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采给我的启发
1、人生哲学-积极心理学、正念冥想、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佛教哲学的角度融为一体。
形成了“积极的悲观主义”。PS:做最坏的打算,往最好的方向去努力。
2、尼采的“强力意志(Will to power)”,生命的意义在于自我超越。
武志红说,生命的意义,在于成为你自己。
张德芬说,通过唤醒、疗愈、创造,遇见未知的自己。
我的理解,生命的意义,通过不同的体验,发现不一样的自己。
3、自我超越就是自我创造
人具有强大的不确定性和可塑性,也正是因为不确定,所以就会有发展上的无限可能。
究竟往什么方向发展,成为怎样的人,完全取决于我们的选择和价值定向(因为不确定,所以反脆弱)。我们给自己设定目标,然后通过克服各种困难与挑战,超越原来的自己。所以,自我,是自我创造的产物。
而这个创造的过程,需要有强大的意志力作为支撑。什么是意志力?我理解,就是一种信念,相信自己可以战胜困难。
4、尼采的启发:“痛苦”是意义的一部分
如果人生的目标是避免痛苦,那为什么我们不愿选择稳定和安逸,为什么要努力?
因为“痛苦”是意义的一部分,痛苦磨炼的是意志,通过战胜痛苦,可以增强自信,实现内心的自我满足。
总结:我们是自己生命的主人,要拥有对自己行为的支配和掌控权,然后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进行自我创造,而在创造的过程中,付出努力的过程就是对抗阻力的过程,就是体现生命中的“自我超越”。
二、目标、意义与快乐
1、大脑的奖赏系统
在大脑中,乐乐的区域就是奖赏中心(Reward center),它的工作方式就是通过释放多巴胺来增加这部分区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多巴胺水平越高,神经元放电频率就越高,大脑就越兴奋,所以就越能感受到快乐。
奖赏中心的多巴胺分泌最多的时候,并不是我们获得奖赏的那一刻,而是我们预期到自己会获得奖赏的时候,也就是期待奖赏过程中获得的快乐大于真正得到时的快乐。
个人体会,每次在淘宝买完东西,等着收获的过程,最快乐,而真正收到货了,确实反而没这么快乐。
理解大脑奖赏机制是我们理解行为内在动机和意义感的关键,因为所谓的内在动机,就是多巴胺大量分泌所产生那种强烈“想要”的渴望,只有感受到了这种渴望,才会发自内心地想要为期待的结果而努力。
2、一切从“为什么”开始
“意义”,是我们用来评判一件事是否值得去做,所以等同于价值。
而目标不会自带意义感,意义感也不会自带具体目标。
我们无法坚持一件事,不是因为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没有意义感,不知道自己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只强调目标而忽略意义是导致我们迷茫和不快乐的主要原因。所以,我们最需要想清楚目标背后的意义—为什么。
3、追求自我一致的目标
自我一致的目标,这些目标是出于我们真实的意愿和兴趣,属于自主选择。
所以,我们需要判断,这些目标,是否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还是他人或社会强加给我们的?
是自己真正想要做,就合理安排好时间, 解决好后顾之忧,然后尽情去做。
至于他人请加的,但又有刚需,必须完成的,那就去创造意义感。从全局角度上看、把时间拉长(活在未来),主动赋予一个重大的意义。
4、迷失时的目标调整
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有了些成就和外界认可后,心态难免会发生变化。当面对内心挣扎时,需要停下来思考,做这件事到底是为了什么?这就是追根溯源。
如果把他人认可和利益当成追求的目标,我们就会很容易偏离自己真实的愿望,这样的目标便不是自我一致的目标,也就无法给我们带来真正的幸福感。而且我始终确信一点:实力和远见是实现价值和获得财富的前提,只要有实力,其他都会慢慢有的,而这些都需要花时间去积累。
5、拥有持续幸福的秘诀
① 成为成长型思维模式;② 在学习区学习;③ 具有坚毅品质
总结:引用Susan的结尾
我曾认为意志力是成功的关键,并且认为训练意志力的最佳方式就是自我约束,硬逼自己去做事。后来,渐渐意识到意志力缺乏和人生意义和目标的缺乏是息息相关的,很多人不愿意努力,并不是真的缺乏意志力,而是因为找不 到努力的激情和动力。就我自己而言,我并不是一个缺乏意志力的人,但是如果我不知道自己 为什么要坚持某件事情的时候,就很容易放弃。从这个角度来说,意义感、目标和意志力对于长期坚持都非常重要,而坚毅则是这几项能力的完美结合,它的核心在于能够为自己设定一个充满意义感的目标,然后依靠意志力和自我激励等各种方式来长期为目标努力。
三、从第一人称视角到基因视角
1、两个“自我”
大脑的确存在两个“自我”,一个是生物层面的自我(本能),一个是意识层面的自我(理性)。
我们的困惑和纠结的来源是:我们感知到的只有意识层面的自我,以为自己有绝对的自我掌控权,而实际上,真实的我是两个“我”的合体,而且底层、生物层的“我”更为强大,它决定了我们的内在动机和绝大多数无意识行为。
