而全部具备这几个因素的文章也不见得就是好文章。
假设一个小公务员,是个户籍警,记录自己每天的生活,比如说为了挣工资,早上起床,赶车,到单位,看报纸喝茶,给人办业务盖章,晚上下班回家,睡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过程,方法,原因都有了,我们看完他写的这个日记,会感觉精彩吗,会喜欢吗?
应该不会吧!
为什么?
太平淡了。
所以,我们写的内容一定得是人们平常很少见的,不了解的,神秘的,新奇的,人们才会喜欢。比如说,我之前写过,老千,煤矿,骗局,揭秘,旅行见闻,各种生意项目……,基本都是大部分正常上班族很少见的东西。
当然,除了奇之外,作者本身的高度也很重要。
简单来说,就是有钱或有名。
范冰冰和王思聪,即便在微博只发一个问号,也会有众多读者关注,猜测,讨论:他们想表达什么?这个问号是什么意思?……
比如范冰冰上次发了个【我们】,就能惹得大小媒体竞相跟风报道。如果咱们发个【我们】有这个效果吗?
同样的内容,不同的人写出来,效果不一样,读者的感受也是不一样的。
比如说王思聪发个:今晚在西安,约吗?大家会觉的,王公子真风流。但是星云法师如果在微博发个:今晚在西安,约吗?肯定是骂声一片,大家会觉的怎么这么下流……
该最近看了四本书,写作风格都不一样
一本是,雷殿生写的【十年徒步中国】。这个作者很特别,只上过三年半小学,他的写作方法也很简单,就是我之前说过的,按照时间线,把十年旅行过程中发生的比较重大,新奇的事情按照顺序写出来。语言什么也很普通,实际上就是日记,这个最适合初学写作的人了,顺着一个人物按照先后顺序一条线写到底。我公众号之前发的那个关于小黑的故事【赔光600万……】实际上也就是按照时间线,从他上学,到进入歌舞团,到去南方演绎吧打工,到自己开演绎吧,到演绎吧倒闭的经历做了一个记录而已。
看完的第二本书,是贾平凹写的【废都】。废都这本书很散,基本上写的都是西京城文人圈子生活里的一些琐碎事,跟红楼梦差不多。这个书,看的时候虽然感觉故事不是很精彩,没有那么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但是写的非常细,信息量非常大,读完感觉能收获不少知识。这个书也有一个主线,主线是啥呢?就是孟云房这个人,孟云房是一个贯穿整本书的关键性人物,这本书里所有人物和故事大多都跟孟云房有千丝万缕的关系,有点类似中转站的作用,如果没有孟云房,这些零散的故事,人物就没法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整体。我写的随笔,基本跟废都的风格差不多,很随性,侧重于抖出更多料。
第三本书是刘震云写的【我叫刘跃进】,这本书也是第二次读,第一次读大概是10年前了,只感觉故事很精彩,这次读完,不由得佩服,刘震云确实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这本书的风格有点类似多线叙事电影。啥是多线叙事电影呢?比如,【疯狂的石头】【疯狂的赛车】,就是同时讲述一段固定的时间内,多个人物同时经历的事情,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说的就是这个风格。【我叫刘跃进】里边,每一章基本都是一个独立的人物和故事,但是又因为各自一些不同的事情产生联系,到了一起。最开始是放,随着情节发展,慢慢再不断的收,缩到一起。比如【疯狂的石头】,开始的时候,几个人物都互不相干,但是最后各路人马都因为一颗钻石被收缩到了那个小庙,产生矛盾冲突,从而让故事达到高潮。这种写法看似简单,但是要求作者对整体具有特别好的的把握能力,比如哪里该留悬念,什么时候该收,怎么把所有事情合理衔接起来,写之前都得精心策划。
看的第四本是冯仑写的,【野蛮生长】。这个书相当于是一本合集,书里的每一章挑出来都是一篇独立的文章。这个书是按照事业主线来写的,按照民营企业的萌生,发展,规范,辉煌,倒闭的顺序列出不同阶段不同的人物,以及方法,感悟。从大的方面来说,也算按照时间线,但是严格意义上也不算,因为,不断的有插叙,倒叙,回忆……
我写的【试试】那篇文章有点类似这个风格,就是围绕着去年在互联网上做的生意实验,遇到的一些事情展开。【野蛮生长】这本书的写作方法最适用于写教程,工具书。每一个方法都是独立的,但是又有一个整体的系统性的大框架,把所有方法容进去。
这几本书都是在讲故事,虽然风格不一样,但是核心方法又都是相同的。
核心技巧是啥呢?
