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槽
珍宝馆的珠宝和金银器两个展厅在2016年完成改陈,第一次刷新展厅,面对满坑满谷的金银珠宝,我目瞪口呆、无所适从,槽点如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争先恐后,呼之欲出,然而先吐哪一个,都是对其他槽点的不公平。
先来“忆昔”一下。
珍宝馆上一次改陈在2004年,以展品的用途和功能划分展览单元,共有“随处的精致——日用器具”、“掌上的风雅——赏玩珍品”、“鬓边的奢华——帝后饰品”、“凝固的仪轨——礼制文物”、“几案的沉思——陈设器物”和“信仰的依凭——佛教文物”六部分。后三部分在养性殿、乐寿堂和颐和轩,展览与原建筑的环境和功用有所呼应。这六部分足以勾勒出清代宫廷的物质、精神生活风貌了。展览思路非常清楚,展品与展品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过渡自然,每单元的标题也提纲挈领、古雅优美。南京博物院展览清宫旧藏文物,直接用了故宫珍宝馆的单元划分和标题,也从侧面证明2004年改陈得到了业内认可。
因为是器物展, “用展品讲故事”的观念在十多年前还不流行,我们可讲的内容就特别多,比如“现在不值钱的淡水珍珠,为啥在清宫等级最高”,这个话题能说十来分钟吧,视游客接受程度。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现在在新展厅里讲东珠朝珠,往往刚说仨字,就被游客大呼小叫地打断:“哎哎哎,这绿色的石头是什么啊?”当然,随便插话是缺少教养、素质不行,但也不能全怪游客。展厅里都是璀璨琳琅闪瞎眼的宝石,谁还会对朴素的淡水珍珠感兴趣呢?尽管它是顺治的╮(╯▽╰)╭观众不再关心展品蕴含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而只关注材质:这是什么?这是真的么?这个多少钱?呵呵,这样的展陈,只配吸引这种level的观众。
比起吸引吃瓜观众,培养核心观众似乎更重要。
金银器展厅更惊人,展柜用了大红衬布,展品锃光瓦亮。重点是佛像变成了金器。摊手,在大金大红的环境里,游客并不想知道这件造像受到了笈多马图拉风格影响,而旁边那件是典型的清宫风格。仔细讲一圈,我和游客眼都快瞎了——红布衬金器,这是脑子进水了么?除了菜百这样的卖场,哪家金银器衬红布啊?而且金银器展厅没有朱碧山银槎和金瓯永固杯,也有点失败呢。
以后珍宝馆还将改陈出玉石器展厅和盆景展厅,可以预想这个世界不会好了。只见金银,不见信仰;只见宝石,不见规矩;只见材质,不见文化。而且珠宝、金银器、玉石、盆景,这种单元划分本身就是槽点——前三种是“质地”,盆景是“用途”。
不,你宫只想展能chua chua反光的。
吐槽完毕。既然还在珍宝馆讲,就得想办法适应现在的土豪风。观众不是喜欢看宝石么?那就学习一下宝石吧。而且新展厅的文物都清理过,光线充足,也看出了一些以前没关注到,现在可以琢磨一下的问题。
学习材料主要是《系统宝石学》。想随意了解一下的话,DK的《宝石圣典》也不错,但是这书关于中国古代宝石的说法bug太多,需要自行纠正。另外就是跟雨蕉姑娘和娄老这两位专家请教。还有自己买买买(交的学费)。
建议搜个元素周期表。
几个概念
一、摩氏硬度
1822年德国矿物学家Friedrich Mohs根据十种矿物的相对硬度,划分出十个级别。金刚石最硬,滑石最软。
1、滑石
2、石膏
3、方解石
4、萤石
5、磷灰石
6、长石
7、石英
8、黄玉(托帕石)
9、刚玉
10、金刚石
*日常常见的物件硬度:指甲是2.5;铜针是3;窗玻璃是5-5.5,刀片5.5-6,钢锉6.5-7。
珍宝馆常见宝石的硬度:
琥珀/蜜蜡:2-2.5
珍珠:3
珊瑚:3.5
孔雀石:3.9-4
绿松石:5-6
青金石:5-5.5
和田玉:6.5
翡翠:6.5-7
玛瑙:7
水晶:7
碧玺:7-7.5
绿柱石(祖母绿/海蓝宝):7.5-8
