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都有模式吗

昨晚看《这就是原创第一季》,其中有一环节,就是创作人为"百事可乐"创作一个广告主题曲。唐汉霄创作了《为梦而生》。谈到创作主题,他说:

成长都有模式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对百事的感觉,有三层意义。一是对生活的热爱、对万物的热爱,这是向外的;二是对自我的探索,这是向内的;三是无限的可能。所以我创作的主题就是:抱着对生命的热爱,来探索无限的可能。“梦让我们成为想成为的自己”。

看到这个思路,我开始想到的是《活出生命的意义》中提到的三种发掘生命意义的方法:(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向外);(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向内);(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意外、无限可能、生命没有套式)。

向大了说,也就是宏观(向外)、微观(向内)、展望(可能)。似乎是一种类通模式。

但后来想到更多的是,创作人思想的早熟、深度与宽度(丰富度),唐汉霄也不过才28岁。25岁的孟慧圆根据《仙剑奇侠》创作的《一问》歌词:

成长都有模式吗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红颜如月,阴晴圆缺,既名逍遥,为何悲切;......;有限身心,无限中蔓延;六识难断姻缘,命运无处推演;缘起难解情缘,空掉千百万劫;累不觉,泪不觉;辩了是非,错了成全。

歌词就透着一股仙古的味道,文字使用得心应手。人美歌甜,又会写词编曲。我是由衷感叹这些年青人成长的速度。

我还记得一个细节,在第一次八小时创作中,她是最后一个交卷的,不慌不忙,整个身心处于一种心流状态;交卷后,又抽到第一个演唱。歌词还记得,演绎得完整完美。紧跟的两位,歌词记不清,加上紧张疲劳,直接崩溃(不排除还有被剪辑掉了)。

还有进入20强的最小的雨锟(女)才18岁。这些年青创作人的思想都很成熟,以我经历生死历练的50岁大叔,思想还停留在印第安人被欧洲人屠杀的过程中,他们却已探索月球了。

为什么有这样的差异?

通过“这就是原创”层层淘汰赛,我能看到、想象到,这些年青创作者的一种工作、学习、生活状态。这次节目设计了辩论创作、选师创作、命题创作、剧曲创作、……,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创作时间都很短;一次次考验创作者的创作极限。整个活动期间,我们能看到这些创作者,基本都在日思夜想的。

其实他们的平时生活也应该差不多,只不过浓度低了些、节奏慢了些。但我能想象,他们在创作之余,会有大量的学习、实践、体验积累,都是围绕音乐创作的。貌似混沌、杂乱、多枝多叶的世界被统一了。他们是在规律性的自转、公转上体验生命。

前一阵看刘小东(画家,中央美院教授)的日记《行动中的绘画》,日程基本每天都是安排得满满的:今年去美国、罗马、耶路撒冷写生、画展;下个月到三峡组画;这个星期到新疆画穆斯林;今天画驻地的三口之家;......。当然他的创作是有团队的。

成长都有模式吗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前些时看《西方美术史十讲》:米开朗基罗虽然贵族(父亲是市长)出身,但他自从十岁开始从师学画后,就一直像工匠一样生活。61岁还在为西斯廷教堂顶部祭坛壁面上创作《创世纪》~《最后的晚餐》,一干就是6年,吃住在吊架上。

成长都有模式吗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我有时会想,思想的成熟、精神的成长,应该与年龄无关、与时代无关,我们的大脑并不比古希腊思想家发达;人与人的差别,或许就是生命运行的节奏不一样,从肉体到思想。

这世界演化越来越快,尤其是"创作"人……

190513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长都有模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