实际上,大部分好的文章,书,讲故事的方法归根结底就是:
人物有一个想要完成的目标→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阻碍→人物为解决阻碍做了哪些努力→努力之后得到的是什么结果(通常结果不是很理想,没有实现)→如果结果不理想,代表努力无效,又会遇到什么意外→意外发生之后事情出现了什么转机?→最最后的结局是怎么样?
再说简单点就是,【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机】【结局】,这七个因素。
比如雷殿生的【十年徒步中国】,作者的【目标】是要徒步走完全中国,在徒步的的过程中遇到了各种危险,嘲笑的【阻碍】,经过各种【努力】,解决了阻碍【结果】,在媒体报道下,很多网友们知道了这个人和这个事,给予了很多支持,比如穿越罗布泊时黑龙江电视台提供全程报道和装备物资支援【转机】,最终作者完成了旅行中国的目标,获得了大奖,成为奥运火炬手,被很多大学,企业,媒体邀请去做分享,成立了自己的俱乐部,出了书……
再比如,金庸的小说,主人公多是为了复仇这个【目标】,找不见仇家,或者仇家太强大【阻碍】,去拜师,寻找仇家【努力】,却找错了仇家,或者因为力量太小没法干掉对手【结果】,偶遇高手,或者发生了奇遇【转机】,武功大涨成为绝世高手【转机】,最终干掉了对手,揭开了谜底【结局】。
多线叙事,实际上就是多个人物为了自己的不同目标,作出不同的努力。比如,天龙八部,乔峰的目标是寻找杀父仇人,慕容复的目标是为了复国,鸠摩智的目标是为了得到六脉神剑成为天下第一,段誉的目标是为了追到神仙姐姐,阿紫的目标是为了追到乔峰……,再比如【我叫刘跃进】里边,刘跃进的目标是为了找到自己的包,杨志的目标最开始是找到把自己吓出毛病的抢劫团伙,严格的目标最初是想得到领导帮助拿到贷款,曹哥的目标是为了搞点小钱,按摩女老公的目标是为了复婚,领导的目标是为了拿到U盘……,人物穿插交错,最终同一时间在同一个空间内聚到了一起,各个人物的目标分别得到了不同的结局。
各个人物的目标都不同,怎么让他们发生关系呢?
这就得一个连接节点,或者说是中介,中转站。
比如,【我叫刘跃进】里边,那个连接节点就是刘跃进的包和严格丢失的u盘。【废都】里边的连接节点就是,孟云房这个人,【十年徒步中国】的连接节点,就是作者本人,把所有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金庸的【侠客行】里边主要连接节点就是,【侠客岛】【狗杂种】【玄铁令】,把所有人物和事件链接起来。
之前听了一个写手开的写作课,他说,看文学类的书籍没什么用,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没多大帮助。我是不大赞成这个话的。
【废都】里边就有很多生活和做事的方法,技巧,也有揭秘骗局的,比如说(生子秘方),艺术品造假,虽然是20多年前写的,但是这些骗局现在仍在发生。
要想学写作,光知道方法是不够的,拿着学到的方法去分析别人作品,琢磨人家具体是如何写的,是如何运用这些方法的,自己才能更好的去发挥。很多写作,画画,拍电影……的高手,最初都是从阅读,临摹别人作品开始的。
写作课有没有必要听?
