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知行说文章写完后要读给老妈子听,老妈听不懂只能当废纸,老妈听懂了才能卖稿子。
在新媒体写作中,文章越通俗易懂,受众群体越大,越有可能成为爆款文。而那些读起来让人模糊不清的文章,注定与读者擦眼而过。
《风格感觉:21世纪写作指南》这本书指出,造成文章模糊不清的三个原因,并教我们如何克服这三个问题,形成自己的写作风格,写出颇具古典风格的文章。
《风格感觉》还未出版,它的样稿就已热传。因为作者是伟大的思想家、认知学家、世界语言学家史蒂芬·平克。他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思维的角度来分析写作技巧。当他结合认知和语言的专业优势来讲写作,那么没有哪个写作老师比他更能了解读者的心,更能知道有效的表达方式了。
作者还出版了《语言本能》、《心智探奇》等科普畅销书,曾荣获普利策非虚构类写作大奖。这样一个拥有高超写作能力的科学家想要写一本写作指南书的时候,意味着那将是所有写作指南书中最科学的一本了。
称它是21世纪写作指南书是因为书中推崇的古典风格文章通俗易懂、语言简炼、主题清晰,适合互联网的快阅读习惯。
但对于写作经验不足的人来说,最容易写出令人费解的文章。书中说,造成这个原因有三:一是作者不能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二是句子引起歧义;三是行文不连贯,造成文章支离破碎。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呢?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一、为什么头脑清晰的作者会写出模糊不清的文章?
头脑清晰的作者不一定能写出让读者看起来清晰的文章。
书中说,这是因为作者没有意识到:读者并不知道他所掌握的知识,也不熟悉他业内的行话,不能领悟他觉得简单得不值一提而故意忽略掉的推导步骤。
于是,作者不肯花时间解释术语,不肯详述推导的逻辑,也不肯提供必要的细节。
当你看到一篇文章,全篇包裹着这些专业术语:“知识的诅咒”、“功能固着”、“组块”,你会不会觉得很烧脑?
为了使文章通俗易懂,弃用那些术语、缩略语和技术名词是最聪明的做法。用大家易懂易记的词来代替。
尽管这样,我们有时还会使用一些模糊的语句。
例如,当你看到这样的一段文字会感觉在读一团被揉碎的报告。
“上面我讲了问题的三个层次,其中第二点评述了重点。下面我要讨论解决的框架。”
虽然这段文字作者想给读者作一下导航,却让我们感觉在一堆路标中迷路了。
这是因为在作者的头脑中,当他对所写内容越了解思维会变得越抽象,越容易产出抽象概念的模糊字眼。
“层次”、评述”、“讨论”、“框架”这些抽象的词让读者睁着眼,却什么也看不到。
解决的办法是,运用古典风格的写作手法:与读者对话,用具象的语言描绘让读者看见,把文字变成肉眼可见的东西。
在需要给读者做导航总结的时候,可以这样写:
“正如我们前面所看到的,具体的描述语言很重要。那么,我们要如何把语言从抽象变具象?”
你看这样的效果是不是好很多了。
平克说,我们写文章要尽量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收起那些术语和抽象名词,文章写完后要多次修改,给别人看,把别人不清楚的地方改清楚。或者把文章放下一段时间后再回来修改。
二、简明的句子是如何生成的?
在第四章中,前部分主要讲英语的语法,有些对中文的写作不适用。
这里我主要来讲如何破解掉那些引人歧义的句子。它们符合语法,但读者读起来总会思路断一下,需要停下来思索句义。
比如这个句子:
那匹参加竟赛跑过谷仓的马摔倒了。
书中作者平克给出了击破这些句子的几个办法,我提取其中三个。
一是大声读出句子。
读得顺畅的句子,它的音调、节奏和停顿都很自然,可以消除听者转错弯的可能性。一篇文章写完之后就要大声读出来,修改一下。
二是适当为句子加标点。
这样的好处是使书面语更加接近口语,读者更加容易消化;向读者提示分界线。上面那句引起歧义的句子加标点之后,读者便完全明白了作者的意思了。
那匹参加竟赛,跑过谷仓的马,摔倒了。
三是先主题,再评论;先已知,再未知。
先主题,再评论,这样的排序更有连贯性,不会把读者耍得团团转。
先已知,再未知,符合读者的学习认知。人们学习的方式是把新信息整合到既有的知识网络里。
三、如何改出主旨连贯的文章?
那么在全文句子都通晓的情况下,如何安排写作材料,让行文连贯,逻辑清晰?
首先,确定一个写作主线。这篇文章是按时间的推移顺序来写合适呢,还是按前因后果来写更好?又或者从小见大的观察视角更能讲清楚?
在写作之初,铺就一个直观的路径。这样读者就不容易在文章中迷路了。
比如我写这篇文章的主线是造成文章读起来模糊不清的原因有哪些?如何解决?
然后,遵循“尽早点明主题和论点”的原则。
一开始就阐明主题,读者拿到文章一看就知道这是一篇讲关于什么的文章。作者建议按《风格:向着明晰与优雅》这本书的一个公式来:
先提出“议题”(即主题),随后是“讨论”,在议题的最后陈述论点。
并且说,“在文章开头不久处揭示论点是很有必要的”。
当大方向的逻辑主线、写作原则把握好之后,就要要注意段落之间的安排,避免跑题,让全文形成一个主题链。
如,本书中此章节的范文主题是“冬天的苍鹭”,那么段落中分别讲它们在冬天迁徙、避开危险、狩猎、吃东西的事情。
最后,从大单位的段落安排处理好之后,这时就到了小单位的前后句之间的安排了,也就是一个陈述与另一个陈述之间的逻辑关系。
两个句子的前后关系通常会出现三种主要的关系:相似性、时空接近性以及因果关系。按这三点有逻辑地联系前后陈述。
如,
相似性关系:姐姐喜欢吃香蕉,妹妹喜欢吃苹果。
时空关系:她洗完澡,穿上舒适的睡衣。关上灯,她躺下床睡觉了。
因果关系:老狐狸爱上了大白菜。老狐狸把大白菜骗上船。
此外,适量的连接词使文章更连贯。
文中说,连贯的文章是经过精心构思的,它并非出于偶然,而是源于起草蓝图、留意细节、整体保持和谐与均衡的感觉。
结尾
在互联网时代,清楚简明连贯的文章应运而生。追求这种风格很重要,正如作者在序言中所说的,原因有三:
第一,它确保作者清楚传达信息,使读者免于浪费宝贵生命来解码含混文字。
第二,作者行文注重连贯、准确,读者看了会相信作者是值得信任的。
第三,对于有文化的读者,读到清脆的句子、吸引人的隐喻、俏皮的旁白、优雅的转折,可谓生活中一大乐趣。