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大学:跟风买书,它适合你吗?

新生大学:跟风买书,它适合你吗?_第1张图片

求知是人类的本能,在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活到老学到老”已不再是精英阶层特有的写照。对于任何一个想要在社会上打下属于自己一片天地的人来说,不断地学习已成为最基本的状态。


因此,在这种大环境下,但凡想有点作为的人,都不会放过任何一次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

近一段时间来,身边的朋友纷纷在抢购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的作品。似有一种不读其书都不好意思说自己热爱文学的氛围。

能戴上诺贝尔文学奖的光环,就证明作者的学术水平是获得了业界高度认可的。我们先了解了解诺贝尔文学奖的基本规则。

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尚在人世并在文学领域内有杰出贡献和达到高度成就的作家。而且不接受毛遂自荐,只能由瑞典文学院指定的人士提名推荐,方有资格参选。

因此,没有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也未必就不如他们。况且,每个作家的文风也不一致,想要表达的思想也是千差万别。

有的作家善于描写人与人之间温暖而细腻的情感,展现人世间的真善美;有的又直面揭露人性的丑恶,所展现的内容包括爱情、战争、犯罪、人生哲思、官场职场等等。有些作家的作品格局恢弘大气;有的又选择小的切入点。

新生大学:跟风买书,它适合你吗?_第2张图片

对于我们个人来说,我们对知识的需求也不是“来者不拒”式的,我们生活在不同的环境,交识不同的圈子,从事不同的职业。

所以我们就需要具备在各种具体情境下所对应的知识能力,即就是对知识养分的汲取是有所选择,是有所针对的。

网上充斥着各种各样关于石黑一雄作品的推荐及其书评。这又让我想起了当年莫言获奖后社会上同样是兴起了一股热购其作品的风潮。氛围如此,如若我们毫无所作为,出于对知识的焦虑感,恐怕我们自己的内心先不会放过自己。

可能很多人的做法都是,首先随大流买下来,最起码我们会感到安心。不至于在“比你优秀的人不可怕,可怕的是比你优秀的人比你更努力”这句魔咒下拷问自己。

又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如此矛盾?我们希望自己可以活得有个性,有本我的价值。我们一方面在事物面前习惯性地去参考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另一方面我们又抵触自己的从众心理。

我们渴望成功,渴望被别人关注,不断追寻自我的价值,希望标新立异。可我们又觉得“从众”就像是精神鸦片,一旦沾染便很难摆脱。

往往我们就陷于如此的思维桎梏。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我们从众,但这并没有什么错。

因为从众所担负的代价对我们来说是微乎其微的,而自己独挑大梁的风险却是巨大的。人都很聪明,在同一件事上,总是会优先选择风险小的那一种,这是我们的一种自我保护本能。

“我读书越多,书籍就使我和世界越接近,生活对我也变得越加光明和有意义。”每当我想起高尔基的这句有关读书的名言,我就会暗自羞赧。

一直以来,我也是杂七杂八地读了不少的书,可也就仅仅只是停留在读过的这个层面上,许多书的内容如今也全然记不起了,似有一种猪八戒吃人参果的性质。

新生大学:跟风买书,它适合你吗?_第3张图片

事实告诉了自己,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别人在那本书里获得了答题正确率的提升,而我只得到了痛苦。举一纲而万目张,解一卷而众篇明。与其一味要求自己读书多,不如多读切合自己需求的书。

宋代名相赵普的一句“半部论语治天下”对后世科举制中的学子影响巨大。但我想,《论语》之于赵普,便是他找到的最适合自己进行治国理政所需的宝贵知识。

当然,今时不同往日,我们也不必去拘泥于“半部论语”抑或是四书五经。但经典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必是其经历过前人与时间的反复“过滤”而为后人所保留下的有价值的作品。读书、选书也是需要方法的。

好比《越读者》中,将各类书籍形象地比作不同类别的饮食,我们对不同种类书籍的需求,正如我们需要诸如主食、甜品、水果等不同类别的食物一样,从而达到我们所需要的某种平衡。诚然,如若只单靠一类,那是万万不行的。

每个人的需求也是不一致的。书犹药也,万千种书亦如千罗万列味药,人之所“愚”也是千差万别。对症下药方可药到病除。因此,我们每个人所需要掌握的知识也是不一样的,对于书籍的选择、对知识养分的摄取,当然要结合自身所需。

读书也不能一直只读我们能轻松看得懂的书,否则,自身的知识能力很难再有所提升。我们必须走出自己的舒适区,要试着看一些我们现阶段理解起来有那么一点点难度的书籍,以达到个人知识能力渐进的目的。

▌作者简介

张超,嘤其鸣矣,求其友声。 希望可以用笔下的文字,遇见那刚好的情谊!

题图:沫沫

校订:吴巍 / 姚色丰

微博:@新生大学

本文图片均来自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新生大学:跟风买书,它适合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