我认为还是有必要的。虽然,不知道方法的话,别人作品看多了也能总结出规律和技巧。不过,懂得了方法之后再去分析别人作品会更清晰,更容易学会写作。
比如,今天文章里提到的【线】,就是我自己看别人书或文章的时候自己琢磨出来的,以前从没见谁教过这个东西。
知道,并掌握了【线】这个概念,对写文章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熟练运用【线】以后,写文章,乃至写书都非常容易。
写一篇几千上万字的文章我们觉的很难吧,但是发个几十上白字的说说,谁都会发。那么咱平常就先写几十上百字的小段子,然后再用些句子把这些小段子,小故事连接起来,一篇文章就出来了。举个比较形象的例子,佛珠我们都见过吧,一颗颗零散的珠子被一根绳子串在一起,从而形成了一串完整的佛珠。小段子就好比是一颗颗零散的佛珠,连接这些小段子的句子,就相当于把那些零散佛珠串起来的那根线。
我前天删除的那篇文章,实际上就是把没有连接的小段子,散珠子推送出去了。
连接小故事的线一定就得是句子吗?
不一定。
也有很多文章或者书里面的各个小故事前后是不做衔接的,我之前提到过跟【荒蛮故事】这个电影风格一样的写作方法,基本就是硬连接。
现在有不少公众号的作者都是采用类似手法,1,2,3,4,5,分别讲述几个不同的故事,事情跟事情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和衔接。比如,咪蒙和雾满拦江的文章多半都是这个风格。
这类文章其实也有线,这个线一般就是文章的标题,也可以说是文章的灵魂。
想写这类文章的话,列出1个大众容易接受的道理,或者大众反感的行为,或者能引发大众情绪的东西作为论点,然后,去身边找出3-5个可以证明这个道理的故事,结尾再做个总结,表明一下自己观点就可以了。
写这类文章其实是最简单的了,又挑的是大众最喜欢或者最反感的元素来写,阅读量和转发量一般都会非常高。
比如,我在公众号里也测试过这个方法,就是之前写的那篇【你为什么要努力赚钱】。当时公众号才4000左右粉丝,按照一般规律,公众号的阅读量是粉丝量的10%,也就是说,那篇文章在粉丝量只有4000的情况下,正常阅读量应该是400,但是,那篇文章的阅读量居然到了2000多,而且打赏量也是所有文章里最多的。
不过,我是不大喜欢写那样的文章,那样的文章读者看完收获也不是多大,我更倾向于写一些真正对读者有用的内容。
但是这又存在一个问题,很多读者如果觉的没用,不会去转发打赏,如果觉的有用,会打赏,但是很少去转发,因为人都是自私的,我懂了不想让其他人懂,或者揭秘的东西对我会产生不好影响就不愿转发。
不过,也有好处,就是读者粘性比较高,大家比较愿意支持。比如之前推送了两次广告,掉粉很少,卖【地下产业白皮书】的时候,我没说价格,就是你随便给,多少无所谓,虽然也有给一块钱,甚至一毛钱的,不过还有一些读者给60多,100多,甚至300多。
有好事者加了几个打赏100元以上的伙伴,说,那个东西,百度里边可以搜到免费的,疯了吧,还给钱……
有读者回答说,我以前看过,自己手里也有,就是想支持下人家。
有读者说,电子书看起来体验还是要好一点,百度里边虽然有免费的,但是好多广告,也没有目录,阅读体验不好,下载,整理起来很麻烦,浪费时间。
也有读者说,是人家让咱知道这个东西的,人家不说,咱也不知道有这个东西,我是为信息买单。
看了这些,感觉特感动。罗振宇说,什么是粉丝?真正的粉丝就是愿意帮助你,支持你,打心眼里愿意你成的那些小伙伴儿。
屌丝舍得花钱还是有钱人舍得花钱?
我认为有钱人更舍得花钱。
有钱人舍得花钱是因为傻吗?
应该不是,人家之所以有钱,就是因为人家比咱更聪明。
看到那个读者说,为信息买单时,我想到了一个小项目。
前段时间看完一本书,感觉特别有启发,于是便买了一批送读者。送之前基本是保密的。今天,估计大家陆陆续续都收到了,有几个伙伴没看多少就对这本书赞不绝口,说,简直就是颠覆自己以往对钱的认识。
送书时,我在想,大家看完书有了收获,以后生活得到了改变,会不会在心里感谢咱,记得咱呢?
