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法用行动做保障的目标,不如就放弃吧

小蘑菇已经有几天没有在英语角说话了。今天我给小蘑菇私信,要把她从英语角中挪出去。

小蘑菇说正要找我说这件事。她说她得连续忙至少半个月,她已经很久没12点前回去过了,最近没精力学任何东西了。

这种情况下,我是建议小蘑菇放弃学英语的。一是她目前时间的确不允许她学英语,二是她没有学英语的迫切需求。那么不如做减法。

我们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发展出了这种极高的效率导向的行为逻辑。当我们无法看到所进行的事情的结果的时候,大脑会本能地告诉我们,这种行为是没有价值的。

没有意义,得不到结果,所以应该放弃这个行动,去做其他的事情。

这种本能是在人类进化的过程中不断强化下来的一种潜意识的反应,是我们在与外界自然交互中,为了将基因延续所得到的一种妥协的结果。

人类祖先所面临的挑战,很少需要复杂的技能,而更多的是找到适宜的生活环境。

比如这里干旱了,不易居住了,就迁徙到其他的地方。这个动物太强大了,打不过了,就去找其他容易战胜的动物。

“坚持”与老虎搏斗,最终可能丢掉了性命,丢掉了将自己基因延续的机会。人类的进程中在不断形成和强化这种基因。即使随着外界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底层的基因却是难以改变的。

小蘑菇当初把学英语定为一个目标,也是经过一番考虑的。只是事事不可能样样如意。有时美好的愿望在现实面前无法立足。

有人把“学习一门外语”作为年度目标,有可能是在受刺激的情况下定的——发现外语好的同事跳槽了、加薪了;外语水平的差失去了一个好项目;或者听有人外语说得很悦耳;甚至有人是因为看《权力的游戏》等美剧被感染了。

不论确定什么目标,要量化实现目标的步骤。

有一次看TED演讲,一个女记者给大家讲述她是如何利用相亲网站的数据,为自己找到了一个爱人。她成功地展示了她从目标到指标的人生过程。

一般人找对象时,出发点总是“找”。可能有高频率的相亲,有敏锐的个人感觉,但最后往往还是靠妥协。

而这个女记者并不急于“找”,而是花了大量的时间去定义“完美爱人”这个目标。

她列举了自己感兴趣的72个数据点,包括人种、信仰、兴趣、习惯、教育理念等等,并建立了打分机制。

她还虚拟了一个高分值男人,看看吸引他们的竞争对手们是如何介绍自己的,以此来优化自己的个人介绍,让自己更受欢迎。

自从她给打分系统定了个700分的起步标准后,以前那些看上去还不错的男人,就已经被过滤掉了。

大家都说她太挑剔,太离谱。然而结果是她很快就找到了一个高达1050分的男人,并在一年半后成功脱单。

当然这个故事属于特例,但也说明那些看上去很美的目标,真的需要坚实的行动才能实现。如果没有行动做保障,不如就放弃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无法用行动做保障的目标,不如就放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