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410

雨过天晴,温度回升。

上午两节课讲完了《寓言二则》,处理了喝错奶事件。家长没有给孩子续订牛奶,却又没有告知孩子。没喝到奶的同学也不跟老师汇报……

下午听了一节一年级的《荷叶圆圆》。老师带着学生感知叠词,尝试积累叠词。殊不知一年级的学生在没有触摸到词语格式的前提下,能说出来才怪。何况这么大的孩子并没有多少阅读积累。

学生读了一遍课文标了段,却没有订正读通读准,也没有订正自然段的划分。

原本是画面感很美的一篇课文,却没有角色代入之后的美美朗读,原本是很适合分角色朗读的一篇课文,却没有师生合作,让学生知道何为旁白,何为对话。全班分工来读,好乱的节奏。

二年级《青蛙卖泥塘》,复习了生字,复习了词语,梳理了文章脉络,简单处理了老牛和野鸭子的话。课堂15分钟的时候,已经开始让学生排起长队进行表演了。很不幸,所有的小动物上前开口,内容极其相似。“青蛙,你的泥塘好是好,就是……”

天哪。语言如此单一,原因在哪里?原因在于老牛和野鸭的话处理极其不到位。

为何老牛说了两句话,野鸭说了一句话?

为何两个角色都是先说优点,再说不足?

为何青蛙听了建议马上开始行动?

青蛙为了卖掉泥塘,吆喝了很多次,每一次的心境和吆喝声一样吗?

老师没有解读文本,没有深入思考。

语文课就变得像煮熟的鸡蛋一样——不剥开来,只是完整地滚了一遭而已。

角色扮演完之后,老师配乐教孩子们读青蛙最后卖泥塘的那段话。

优美的手势真像一位舞者——可是,大街上却是极少见到边舞边吆喝的商人吧?

一字一句教完朗读后,时间剩余五分钟。干嘛呢?把上午学过的生字描一描,写一写。公开课上这样夯实生字,合适吗?

事实上,两位老师自去年入职以来,进步是很大的。首先,班级管理严中有细,孩子们学习习惯很好。其次,老师们也是想把课上好的,从精致无比的磁贴、字卡便可看出。

然而,我还是想说,做工精良的黑板贴代替老师的范写,真的合适吗?

晚上回家,细读《儿童的立场》。

更加坚定了我完成论文的决心。并且思路越来越清晰。

期待自己能够啃下这颗硬骨头。

加油。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90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