情绪是理性的基础,是生物的本能。如果没有情绪,我们就没有决策和判断的依据,我们的想法是对情绪事后的合理化,是给自己找的理由。
想要让我们的行为符合理性层面的意愿,最有效的方法是要了解情绪背后的心理机制以及这些底层动机的逻辑,然后利用这些机制的特点,帮我们更好的达成自我目标。
2、大脑的演化逻辑
理解“自我”的关键在于理解大脑,而大脑及其各种功能本身就是自然选择的产物,它们被“设计”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应对进化过程中的各种生存和繁衍的压力。而生存是繁衍的前提,不生存下来,怎么繁衍?而人类作为社会动物,彼此间的相互依赖是生存的核心策略。此外,情绪本身也是心理机制的一部分,所有的情绪本质上都是为了维持群体的和谐与稳定。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受他人的影响,在意他人对我们的看法。
生存有了保障之外,基因下一步目标就是追求自我复制和变异。因为环境的复杂,所以需要通过变异,变得足够复杂,变得更适合生存。因此,我们的大脑,一方面应对生存的压力,另一方面就是应对繁衍的压力。
3、从进化论到基因视角
从“我”的视角转换成基因的视角重新审视,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根本动机——基因的繁衍。
虽然基因决定了我们内在的行为机制,但是这种行为机制必须是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才能被激发,也就是说我们的行为是由基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尽管我们无法改变自己的基因或者内在行为机制,但是我们对环境拥有一定的掌控权,如果我们想避免或者鼓励某种行为的发生,最好的方式就是通过改变环境输入来降低或者提高行为机制(也就是情绪)被激发的可能性。
PS:这段话,应该理解为心理学上的ABC理论(刺激→解读→反应),我们并不是接受到什么刺激,就有什么反应,关键还是要看怎么去解读。所以,关键是要改变解读的方式,多视角去看待。所谓视角,就是看问题的角度和方法。如果我们可以多一个视角,就多一个自由度,就不容易把自己限制在一个情景之中。通过解读方式的改变,我们的反应也将发生改变。
总结:引用Susan的结尾
人类社会本身就是一个错综复杂的关系网,每个人为了生存和繁衍都需要面对各种各样的关系,关系不同,需要的策略也会不同,这就意味着我们必须拥有特别复杂的心理机制来应对复杂关系,这些心理机制综合在一起便成了所谓的人的社会本性。
我们其实天生就是一个矛盾体,这种矛盾的根源就在于,在我们意识层面的“自我”之下还存在着一个我们意识不到的底层“自我”,而两者在利益和目标上并不完全一致,一个想要追求幸福,另一个关注的则是基因的自我复制。只有当我们学会走出“第一人称” 的视角限制,站在基因的角度去理解情绪和行为,我们才能认识一个真实且完整的自己。
四、我们必须知道的“社会法则”
1、社会等级的进化逻辑
上一节,已经提到人类是社会化动物,人类进化出复杂的情绪机制、更高的智力和复杂的认知能力,是为处理复杂环境(也就是群体规模增大)所带来的各种复杂问题。所以想从本质上理解我们的社会本性,就需要了解社会等级。
等级制度是存在于人的本性当中,等级是一种群体属性,可以进行有效的资源分配,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保持相对和谐的状态。
而群体中的地位和等级是动态的,这就意味着每个成员都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地位,从而获得繁衍上的绝对优势。
2、等级、地位对情绪的影响
只有了解社会性的心理机制,才能懂得如何消除消极影响,加强积极影响。
神经科学告诉我们,我们所有的心理活动都有神经生理基础,需要大脑中的神经递质来参与,快乐体验也不例外。当我们谈论快乐的时候,我们经常会提到多巴胺,但实际上,快乐也有很多类型,而不同的快乐体验对应着不同类型的神经递质。当我们在追逐某个目标,感到充满动力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多巴胺,这时我们体验到的就是追求目标的快乐;当我们与家人、朋友或者爱人在一起,感受到彼此间那种亲密和信任感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催产素, 这是亲密的快乐;当我们的地位和等级得到提升,自我感觉越来越良好的时候,大脑就会分泌血清素(5-羟色胺),这时我们体验到的就是自信的快乐。
而自信,取决于大脑进行与他人的“比较”,结果好是自信,不好则会自卑。所以这种“爱比较”和渴望更高地位的本能似乎是导致我们情绪变化的主要原因。
明白了情绪与地位变化的内在联系之后,我们就能理解现在都市人的焦虑情绪。因为这种焦虑情绪,是一种警觉信号,大脑检测到某种与生存或繁衍相关的威胁,所以暗示我们要采取行动,摆脱威胁。
3、提升社会等级的方式:支配和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