金绿宝石(猫眼儿):8.5
刚玉(蓝宝石/红宝石):9
金刚石:10
实践了一下,用小刀刻石榴石(硬度7-7.5),唔,确实划不动。用力刻绿松石,能在表层留下浅浅的划痕,珊瑚的硬度虽然只有3.5,刻着也挺费力的,淡水珍珠比珊瑚容易刻。
不想刻蜜蜡和菱锰矿,贵。打算买点磷灰石、拉长石和萤石,到时再划吧。
如果去潘家园买松石啊玉啊之类,不怕被打的你可以拿窗玻璃、刀片和钢锉啥的划一下试试。
俗语里的“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也能用摩氏硬度解释。这句话说的是锔瓷,瓷器上的釉元素是氧化硅,跟石英的元素构成一样,石英的硬度是7,普通钢刀刻不动,自然就无法锔了。
二、包体
可以简单粗暴地理解为宝石晶体里的杂质。
据《系统宝石学》,“狭义包体的概念是指宝石矿物生长过程中被包裹在晶格缺陷中的原始成矿熔浆,其至今仍存在于宝石矿物中,并与主体矿物有相的界线”。“广义包体的概念是指影响宝石矿物整体均一性的所有特征。即除狭义包体外,还包括宝石的结构特征和物理特性的差异,如带状结构、色带、双晶、断口和解理,以及与内部结构有关的表面特征等。宝石学中多涵盖的是广义包体概念。”
三、解理
据《系统宝石学》:“宝石晶体在外力作用下,沿一定的结晶学方向裂开成光滑平面的性质。这些裂开的平面称为解理面。”分为极完全解理、完全解理、中等解理和不完全解理四类。尽管金刚石硬度最高,但是如果找到它的解理面,也能把它碎开。
解理在宝石鉴定和切割等有意义。讲解用不到。
四、宝石的颜色
宝石的颜色有来自本身的化学成分的,也有属于物理效应的。分为自色、他色和假色。
“自色”好理解,构成宝石的金属离子本身致色,比如孔雀石中的铜。
“他色”,指宝石本身是纯净无色的,但其中含有微量致色元素时,可产生颜色。比如刚玉,三氧化二铝,本身应为透明的,含有微量钛和铁时,呈蓝色;含有铬时,呈红色。宝石颜色的形成和金属离子价态有关。同样是铁,二价为棕色,三价为浅蓝色(瓷器以铁为着色剂的釉,可黄、可青,是一个道理)。颜色与矿物也有关系,铬在刚玉里是红色的,在绿柱石里是绿的,也就是说,红宝石和祖母绿的致色元素是一样的。
“假色”也比较好理解。这是一种光的物理作用,跟宝石的化学成分和结构无关,来自经体内杂质对光的反射和折射。比如晕彩效应(欧珀的“火彩”、月光石的“蓝光”),猫眼效应、星光效应。
因迷之被诅咒而著名的蓝钻——霍普大钻石,那神秘的蓝色来自含量极微小的硼原子。百万分之零点五的硼,改变了钻石内部电子结构,白光进去,红光的一部分波长被吸收掉,蓝光出来。
多么神奇。
五、优化与处理
如果想迎合观众的恶趣味,讲宝石的挑选和购买,这组概念在讲解里会是亮点。但我花了这么多时间学习,不是为了被观众带偏。
仍然是《系统宝石学》(自己买石头也可以参考这本书,购物心态会很好)
优化:“是指传统的、被人们广泛接受的、使珠宝玉石潜在的美显示出来的优化处理方法。
常见方法有:热处理、漂白、浸蜡、浸无色油、染色(玉髓、玛瑙类)”
处理:“非传统的、尚不被人们接受的优化处理方法。
常见方法有:热处理(翡翠)、漂白(翡翠)、浸有色油、充填(玻璃充填、塑料充填或其他聚合物等硬质材料充填)、浸蜡(绿松石)、染色、辐照、激光钻孔、覆膜、扩散、高温高压处理等。经处理的宝石,在鉴定证书上必须做特别标识。”
举个栗子,祖母绿浸无色油、刚玉加热是优化;而碧玺填充、翡翠染色是处理。
优化相当于做个光子嫩肤,处理则相当于削腮骨。
碧玺珠串要慎买,大部分是填充货。
宝石是地球板块运动过程中、各种元素随机排列组合的结果,浓缩了无数的沧海桑田。所以其实我更喜欢没有任何优化处理的纯天然宝石,即使裂纹多、颜色暗淡也无妨,因为每一道裂痕都残留着移山之力。人工干预的宝石,美则美矣,却以“完美”遮盖了造物的神奇。
焉知地球不是宇宙中的一粒包体呢?
废话了3000字都没有切入正题,还有谁?!
下篇讲金刚石、刚玉、祖母绿。
照片摄于中国地质博物馆
大噶港,我的标题黑得漂不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