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爱湖,遇见苏东坡

遗爱湖,遇见苏东坡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有一段时间没有写东西,陡然间敲击键盘,竟然不知道指尖应该如何的落下。昨日本打算读几篇文献,但一时心血来潮,便直奔黄冈(古称黄州)而去。

      小憩片刻,便在友人的陪伴下,冒着炎热的阳光去了黄冈最为优美的地方—遗爱湖。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我就有点疑问,如此充满浪漫气息的名字背后应该有段传奇的故事,只是友人貌似对此也不甚了解,于是作罢。回汉后特意去了解了一下,果不然其然,遗爱湖的浪漫气味有自己的故事和传说。

       目前,流传最广泛的说法是930多年前,贬谪于此的苏轼为湖边的一个小亭取名遗爱亭,或许是黄州人为了怀念这位诗意的词人,便把当年城郊现处于城中的东湖、西湖和菱角湖统称为遗爱湖。

       还有一个版本的传说更为凄美,宋朝嘉佑年间,一个贫穷的书生居住在东湖边上,东湖的对岸居住着一个女子,两人隔湖而住,却两情相悦。但是女子的父亲看不上穷书生,便让女子同贫生断绝关系。两人无奈,于是相约殉情,约定的日子到了,穷书生打算驾小船去湖中赴约,不料,天降暴雨,但是为了不失信诺,穷书生还是毅然决然的冒着暴雨缓慢向湖心划去,艰难的到了湖心,暴雨愈加肆虐,穷书生的小船最终被风雨打翻,沉没在了冰冷的湖底,女孩知道以后万分痛苦,不忍偷生,于是也投湖自尽,乡亲为此感到怜惜,于是给本无情感的胡泊取名遗爱湖,算是一种悼念。水泊本身是平淡无奇的,但是因有了人的传奇故事,便也成为了传奇的一部分。或许,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任何传奇故事的当事人都最终消失在了时间长河的流逝之中,而故事的舞台,就像没有生命的胡泊却永久的保存了下来。后人怀念,终究有所寄托。

       骑车穿行在湖边的林荫道上,感觉不好惬意,躲着阳光走,竟也成了一种乐趣。寻一处阴凉处坐下,在交谈中方知黄冈乃是苏轼的颇为有名的贬谪之处之一,一不留神,相隔近千年,我竟然在偶然中走在了他当年漫步的地方。这种时空的交错感让人不禁感慨万分。

       时间回到936年前,苏轼在四十三岁的年纪调任湖州知州,上任以后遂给皇帝写了一封《湖州谢表》,本来只是一份例行公事的公文,但作为诗人的他,笔端也随之带了些许感情,不料竟成为了政敌攻击的把柄,前后坐牢103天,最后在诸多友人以及王安石的帮助下逃过一劫,大难不死,仕途失意,贬谪到了黄州做了团练副使,类似于民兵自卫队副队长之类官职。对于一个早年就名满天下,饱读圣贤书,怀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志的人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就是在这种宦海沉浮的失意之中,黄州迎接了他,黄州人接纳了他。远离京城,躬耕田亩,一代文豪,做得了官,也种的了地,东坡居士由此而来,失意却不失洒脱,这就是生性阔达豪放的苏轼。

       性格阔达的人自然喜欢大好山河,望着日夜奔流的长江,他想了很多,命运多舛,怀才不遇,一生漂泊,岁月蹉跎。时间催人老,功业竟未成。那种理想犹在,时间不多的紧迫感恐怕没人能体会。于是,他想到了周瑜,同是一代才子,却早年得志,意气风发,佳人陪伴,运筹帷幄,或许,在他心里,周瑜的人生才是完满的吧。然而,什么样的人生才是完满的呢,恐怕很难定义。他政治上的失意,却因之在文学上给后人留下了千古流传的名篇。但是他看不到,或者说,他并不看重,由此说来,他也无法逃脱人性的弱点—拥有的都是被忽视的,得不到的都是最好的。影响苏轼命运的有很多因素,性格无疑是方向性的,豁达豪放的性格给他造成了政治上的失意,也给他带来了文学上的巨大成功。这反映出苏轼对自己的认识是不清晰的,定位是不准确的,幸运的是他对自己的人生没有麻木,甚至有着非常清醒思考,因思考而清醒,因清醒而痛苦,因痛苦而感慨,因感慨而成就了自己,这也算是在冥冥之中接受了命运的馈赠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遗爱湖,遇见苏东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