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14 - 有那么多知识付费产品,究竟还应不应该自己读书?

最近万维钢老师的专栏里面在解读麦克斯·泰格马克的《穿越平行宇宙》这本书。在预告里面,万老师说这是一本难度系数21的书(作为参考,专栏平均难度系数不应该超过8)。虽然只是一本关于物理学的通俗读物,但毕竟作者本人就是活跃在物理研究前沿的专业人士,书中还涉及到最新量子力学各个领域的学说和逻辑推理过程解释,的确烧脑。专栏分了大概4期介绍了书中主要观点和精华内容。

那么问题来了,面对如此烧脑的书籍,在听过了专家解读之后,究竟还需不需要自己再看一遍原书呢?

No.014 - 有那么多知识付费产品,究竟还应不应该自己读书?_第1张图片
穿越平行宇宙

就《穿越平行宇宙》这个具体的案例,在自己花费了好些小时通读了原书关于微观粒子世界的章节后,带着发胀但欣喜的脑袋,我给出的答案是:自己再读一遍绝对是有价值的!

第一个价值:每个人兴趣点不一样,自己看才能发现对自己最有用的信息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很大,即使是看同一本书,体验也是完全不同的。一方面是的知识积累,兴趣取向;另一方面是与现实生活具体问题的联系。
在第一个方面,专家们较普通人可能更具优势,这也是为什么大神们能够读的又快又好,而且还能有高质量的知识产出的根本原因。但在第二个方面,专家却很难帮每个人都想的周到,一般都是按照自己的思维风格或者自己的行业经验来进行发展。

举《穿越平行宇宙》来说,万老师拎出来的重点主要集中在阐述为什么有四层平行宇宙,并且为什么世界的根本是纯粹的数学上这两个主要观点上。但自己阅读原书时,除了以上两条主线,自己最感兴趣的是比对“薛定谔的猫”这个思想实验,作者为了论证“一个人可能无时不刻不在分裂存在不同宇宙而不自知”时,举了“量子自杀”的一个思想实验。

大体是说你对着自己脑袋举着一把“量子机关枪”,枪膛中存在一个粒子,一开始粒子是处于叠加态(譬如同时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但每次扣动扳机,这个粒子的状态会被测量。如果粒子是顺时针旋转的,机关枪发射子弹-“砰”,你一命呜呼;如果逆时针,枪只会发出一声空响“咔哒”。当你连续扣动10下扳机之后会发生什么情况,是随机的50%比50%概率的,比如“ 砰- 咔 哒- 砰- 砰-砰- 砰- 咔 哒- 咔 哒- 砰- 咔 哒- 咔 哒”吗?还是其他的?作者的答案是,如果你在10下之后还保有知觉,那么100%的概率这个你听到的是咔哒声而非枪响,因为在其他平行宇宙中,发射子弹状态下的你已经死了,无法感知到。但如果你把头移开在进行10下扣动扳机的实验,你便可能可以得到一个正常的随机发射序列。

这听起来有些费解,或者也许有些人觉得很无趣,但对自己来说,直接关系到了基本的世界观,的确是否值得思考和玩味。

第二个价值:通过通读完整的写作架构,可以学习到作者对于问题的思维框架

通常来说,要了解一个领域,会有很多不同的书籍可以选择。讲量子力学的书,讲平行宇宙的书便有很多,但不同的书会有不同的着重点和讲故事的方法。譬如最早接触到量子力学是曹天元的《上帝掷筛子吗?量子物理史话》,主要是通过时间序列的展开,介绍推动量子力学一路发展的科学家和主要观点,亮点是详细介绍了发展中不同的派别产生背景以及科学家们间的“互动”效应。

而《平行宇宙》这本书虽然也涉及到量子力学,但仅占到书籍的2/3左右,作者希望展现的是更宏大的一个宇宙观,也就是一共包含四层平行宇宙,从宏观宇宙到粒子微观宇宙逐级深入。在故事展开的方法上,由于作者本身便是物理专家,更多是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出发,从引发自己兴趣的问题,到发现无法解决的矛盾,到如何一步步提出假设来回答矛盾,读起来特别生动,而且一下子能让你对宏观和微观宇宙理论框架有整体的把握。

因此,总结来说,要了解一个领域,需要读不同的书。而且只有通过完整的阅读,才能体会到“这本书”与“那本书”之间的差别,并取其精华以滋养自己的思考与学习

第三个价值:了解不同作者的个性,也是很有意思的阅读体验

一般付费知识产品的解读,注意力都放在有价值的观点或知识上,信息是高度浓缩的,很多写作风格或者细节处的趣味便无法体现。譬如本书作者泰格马克碰巧是一个瑞典人,在主流世界上北欧是一个特别小众的区域。于是在谈论到在其在加州的留学经历时便有以下的描写:

我 发现, 伯克利 是一 个鼓舞 人心、 不拘一格、 自由自在的地方, 与我的 期待 十分 契 合。 我 刚到 学校 的 第二天, 就 找了 一个 来自 澳大利亚 的 女朋友。 我还 发现, 出生 在 一个 很多人 在 地 图上 都 找 不到 的 国家 有一个 好处: 我的 国籍 让我 可以 肆无忌惮 地 释放 自己的 疯狂, 很快, 我便 获得 了 一个 昵称“ 疯狂 的 迈 克 斯”, 但 很快 我 又 甩掉 了 这个 昵称—— 人们 可能 觉得, 瑞典人 平常 或许 都 这么 疯疯癫癫 的 吧!

读完是不是觉得跟一般物理学家对的形象完全不同,洋溢这一种轻快&戏谑的调调,而这种调调在整本书中延续,给我带来了非常愉悦的阅读体验。这也是仅仅阅读“精华解读”时候所无法获得的。

最后,虽然对于自己读书这件事情觉得非常有价值,也非常支持,但不得不说,知识付费类的产品也有其存在的价值。对自己来说,通过专家的视野,可以快速帮自己扩宽眼界,建立起广度。而后自己的研读,便是在深度上下功夫。

要真正建立起跨学科有效的科学思维方法,广度和深度的结合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不是取舍,而是兼顾,这才是王道。

你可能感兴趣的:(No.014 - 有那么多知识付费产品,究竟还应不应该自己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