应该会吧。
其实我要说的项目很简单,就是做一个类似读书会一样的事情。
比如说,收取一定年费,一个礼拜或者一个月给大家寄一本你看过的或者别人推荐的比较有价值的书,跟大家分享讨论读书收获,每天在私人微信里为大家推送一个会员信息,比如业务,职业,行业,特长,坐标……,以及他写的读书笔记。
这个事实际上赚的就是为大家精选好书,好友的信息费,或者说是向导费,服务费。
一年前建群的时候,有伙伴把大家的简介整理起来做了一个群员通讯录,前几天翻到,看到各个行业,各个地方的伙伴都有,又把这个通讯录在群里发了一次,我想,大家想了解任何方面基本都能找到业内人士,去了任何地方都能联系到当地的伙伴,这个还是蛮有价值的。
我跟一个小伙伴提了下这个项目,他问,可行吗?
我说,肯定可行,如果我现在招,我相信肯定会不少伙伴愿意加入的,但是我现在懒得搞了,每次卖东西或者做付费的事情都会有不少局外的屌丝乱喷,不过,你去做的话,不存在这个烦恼。
他问,做这个事重点是啥?
我说,得找一些自媒体背书,给你带来信任和种子客户来启动。自己如果没有流量的话,很难做起来。
他问,是不是要搞个公众号?
我说,私人号最好,同时不要告诉大家你要送的书是什么书,将要推送的伙伴是谁。越保密,大家越有期待感,越会感觉到惊喜。
他问,需要建群吗?
我说,不要建群。实际上你要做的这个事就是建立一个桥梁,或者说是做一个向导,建群了之后,大家过段时间就没新鲜感了,同时大家都私下联系,你的作用就被弱化了,大家最终会忽略你的作用。
其实,罗辑思维之前就搞过这个事情,标一个价钱出来,但是不告诉你箱子里边有啥东西。效果很不错。
相信很多人关注罗辑思维,买会员,也是看重他的会来事功能。那个时候,罗辑思维就是一个流量和信息的中转站,一个各种资源连接的桥梁。然而他们走错的一步也是,开放了会员区,建立了会员群,大家私底下都能相互自由连接,谁都能拉起一个群,搞一个众筹,组织一个活动……,过度消耗了大家热情,弱化了罗辑思维本身这个中心的作用。
真的有人愿意为向导付费吗?
这个是无需质疑的,之前在青岛遇到了一个大哥,他说,跟朋友穿越罗布泊,请了个向导,5天,俩人每人给向导拿了3.8万。
向导是干嘛的?
就是告诉你,该朝哪里走,哪里有水源,哪里有吃的,哪里有坑。
之前还跟伙伴们讨论过一个项目。有些伙伴在国外呆的时间长,对一些国家比较熟悉,我当时想,如果咱去外地或者国外旅行,如果有个当地人,帮咱安排吃住,带着咱逛,玩,咱是愿意付费的,你们可以试试这个,因为有些人是不喜欢跟团的,因为跟团太赶,吃不好睡不好,玩不好,但是自由行又没经验,懒得做攻略。
有人担心说,怕被查 因为这是黒导游……
我说,如果有个老外对中国比较熟悉,带着一群他们国家的人一起逛长城,故宫,兵马俑……,会被惩罚吗?我跟朋友一起逛着玩不行吗?
没过多久,有个在国外的读者说,他们当地就有人搞这个事,基本就是咱说这个模式,而且已经做的很出名了。
其实,这个事国内也能搞,前几天在一旅游APP上发现,很多地方都有人在做。网上接单,有的自己开车,有的是租车,包括接机,带着一起玩,去吃本地特色美食,给安排住宿……
只要把服务做好,一定是有人愿意为服务和信息买单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便宜的,免费的,不是所有人都喜欢自己动手。
网上攻略再多,也是外地人写的,外地人有本地人更了解本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