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在川上曰”的审美与现代性的巫

孟子提出“知人论世”与“以意逆志”,并不能解决所有的理解问题,以《锦瑟》为代表的诗歌无解。文本理解从来是一个难题,孔子更是以春秋笔法、微言大义著称。《论语》也有很多蕴含情绪的言论令人莫衷一是,如“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子在川上曰”向来被高度重视,过度诠释了,寻幽探微,意犹未尽。引人注目的不在于文本,而是诗意,孔子肯定告诉了我们更多,只是诗无达诂。运用体察法,站在河边发呆,必然产生诸多念头。共时性的体验不能让我们了解孔子的想法,但是可以了解情境,情境就是孔子的目的,而不在于情境中的表达。

孔子就像一个沙漏,统一了学术,孔子美学的创建,尚需面对原始艺术,后人直接以孔子为起点。学术首先是内部性的,外部性用以比较,只有引入历史性,外部性才是必要的。“子在川上曰”的历来诠释基于内部的,若是从现象角度来看,“子在川上曰”只需一个简单的文本诠释即可。“子在川上曰”留下一个美学形象与情境,此外没有更多了。若是出于功能性角度,文本自洽,“子在川上曰”引人思考,思考本身是愉悦的,不用任何解释。正如体察没有方向性,甚至不能称为方法那样,思考也没有方向性,孔子将“思考产生愉悦”跃迁到“思考是愉悦”。“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简单到文本解释都可以省略了。“子在川上曰”的最大价值是留下一个美学尺度,并说明外部性也可以用于校准内部性。

巫之观念中,艺术可以作为交感巫术存在,诗歌是人的,主观臆想的对象是自然。柏拉图认为诗歌是神示,海德格尔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诗。而诗的本质是真理的创建”,“美是作为无蔽的真理的一种现身方式”。依据奥卡姆剃刀,巫的解释是基本解释,美的本质是任意的,艺术本质是审美。作为操纵者的艺术家与巫师截然不同,但是伟大的作品多多少少存在着“神示”,并非是艺术家想要创作就能创作出来的,而是创作出来以后,才发现了创作,即“美的任意”的捕捉。

原始艺术混乱不堪,经过很长时间的努力,才将部分史前岩画定义为巫术系统的一部分。我们可以广泛推测出原始艺术主要隶属于巫术系统,难以获得内部性证据的支持。我们对巫术一筹莫展,几乎一无所知,仅从外部性难以获得正向价值。与其说巫术存在内部性,不如说巫术没有内部性,这是学术研究举步维艰的根本性原因。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收到家书,家书询问何时归来,在巴山夜雨中读信的李商隐回忆家人。历时性与共时性缠绕,此时夜雨忆西窗,彼时西窗忆夜雨。夜雨有家书,家书问归期,归期有西窗。《夜雨寄内》的结构是拓扑学的莫比乌斯带,巫也具有此种结构,衔接起人与艺术。巫术以实在性的事物为媒介,操纵虚构,对于群体性的人产生效果,艺术是巫术的最佳载体之一。

大多数的中国人也不能欣赏书法,引入“不亦说乎”,书法是艺术,对美学而言,这很重要。中国画有着大幅留白,于巫而言,留白是对虚构的操纵,即画作的优劣由审美决定。巫术是对自然的介入,善恶皆有,因此,艺术的责任是提供善。美不是善,不是真理,美是善的责任。自然之美由数学决定,审美即巫。现代性的巫直接操纵虚构,与受众发生联系即可,重返善恶皆存的状态。即中国艺术要求善是结果,不能作为虚构所操纵;现代性的巫可以直接操纵善恶等一系列概念,呈现出不予限定的结果。

作品将艺术家置于善的审判台,文艺通常毁一生。艺术非但不会让人献身,甚至不会让人接近,除非是恶。让人接近的是善,而不是美。人类因为善而追求美,而不是美代表着善。美是善的现代性的巫,美是善的虚构。女子最大的美德是善良。

正因为审美之危险,体察也只能对善体察,而不能对美体察,贸然进入巫之世界,将有可能将自身置于极度危险之中。《左传》记录襄公二十七年,伯有赋《鹑之奔奔》,赵孟认为“诗以言志,志诬其上”,取死有道,后来果然死了。《鹑之奔奔》文本通俗易懂,伯有赋《诗》,众人观志,关注的是《鹑之奔奔》的外部性。诗歌在当时有一个确定的理解,赵孟捕捉到了伯有的理解偏差,结合形势,判定灭亡后果。仅就《鹑之奔奔》文本而言,与灭亡结果非逻辑,赵孟的判断并非立于文本。倘若赋《诗》观志具有巫术性质,群体性的排斥导致伯有死亡。将巫术群体中的个人,割裂出巫术群体,将会导致死亡,即巫术诅咒,伯有死于诅咒。至于是死于赋《诗》观志,而是死于更为广阔的逐鹿中原抑或外交争端等诸多事宜,并不重要,只要伯有信奉巫,就有被人窥破并加以预言的可能。

艺术的内部性与外部性均存有危险,我们必须要有一个美学尺度以规避风险,不能获取美学尺度,带着善的眼光,也能规避。《农夫和蛇》的故事告诉我们方法的重要性,有时也被误解为善的愚蠢。将善作为工具自然是愚蠢的,只有不了解善的时候,才会误读《农夫和蛇》。

产生巫的生理学基础可以通过不同形式制造类似巫的效果,于科学而言,就是荒谬。巫是因理性主义的崛起而被荒废,唯一价值是审美,审美即道德。孔子伦理首先是孔子审美,孔子政治哲学的基础是审美,而不是巫之仪式化的礼制。政治并不仅仅是责任,而是一场赎罪。在这个角度上,我们才能理解,孔子为何定义出几乎无法达到的君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子在川上曰”的审美与现代性的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